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类》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尤其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2、提出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节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你能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说出是什么三角形,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在本节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可又担心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也许各有不同,可能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也许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按角进行分类,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在汇报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按要求进行分类。
4、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整过教学过程中,也有足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混乱,无条理。
2、按角分类,并且给它命名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应让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使学生有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这样会更好一些。
《分类》教学反思 篇2
在《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练习课上,我努力突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突出每一板块的主体。做到分层练习,层层递进。
三、注重学生的拓展。不单是复习各类角的特点,也拓展各类角的顺序和特殊角的关系,重点是注重估算和估算方法的渗透,象锐角和钝角,不仅估出度数,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参照去验证估的是否接近或准确。
四、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画角。象10度、45度、105度,明确象三角尺上的角或拼成的角可以用三角尺画,非常简便、准确。象10度这样的角只能用量角器画。
五、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时间分配没掌握好,导致课堂小结比较匆忙。等下次练习课,我会注意这样小结:
1、总结学习方法。
2、总结技能技巧。
3、总结注意事项。
及时总结使学生不仅参与学习,更从中知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分类》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平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习了课本,就大声喊着;平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平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平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分类》教学反思 篇4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这节课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丁老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自己动手剪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丁老师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老师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乐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3、设计练习有技巧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了感兴趣的、有个性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了实践运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分类》教学反思 篇5
“分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通过把杂乱的物体进行有规律的摆放来切入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进行交流,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整个教学中我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分类的标准,进而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设计习题环节中我注意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并在最后一题中设计了分类中最难的一道知识拓展题,来加深教学难度。本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了直观感知,方法科学,效果明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尽人意之处,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和好动生,把每个学生从始而终的学习状态保持下去。应增加小组合作的次数,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放手的地方应更多一些,在练习题处理上还应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最后电脑演示,这样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思考,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分类》教学反思 篇6
本课说明:
《生物的分类》一节内容包括四条线索:
1、生物分类的目的—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它们。
2、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等。
3、生物分类的等级是将各种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
4、种的特点: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种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似;⑵生态分布基本相同;⑶能繁殖后代,且后代也应具有生殖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探究情景,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列举事例观察辨析、讨论分析,表达交流。让学生透彻认识生物分类的目的。生物分类依据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依据什么给生物分类呢?学生阅读(包括插图和文字)自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掌握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的分类等级设计讨论题目,小黑板出示问题小组讨论,表达交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思维碰撞,互相提高。种的特点提出问题:马、驴、骡是否一个物种?倡导学生互相争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敢于提出新观点。让学生理解种的特点。潜能开发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谈学习疑问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关注学生差异,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反思:
课后本人感觉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两方面:
1、课的引入,首先展示八角茴香和莽草两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辨析(着重从两种植物的果实如下图所示),说明一旦分辨不清就会出现严重事故,只有具备分类知识才会避免事故的发生。继而又以益母草为例,说明同物异名影响植物学研究以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后以萝芙木为例说明只有具备分类知识才能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通过以上内容的补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生物分类的意义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为本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的结尾,让学生在本节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真菌属于植物还是动物?冬虫夏草属于哪一类生物?中药中的灵芝是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昆虫的复眼与其他动物的眼睛在视觉上有何不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中癞蛤蟆指哪类动物?与蛙有何分别?龟鳖有何分别?田鸡与青蛙有何分别?蜘蛛与昆虫有何区别?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虽然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利用生物的分类等级给一些生物确定“户口”,但对于生物的`分类等级单位门、纲、目、科、属、种缺乏感性认识,理解上欠佳。我想通过课下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活动,会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类》教学反思 篇7
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们一年级数学组进行了组内研讨课。我们一起听了一年级九班谢亚婷老师所讲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井然有序的课堂和精心准备的学具深深地吸引了我,课后程校长又为我们进行了对本节课的评课,让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受益颇多。
谢老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是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整节课堂秩序良好,学生们都齐刷刷的认真听讲。“可以怎么做?”“看看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吗?”面带微笑的耐心引导学生,这些都是应该学习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正是需要细心+耐心+童趣,让小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程校长在百忙之中听完课之后,又利用课间操的时间为这节课评课。程校长,耐心细致的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评讲,让我明白了拿到一节新课应该做哪些准备。
首先第一点,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先通读教材,了解清楚编者的意图。再看教参,了解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到不拔高,不降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统筹思考,引发兴趣,再加上教师引导。
第二点,不用单独具体说明本单元名称。
第三点,课件的设计体现教育的无痕,不要出现类似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这样的标题,可以出现对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先想一想,再列算式”等。
第四点,就是对于新授内容的讲授,不一定非采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图,顺着孩子的思路发展,不要硬性规定必须怎样做。比如本节课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分一分类,先不要控制学生。①请你把你的气球自己分一分,展示不同的方法。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②对于形状分得不同的结果,“你觉得谁的摆法更清楚?”“一堆一堆摆放不太好,怎样摆放更好。”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排列的重要性。③最后让学生对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并计数。“如何记录下来该怎么办呢?”不用教授学生如何制表,对于孩子来说会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表格,只让学生会填表格就可以。最后渗透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经过程校长细致而又有层次的分析,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分类,学会整理,会统计,把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今后的教学备课中,要做到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多思考,促进自己的成长。
《分类》教学反思 篇8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分类》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分类。第二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实际操作活动由表及里地认识什么叫分类,了解到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它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使物体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使物体排列变得更加合理、有序。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待改进: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学生只注意实验和观察,去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汇报时,又未充分利用自己的记录,使实验记录成为一个虚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对分的兴趣大于对交流的兴趣。学生们大多很乐意说出自己的分法,发言都很积极,小手甚至都举到了我的鼻子底下,但是当需要他听别人发言时,却都不能认真的倾听,自顾自的玩起了手中的东西,交流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这些表现说明了首先在学生心目中仍然把交流的对象指向老师,把交流当作回答问题,别的同学也因为事不关己,当然就高高挂起了。其二,在交流时,老师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发言的学生身上,忽视了给其他学生布置听的要求,学生没事干,自然也就不认真听了。其三,学生缺乏交流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这种回答问题式的交流转变为介绍式的交流,介绍的对象就是全班的同学;再一个就是教师要给听的同学树立一种意识,每个人既是听众,又是小评委,听后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互动性交流;另外,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我觉得在今后科学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快乐。
《分类》教学反思 篇10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教材在此课中第一次渗透统计知识,呈现了一个象形统计图和一个不完整的表。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上完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反思:
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没有把图形颜色涂满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有我的疏忽。学生通过网课的形式学习知识,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额时间去思考、尝试,也没有教师手把手的演示,所以孩子在写作业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细节错误。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只能自己在家学习,自觉性和监督力度都不高,就造成了个别学生的偷懒现象,不看视频直接写作业。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是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新知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知识有偏差,以后再去纠正就十分费劲了。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低,结合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网课学习中,我们将更加严格的筛选学习视频,遇到需要教师示范做题步骤或格式时,录制手把手练习的小视频及时分享在班级群中,方便学生参考和家长辅导。同时还要督促家长,即使工作忙碌,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却不能松懈。
《分类》教学反思 篇11
在幼儿园公开展示课中我准备了一节小班的数学活动“分类”其目标为:
1、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情境中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对集体活动感兴趣。这是一节很传统的数学活动。
整个活动我以情景贯穿,这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我出示黄、白两只小狗,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狗喜欢的食物,然后顺利地过度到今天我们要请小狗吃饼干(给小狗喂食)。给小动物喂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按颜色分类,第二环节按形状分类、第三环节二次分类。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操作中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单从目标的达成度、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性上看,这节活动是成功的。但在这节活动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需要自己好好的反思。
第一,从材料的准备上,我没能很好的考虑周到,在出示的两幢房子上我添加了很多的颜色,这就干扰了孩子不能准确的说出黄房子和白房子。检验用的盘子我也提供的太过于花哨,这不利于孩子的检验。
第二,像老师们说的一样,整个活动就是孩子在不停的操作,缺少了点什么?现在的课程都比较综合,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缺少了孩子的语言渗透,比如孩子在第一次操作按颜色分类时,可以引导孩子说“黄黄的饼干,给小黄狗吃,白白的饼干,给小白狗吃”。第二次按形状分类时可引导孩子说“三角形的饼干给,嘴巴是三角形的小狗吃,圆形的饼干给,嘴巴是圆形的小狗吃”。第三次送小狗回家(二次分类)可以引导孩子说“我是黄黄的小狗,(根据自己手中小狗的颜色)我站在黄黄的房子旁,我戴着三角形的钥匙,打开三角形的门”??。这个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难点,这种言语的渗透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作为一名老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现场调控能力,对于突发事件也能从容应对,但从本次的活动中我深刻反思到,自己在课前没能花时间去精心准备,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很全面,犯了教学中的一个大忌,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切忌犯类似的错误。好好上好每堂课。
《分类》教学反思 篇12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平角)和看似平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平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平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平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分类》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原先老教材是将分类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里,教材新编订后,把它调整到了一年级下册,而且将分类与整理放在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这样就与统计密切联系在一起,为后面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作好铺垫。
课的开始是以重阳节孩子们看望老人进行导入,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又渗透了德育教育。接着在将气球进行分类的环节,我没有去框住孩子的思维,有些孩子是按颜色分的,而有些孩子是按形状分的,这样也遵循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气球进行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类结果表示出来,锻炼了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是用图的形式来表示,而有些孩子是用类似表格的形式来表示,两者各有所长,前者直观、形象,后者简洁、清晰。在比较哪种形状气球多,哪种形状气球数量少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一一对应。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结合了一年级孩子的一些性格特征,加入了一个小游戏环节。
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更好动,专注力也更差等特点,在中间加入游戏环节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放松,让后面的学习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时,一年级孩子还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玩心也特别重的。过程,增添一个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游戏开始前,我就故意请出一个孩子来,让下面单独的那个孩子找不到搭档。这样让孩子们体会这个游戏是两个两个一起玩,也就是一个对应一个,渗透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将歌词改写成“一一对应好朋友”,让学生在脑海里知道有一一对应这么一种关系,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下来继续回到课堂中如何整理气球才能一眼看出哪种多哪种少的问题,有了前面游戏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可能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够想到要一一对应的摆放了,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孩子想不到。最后用纸盖住气球,依次空出每种形状气球的第一个、第二个……采用说“哆唻咪”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后面在按颜色摆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能想到是一一对应的摆放,这样看起来更美观,也方便比较,同时与后面的统计图结合在一起。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我拿出了绿色葫芦形气球和粉色兔子形气球让孩子摆一摆,同时修改对应的表格。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让孩子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应用自如。后面的练习环节主要是检测和巩固孩子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布置的回家作业:让孩子回家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课内体验延伸到课外,也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分类》教学反思 篇14
《角的分类和画法》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黑板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黑板书写下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平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分类》教学反思 篇15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今天早上趣味分类,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特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的配合时比较默契的,教师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特点。我先要求孩子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图形,颜色或大小,然后再动手分。
今天,通过操作娃娃脸,使幼儿能直接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乐趣,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热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这次教学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是我最大的收获,但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被老师牵引着,如果教师不是前面的牵引而是在旁的指导与启发,那么幼儿对这部分的知识更巩固、更牵引。
《分类》教学反思 篇16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
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分类》教学反思 篇17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分类》教学反思 篇18
本课开始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分类”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新知的学习。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气球的分类与整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还可以按颜色对气球分类,教师要给予以表扬,提出将在下节课探讨。
分类整理第二课时教学是在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目要求,使学生在分类时做到心中有数。再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但是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在分类整理的练习知道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技术方法的指导。在分类计数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如数1个划1个;每数一类中的一个,作上相同的标记等,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2.在学生分类、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注意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推出新的信息,从而使学生逐步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注意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分类》教学反思 篇19
《分类》这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本单元知识少,内容比较单元,是新教材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要求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懂得按指定标准分类,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就不同。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反思不足的一面,我感觉上的时候有点拖拉了,时间主要浪费在让孩子从分类到“象形统计图的”放置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能这样改进:可以让两个学生先后把气球的分类展示出来,一个按照气球的形状分,一个按照气球的颜色分,然后再让孩子用这些气球的学具再分别转换成象形统计图。这样会比我之前的更省时间。也不至于后面的练习题还没处理完就下课了。另外,我在布置作业时没有没有提醒孩子先用铅笔涂,所以有部分孩子用彩色笔涂错了再划掉,看上去很不美观。
以上是我对这一单元教学一些反思。
《分类》教学反思 篇20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教师的讲解性
学习、也有针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分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类教学反思12-22
《分类》教学反思04-14
分类的教学反思06-02
《分类》教学反思01-07
《分类》教学反思07-11
《分类》的教学反思10-26
《分类》教学反思12-09
分类教学反思04-04
精选分类教学反思08-29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