《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以其生动浅显的语言、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夸张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童话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揭示了“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巨人的花园是一个漂亮的花园。于是,我从标题中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堂,通过朗读描写花园四季景物的句子,通过放映图片,使学生对这个漂亮的花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按要求仿写句子,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感悟能力。这则童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课文中有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等等。学生通过对比,反复品读,边读边感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荒凉与冷清,巨人在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进入花园后的热闹场景,体会巨人态度的转变。这一块的阅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面重点语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一句话的理解。因此,这部分的阅读,不容忽视。
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想象巨人发火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另外,当巨人看着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时,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什么呢?课文中都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同学说是“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说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学说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甚至还有同学说:“要学习巨人知错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学习其自私、冷酷的品质”。学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自主阅读感受,不强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课的最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重点词语(如:巨人、花园、孩子、冰天雪地、乐园等等),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编一则童话故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学习兴趣大增。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我的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学生也比较配合。但是,也需看到,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由于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在读课文时读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另外内容的衔接也还不够紧凑。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2
对于《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大多老师都会采用“巨人外出——回来——醒悟”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但是这篇童话比较长,我怕一节课完不成,于是我主要抓了两个点:1、感受花园景象的变化2、体会巨人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默读、讨论交流、展开想象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同学们领略童话精美生动的语言,领悟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对比”手法在童话中的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童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环节有三个: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先复习巩固字词。接着回顾主要内容,引入新课。这个环节顺利完成。
环节二、品读课文,体会语句:第一个活动感受花园景象的变化,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个环节读的比较充分,也达成了目标。第二个目标体会巨人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个环节通过默读、合作读、范读、带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认识了巨人,体会了他的变化。
环节三、总结升华,训练延伸。由于学生对表演读颇有兴趣,第二环节放的时间有点多,以至于最后“写感悟,并交流分享”这个写的任务没有在课堂达成,是个遗憾。
总之,我觉得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讲童话,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不错。1、利用默读加批注,能够让学生细细品味语句,发挥想象。2、利用范读,能够对学生的读做出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3、利用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寓意。4、利用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充分把握内涵。这是我的一点感受,拿来和大家共享。也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给我更好的建议。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3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认知性阅读自主交流,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学习,侧重认知性阅读。在第一课时中,认识了这是个美丽的花园。所以在课的开始就我以这个美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堂。通过美读,欣赏动画,使学生对这个美丽的花园留下是深刻的印象。
感悟性阅读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也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这时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4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轨迹,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感受童话魅力。第一课时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巨人这个人物的形象。
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1、以朗读为载体,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语文教学应该把丰富语言积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积累语言,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感悟语言,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讲《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三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凝视、拆除、增添、脸颊、喧闹、火辣辣
第二组:任性、冷酷、训斥、叱责、发脾气
第三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冰雪覆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对于精彩的段落品读时,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读、评价读、分角色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精彩段落的诵读既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结构、表达方式等,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2、以训练为主线,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阅读教学也应承载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文字(即听说读写)的技能。
语文课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凸显语文味呢?语言训练,就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不仅要关注语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更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内化语言,学会迁移,学会运用。
在感受花园的美丽时,我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其实这个说话练习就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文字的技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朗读为载体,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以训练为主线,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升。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整节课都在赶时间,每个环节的处理都不够到位,还有舍不得放手,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孩子们能自主完成的,教师舍不得放手,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多努力。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5
教学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巨人前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探讨了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了课文结尾部分,感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本课有小练笔的.要求,在教学时我也穿插了这一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孩子们会在花园里玩什么游戏,学生参与度还比较高。总之,童话的教学要富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受到故事奇妙与美好。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6
《巨人的花园》是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体裁是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巨人有花园,却把孩子赶走,整个花园就一直保持寒冷冬天,而有孩子时是春天,最终巨人醒悟过来,孩子们又带来了春天”的童话故事。
这篇文章比较长,有两三次花园里是春天和花园里是冬天的对比,而且各不相同,语言比较丰富,除了花园的对比外,还有巨人心情的对比,在没有孩子,花园里也是冬天的时候,巨人是觉得孤独、不快乐的,最后当他醒悟过来以后,他的心情却是开心快乐,幸福的。这个对比,也能更加说明分享带来快乐的主题。文章中的对比之处还有很多,但是难点就正好是在要把有孩子是春天和没有孩子是冬天进行对比,要把巨人心情前后变化做为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这篇童话的主旨是要告诉我们“快乐源于分享”!
拿起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是没有头绪,有很多的对比,无从下手,而且,这些对比又不是独立的,而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一环扣一环,所以讲的时候特别麻烦,很容易,不小心老师自己也绕进去,出不来。在备课的时候也比较散乱,这堂课自己设计起来是很烦琐的,把太多的环节安排进去,导致一节课讲不完。
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自己虽然设计了一些内容,但是教材处理起来的时候没有抓住主线(花园的变化),所以讲起来有散乱的感觉,学生也被自己带得一下子找冬天的句子一下子找春天的句子。当教授学生读三句巨人训斥孩子话的时候,在没有充分讲解和比较花园冬天跟春天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巨人训斥的话语里的感情(一句比一句更加气愤更加严厉)时,学生就出现了困难,读不出那种语气,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的时候应该要小心要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消化,仔细的体会巨人的情感,才可以读得更加好点。
另外就是在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能上台表演巨人训斥孩子三句话的时候巨人有的表情跟动作,让学生上台表演这个设计应该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巨人的情感。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先加入一些对巨人心情的分析,让学生能充分体会的前提下再去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明白,从而有正确的动作跟表情的表演。
这堂课还有两个非常不足的地方就是一、没有控制好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很重要的,这个不言而喻;可是如何才能让课堂气氛好起来的`同时纪律又不乱呢?这个问题的把握就很难了,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总是需要停下来整顿学生的纪律,这样也造成了自己讲课的时候断断续续,总是被打断,导致耽误时间,我想这有两点原因,一是老师上课时,语气语调没有变化太平淡了,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另外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导致上课学生也不认真听讲。第二个不足是老毛病了,板书的问题,比较凌乱,虽然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可是并没有整齐化一,整个黑板比较乱,这样学生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够更好的记住重点,板书是下个阶段自己要改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能像堆山一样什么都往黑板上写,有些学生明白了的东西就不应该太重复,显得罗嗦复杂了。这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有所提高。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7
童话,深受学生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学生带人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着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既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感悟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相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问道:“这篇童话写得怎么样?”“太好了!”“太打动人了!”“太曲折了!”“曲折?”多好的能进发活力的一个词语。随即,我又问道:“你觉得哪些方面曲折?”“情节曲折。”面对其他同学的一脸茫然,怎么办?这么好的能挖掘的词语我不能弃而不顾。当即,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直线,一条波浪线。我说:“是啊,故事情节就仿佛这两条线,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从前,一个巨人旅行回来,看到了许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他非常生气,把孩子们赶跑了。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感动下,他再也不赶孩子们了,还和他们快乐地一起玩。’这个故事好吗?”“不好,太简单了,没有情节,十分枯燥。”这时,一个学生看着那条直线,会意地说:“这样的情节太平淡了,就和那条直线一样。”“是啊,”我趁势说道,“那么这篇童话的情节到底曲折在哪儿呢?”学生大部分心领神会,急忙打开课本,细读课文。一会儿,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第三自然段中巨人回来很生气,是一个曲折处。”我随即在波浪线的第一个高潮处板书“很生气”。随着学生的回答又在第二个高潮处板书“发脾气”,在第三个高潮处板书“大声叱责”。接下来我又问道:“巨人生气的前后花园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体会。”
在学生的体会和交流中,我们共同归纳出了两个字:“美”“荒”。然后引领学生通过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那么由‘美“荒’让人感受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呢?请同学们再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用心去感受一下。”学生通过对“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孩子们的笑声使花园增添了春意”“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等词句的品读,感受并提炼出了“暖”与“冷”两个字。“美”与“荒”,“暖”与“冷”强烈的对比写法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通过板书,学生潜移默化地领略了作者写作上的精妙之处。
接着,在第三个曲折处,我问道:“同学们,巨人大声叱责后,是什么让巨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是小男孩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想想看,此时此刻,小男孩可能会说什么?”很快,学生思维的闸门又一次打开。有的说:“巨人啊,快醒醒吧。知道吗?是您自己首先封闭了您的心,才让您的心灵变得荒凉、冷酷的啊!”有的说:“巨人啊,您知道吗?世界是因我们才变得丰富多彩,是因我们才变得有滋有味,难道您永远要让自己孤单一辈子吗?”有的说:“快打开您那颗外表任性、冷酷的心吧,其实您一定和我们一样充满爱心。”此时,学生不是在想小男孩可能会说什么,而是在直接与巨人对话,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之中。一个学生满怀激情地说道:“其实巨人拆开的不仅仅是围墙,更是自己那颗冷酷的心,任性的心,是自己那颗自私的心,荒凉的心,是自己那颗曾经被黑暗吞噬的心。”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从学生那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他们正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节课通过引入“一条直线”和“一条波浪线”让我明白破解故事类文本的密码之一就是“变换”。因为文章以曲为美,凡优美的记叙文,往往离不开一波三折的情节,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只有在情节的变化中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平铺直叙,没有意外,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这两条线让我明白文本中其实有很多朴实的东西等着教师去发现,去思考,也等着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揭示,去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8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学段教材中童话故事类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经典童话就有6篇,分别是《陶罐和铁罐》、《七颗钻石》、《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幸福是什么》。它们是不同国家的优秀童话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课文全部是童话。这些童话,必然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阅读的窗口。
可惜,当前许多童话阅读教学忽视了“童话”这一体裁的特性,呈现偏执的教学倾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偏重于灌输知识。那童话类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
一、重温: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因此,童话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定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不同,童话内涵也因此变得丰富。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认为: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大于逻辑。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的精神。
对童话这样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文体,儿童能否品味它的味道至关重要。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现实世界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唯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童话故事以语言为媒介,展示“第二世界”的真实可感的形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载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呈现多变性;在各种情绪中,激情占优势,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情绪激昂,但持续时间短;他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同时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中,他们获得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情感也得到不断丰富,审美品位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实践:童话教学策略的运用
童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已经明朗。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呢?现在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谈一谈第二学段童话类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在把握主要内容中感知童话曲折的情节
【片段一】
师: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巨人的花园是非常漂亮的。
生2:我觉得巨人的花园是雪花飞舞的。
师: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因为巨人回来之后,把孩子们都赶走了,不让他们在花园里玩,所以花园就变得荒凉了。
师:原来巨人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行为有关。谁能根据板书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说,略)
师:我们刚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课题扩充法,就是先对课题进行提问,然后把答案连起来。
童话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花园的变化;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花园的变化其实和巨人的行为有关;最后,根据板书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进入三、四年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应结合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学习用抓中心句、过渡句、合并段意、课题提问法等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用选择、填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去年的树》一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经过怎么样,结果呢;鸟儿的三次询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像这样根据课文特点,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之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在概括的过程中,要求语言要简练,但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二)在练笔中领略童话丰富的想象
【片段二】
师:这样的语言还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漂亮的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他们都会玩些什么呢?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吧。
出示:春天鲜花盛开,孩子们___________。夏天绿树成阴,孩子们___________。秋天瓜果飘香,孩子们___________。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___________。
生1:春天鲜花盛开,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和花园里的蝴蝶、蜜蜂捉迷藏呢。
生2:夏天绿树成阴,孩子们坐在树底下讲故事、聊天,互相嬉戏打闹着。
生3:秋天瓜果飘香,孩子们争着抢着摘果子吃呢。
生4: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在雪地里扔雪球,踩脚印,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不仅看到了巨人那座漂亮的花园,更看到潜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花园:孩子们嬉戏玩耍、尽情地徜徉在花园中的快乐场景。
童话突出的特征是想象丰富。课堂上的练笔活动自然离不开想象。处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木偶有了人类的所有表情,又踏上了去大千世界旅行的行程。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名叫“不笑国”。在“不笑国”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见笑容。小木偶在“不笑国”里会有哪些遭遇呢?让学生续编故事。通过续编故事,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在对比中走进童话神奇的意境
【片段三】
师:是呀,正当巨人在花园里裹着毯子,瑟瑟发抖的时候,村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读——
师:而巨人的花园却是,读——
师:就这么一墙之隔,墙外面是百花盛开,墙里面却是——(学生读);外面是绿树成阴,里面却是——(学生读);外面洋溢着春天的温暖,里面却充满了——(学生读)。真是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同时出现吗?可是童话里却奇迹般地发生了,真是神奇。像这样把两幅不同的画面进行对照比较,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感受对比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吧。
(小组对比读)
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这是本课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村庄与荒凉的花园”,让他们发现童话的这一表达特点。
童话类课文,除了对比,往往还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叙述奇异的故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话故事的神奇与瑰丽。比如,《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教师就可以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并探索了水罐的神奇变化;并紧扣“神奇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来展开教学,把孩子引入童话般的课堂,分享童话带来的神奇魔力。
(四)在朗读中品味童话优美的语言
【片段四】
师:(出示1、2小节)巨人的花园起先是多么漂亮呀。谁能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美美地读)
师:这么美丽的花园,你喜欢吗?村里的孩子们呢?
(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花园玩耍的情景)
师:谁愿意通过朗读读出孩子们在花园玩耍的快乐?
(学生兴致盎然地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洋溢”的意思)
师:是呀,整个花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现在,让我们合作来读读这个总分段式,一起来感受这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花园吧!
(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教师通过三次有目的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巨人花园的漂亮,还体会到孩子们常年在花园里玩耍的快乐。这样的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充满情趣和意味的文章语言。
童话的语言一般优美自然、活泼明快。通过朗读,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受到感染;同时,在朗读中,他们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不乏优美深情的语句。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小鸟和大树的四组对话,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语言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此外,对文质兼美的童话类课文,还可以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主动积累词句的习惯。
(五)在揣摩中感受童话的人物形象
【片段五】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你们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巨人的任性、冷酷?
(交流巨人训斥孩子们的三句话)
师:从哪些词看出巨人真的生气了?他为何如此生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从“生气”“训斥”“叱责”可以看出他越来越生气。
生2:他心里想:我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
师:巨人如此自私!你能想象他当时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吗?
生:瞪着眼,叉着腰,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师:读了这三句话,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1: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生2:这是一个脾气暴躁、任性冷漠的巨人。
教学中,教师抓住巨人的语言,品析“生气”“训斥”“叱责”三个表示生气的词语,引导孩子想象巨人斥责时的语气、表情,从而使学生走进巨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任性、冷酷。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对童话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形象的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细的品析,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孩子们的惊奇、激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中,让孩子们轻松走进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如《陶罐与铁罐》一课,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孩子们紧紧抓住关键词“奚落”“恼怒”“傲慢”“谦虚”等进行细细揣摩,在阅读比较中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等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而更好地理解铁罐傲慢无礼、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陶罐有理有据地争辩,不卑不亢,一点也不懦弱的性格特点。
(六)在自由对话中领悟童话深刻的道理
【片段六】
师:小男孩并没有逃跑,他的举动终于让巨人明白了——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1:有孩子的地方就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生2:儿童多处春光美。
师:从此,巨人拆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此时的巨人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巨人?
生1:巨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巨人。
生2:幸福的、与别人分享快乐的巨人。
师:是啊,巨人的幸福源于他学会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快乐。
这已是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巨人前后态度变化这条主线,进行语言训练、思维启迪情感熏陶。学生在反复的交流中逐渐明白做人要学会分享,不要太自私这一中心主旨,真正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文本的,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思想主题的理解,一定是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获得的。如《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三个牧童有了体会之后,文章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教学时,要紧扣文中三个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做以及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三、思考:童话教学的感受
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笔者认为在童话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童话教学要以童话放飞想象
童话和其他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超凡的幻想性,极富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学生置身于童话的幻想里,成为其中一员,就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就感、解放感、自由感。因此,童话教学应做到让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他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快乐的体验。学生以生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童话也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从而使童话化成为他们的精神养料。
(二)童话教学要以童心引领入境
童话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简洁、活泼、生动。品读童话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教学童话类课文时,我们要以多种形式的品读来带领孩子走进美的语言之中,学习童话幽默风趣的语言,并透过语言体味童话神奇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揣着一颗童心去引导孩子品读出童话的神奇境界,让孩子真正入情入境,保护好孩子那颗美好的童心。
(三)童话教学要以文化丰厚文本
教师应该扎实地学习一些童话的基本知识,阅读较多的优秀童话作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去影响、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童话,引导学生把握童话作品最本质的特征,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中真正放飞思绪,在童话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9
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同学对童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及其中蕴涵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反常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花园反常的有关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荒凉。最后将整篇文章中巨人花园发生的反常变化进行梳理,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话的训练。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的任性与冷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比如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花园反常变化的内容,由于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引导学生说出“唤来暖春需要怎样的心”这部分由于时间的原因没能让学生充分的来说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品味课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
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游戏:
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童话故事,那么我们来做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好不好?看图片猜童话。请你认真看图片,然后猜一猜,这是来自哪篇 童话?(课件出示:图片)
你们知道得真多!是呀,童话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快乐着!
老师发现今天的你们格外精神,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飞进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趣中探疑
1、一提到花园,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用你积累的词句描述一下。啊!太美了,那么巨人的花园又是什么样呢?
2、指名读文,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
3、交流个体感悟。(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
谁能带我们走进巨人漂亮的花园?(交流后课件出示: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4、集体朗读:好美的花园呀,让我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这花园的美丽。(齐读)
5、范读想象: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静静地聆听。(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感受欢乐: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出示:“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过渡:看,花园四季交替多正常啊!可巨人的加入就使这个花园发生了变化。花园是怎么变的,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7、读文思考:(课件出示)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
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
三、交流感悟
1、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原本一年四季正常交替、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学生汇报)是的,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是人在变化。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他的态度怎样呢?
(1)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①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②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度。
相关语句:“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①理解“纷纷逃窜”,想象巨人伤害了可爱的孩子的情景场面。
②正确把握此时巨人的生气程度。
相关语句:“喂!你赶快滚出去!”
理解“叱责”,想象此时此刻的巨人发怒的情景。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充分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
(4)这三句话什么地方相同?巨人如此强烈地让孩子们滚出去,是为了什么?(独自享受花园的美景,不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听,滚出去!滚出去!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2、师:是啊,正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也一次次赶走了美丽的春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读一读精彩的句子。男同学读巨人一次次发火的句子,女同学读孩子带来春天不同变化的句子;请大家听清楚老师的提示,又快又准地接读下去。
(师生合作读)
3 、看来有着自私、冷酷的'心墙的巨人只能拥有冬天,可是最后春天为什么又来到花园里呢?
请画出描写小男孩的句子,猜想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会说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动作中知道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是的,小男孩用无声的语言和满树的桃花让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是多么感激小男孩啊,我们一定能读好第9自然段!
4、情境渲染:真是春风融化冰雪,暖语滋润心田,醒悟后的巨人变得怎么样呢?我们男X赛读最后两段。
师: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孩子带来春天里一切的美好。
5、揭示寓意:巨人最后明白了什么?
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1)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2)从童话中领悟道理。
(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别人、宽容的人才会有快乐、快乐要大家分享......)
6、美读末段: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
7、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此时的巨人变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了?(宽容、豁达)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要采访一下巨人。(现在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感受?)
8、总结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四、拓展创新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1
童话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文学形式,不管是书籍、影片、还是动画,都爱读、爱看,他那动人优美的语言和离奇虚幻的情节总能把人们带入美好的情境,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本篇课文是英国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这篇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快乐与人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课文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非常适合朗读。教学时,我把朗读设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要手段,精心引导,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这篇童话的意蕴,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1、品味巨人的言行,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前后变化。当巨人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时,心里会怎么想,进行朗读指导,体会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
2、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这里我是这样启发的:“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呢?”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自由说说原因,体会到“快乐两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三人分享就有了三分快乐……”的道理。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2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墙为线索,抓住花园的变化展开叙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索发现花园的变化,结果有的小组发现与巨人的砌墙和拆墙有很大的联系,当巨人砌墙以后,花园一直都是冬天,“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还有的组发现当巨人拆掉墙之后,花园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巨人有自私变的宽容了很多。我让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板书,花园的前后变化。在整堂课中,我充当了引导者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师包办的太多,厄杀了学生的思考。例如, “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回答的内容很丰富,其实学生的回答也是对的,可是自己却偏要把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总怕时间不够,结果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点拨语言、总结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3
《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要学会给予、奉献。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巨人的花园》一课讲完了,我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导入,加强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和同学玩对诗的游戏,因为今年开学初我就锻炼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积累古诗,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玩这个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这样自然而然作为奖励带领孩子逛逛花园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园美景并夸夸花园,意在与课文中的花园更好地贴近,从而导入课题。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想象中成长:
我抓住花园情景的转变和人物态度的转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例如巨人三次赶走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又如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好像对巨人说什么?还有巨人在小男孩无声的凝视下的幡然醒悟,明白了什么?这些重要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揣摩人物的心里,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言语实践,在训练中加强学力。
语文重视的'是听说读写,在整节课中我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在感受花园的“美丽”,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中感悟,以读见悟;感悟花园的转变和巨人的转变,抓住“唤来寒冷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引读点拨中,在细细的品味语言中,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理解童话的内涵。在紧扣生活体验幸福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互相分享快乐的事,充分让学生进行写话、说话的训练,更是深化对寓意的心领神会。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利用语言,加强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又在训练的过程中升华了人文内涵。
四、重视教学生长点,在读中悟理。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将知识和感受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非常重视“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如学生在找到体现花园美丽和寒冷的语句时,我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性的朗读,体现了自读自悟,再让学生们进行挑战性的读或男女分读:又如巨人的三次语言,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巨人的任性冷酷;对文中结尾巨人将花园还给孩子,和孩子分享快乐的朗读等等,换而言之,就是我让学生重在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想象研读,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宽容,不要太自私: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的熏陶与感染。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逐渐清晰、丰富。通过读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有价值。
五、重视小组合作,体验参与的快乐
在教学时,我以小组合作、探究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人物思想,体验参与、合作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果课堂中我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尽情地说,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学生也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总之,一节课优缺并存,我将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4
《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是选自王尔德童话集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自古以来,童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体裁,尤其受孩子们的青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寻找文本中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童话中没有对巨人外貌的描写。教学时我出示了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中拇指姑娘外貌描写的段落,引导学生描写巨人的外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描写中能大胆的想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描写方法的指导上还存在着不足。
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也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这时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5
《说声"对不起"》这一课主要讲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小的摩擦,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交际能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陈刚不小心划破陆叶下巴后向陆叶道歉的心理过程。上这一课之前刚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选修课的时间,那天下午放学时,男孩烜的妈妈来教室里找我,看到她不满而略带气愤的神情,听完她的述说,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选修课时,因为不小心绊倒了篮球选修班上一位高年级的男生,那个大孩子事后在自由活动时找到烜威胁了一番后,把他的口风琴拿走了。烜妈妈一边在气自己的孩子不争气,遇事不主动和老师报告,一边气那个大男孩太欺负人。我看了一眼在一边默不作声的烜,再次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孩子,你看,今天妈妈来学校里很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烜说:"因为我把口风琴搞丢了。""还有呢?"我再问。"还有我没有把事及时跟老师说,没有及时处理这事情。"烜低头小声说。我摸摸他的头说:"对啊,看来你心里都明白呢!现在放学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妈妈先回去吧,我们明天再找选修课的老师协助处理这事儿了。"
这事过后第二天正好上新课《说声"对不起"》,新课导入时,我对孩子们说:"上课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然后我把烜的选修课风波说了一遍,之后提了一个问题:"烜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不对,但是,你们想想吧,大哥哥为什么会在发生碰撞事件后拿走烜的口风琴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问题提出后,孩子思维很活跃,有说到应该及时和老师汇报,更多的孩子说到——事情发生时,应该及时和对方说声"对不起"。
听到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很满意,通过拿这件刚刚发生的身边的小事情作为新课的导入,达到以下几个好的效果:一、孩子们听得认真,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对他的今后的行动指导有参考价值。二、开门见山,直触学习课文要达到的最终教育效果。三、以"说声对不起"为重点词,展开了后续学习,对人物内心彷徨犹豫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友情帮助的认同提供了实际的事例,引导孩子从自身出发,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抓住人物内心,读出情感。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7-06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2-02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6-23
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0-25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参考10-01
《巨人的花园》课程教学反思10-01
(优秀)《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7-12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及不足04-12
课文《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反思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