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1 13:40: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1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2

  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

  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3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xx年,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4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达到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分明一些。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5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6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7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它描写的那雄奇险拔的山峰,湍流不息的江水,挺拔怪异的柏树,飞流直泻的瀑布,哀转久绝的猿鸣,让人有种如临其境之感,面对古人对祖国河山的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作者、原文、翻译、中心、文句的分析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等方面,却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同学们只能就课文而言课文,并不能体味到文字背后三峡的那份壮美,也许是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不能用优美、贴切的词语表达心中的那份感情,也许是远离生活,三峡的险峻、奔放、清幽、凄婉并不能使学生感到震撼。为此,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当然,教材内容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三峡、富春江、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教师也没有去过,可见,读书和实践是两回事,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增加,对景物的认识和感受应该会不同吧。

  在本课的教学中,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一个个精神饱满,面对老师的'提问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如讲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时,为使翻译语句通顺,需调整语序,大多数学生翻译为“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时,研润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回旋的清波里怎会倒映出影子呢?”也让其他同学恍然大悟。面对学生的质疑和不解,我倍感高兴,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课堂,他们在用心对待着每节课中的每一分钟。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8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必备9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回答题,要求①注音;②解释;③翻译;④回答问题。发觉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反思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反思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反思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范文08-09

郦道元《三峡》优秀教学反思范文06-19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0

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通用8篇)07-16

郦道元《三峡》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5

郦道元三峡的教学设计02-14

郦道元《三峡》教学设计04-03

郦道元三峡的教学设计【精选】03-25

郦道元《三峡》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