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

时间:2022-07-28 17:21: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反思-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

  关于李华平老师《从文本解读的专业性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讲座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现仅从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来谈。

  我的观点是:用文本解读的专业性眼光,从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

  角度一:文本的语言与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内容的关系。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分为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表达内容。语文学习不仅要探究某个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更要探究该语言内容是怎样表达的,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从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中领悟特定的思想内容。

  因此,从语文学科特点来定位,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

  如:小女孩的幸福是舔着两毛钱的白糖棒冰。

  对这句话的理解,首先认识这句话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单句;其次落实句子成分,主语是“幸福”,即出题的意图是揭示“幸福”的性质,需要理解的就是定语的内涵,白糖的“甜蜜”、两毛钱的“简单”、舔的“品味与享受”,最后将几个定语的内涵一一落实,将内涵串联整合而达到整个句子的理解。

  在这里,紧扣语言形式深入解读,往往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通过认真揣摩和体认语言形式,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

  再如:朱自清《背影》的思想感情从首段文字“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哪里表现得最突出?力透纸背的解读信息点在于“不想见”中的“不”字的表达,是“不能”,是“不想”,还是“不敢”“不好意思”?在这里,我们把朱自清当成是极具敏感、含蓄的知识分子形象,还是极具感性、率性的家庭成员形象?思虑一番,他与父亲与家庭的矛盾与纷争,定位于家庭成员形象是更准确的,那么“不”字的内涵为“不敢”显然解读得更专业。

  而在这里,紧扣语言形式深入解读,往往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通过细致体悟和感受语言形式,可以更深入地觉察语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

  当我们在《背影》全文中搜寻到“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最近两年的不见”“只是惦记着我”,这些文句让我们得以确定“不想见”的“不”的真正内涵。那么,解读文本的真功夫必须是沉入文本中去。

  而在这里,紧扣语言形式深入解读,往往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通过文本确定,反复比较和鉴赏语言形式,可以更精准地解读文本,更真切地提高学习者自身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又如:余秋雨在《夜雨诗意》一文中“富有的雅士”的内涵引发的质疑,明白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文本中的生活不是生活世界本身,尊重文本很重要,在文本解读中不能用感受来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只能调到生活经验来理解所阅读的文本而不是代替。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尊重文本,才能亲近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等。

  角度二: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构建。包括两次要义:一是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二是自主学习和建构。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也必须遵守两个基本点:一是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解读,二是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如:《背影》的解读,教师的解读定位基于学生相应学段的认知状况,教师的解读就不能过于“深刻”,不要过高“拔高”,也要基于让学生先学起来,先有自己的文本解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介绍自己的文本解读,那么教师的解读就不能走在学生前面,不要以教代学,教师以自己的解读丰富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反思-文本解读的恰切角度】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价值在文本解读的实现01-17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赏析《蜀道难》中的情09-15

探视阐释学角度下翻译中“文本解读”的教学论文06-28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网友来稿)12-06

《荷叶圆圆》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01-09

燕子教学反思文本06-09

教学反思精选文本07-31

《背影》教学反思文本10-27

诗歌文本的解读策略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