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开学初就接受了要为课题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完之后,收获颇多。这次教研课题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分层教学”。我选取了《落花生》一课进行教学,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曾听过不少老师上过。课文虽简单,但并不好上,让学生了解的内容太多,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容量较大,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深刻道理的渗透。《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教学中我以花生谜语导入,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再紧紧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了解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点对父亲两次对花生的评价和“我”对父亲话的认识这三个段落进行分析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自我感觉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有种润物无声的感觉,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我的牵引下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教学中我运用了齐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理解父亲第一次评价花生的段落,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花生品质,我也让学生通过对比读,读桃子、石榴、苹果时,语调高扬,读花生时语调沉稳,学生也因此理解了花生品格,所以说出了很多赞扬花生的四字成语。读“我”对花生理解部分,我让学生抓重点词读,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我”的那句话的内涵。
二、观察比较,学法指引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个“播种”一词,学生读的时候字音有误,我指引他们观察比较,通过词语结构和词义明白读音。分析父亲第一次评价时,我先撇开课文,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总结出花生和三种水果的特征。本文最突出的两个写作方法是详略分明和借物喻人。我也分别通过横向比较,观察本文段与段的区别,得出详略分明的特点,在通过纵向比较,结合前面学的《梅花魂》一文,总结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对于“有用的人”的理解,学生结合实际谈了不少的个人理解,最精彩的还是对于原因的解释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后面坐着一、二十位老师听课,我担心学生紧张,说不出太多所以然来,举出几种身份的人物就不错了,没想到学生说的正是我想拓展的,所以我觉得联系实际这个部分使主题得到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四、巧用多媒体,分层教学
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谜语,设置悬念,学生踊跃猜谜语,调动了课堂气氛。讲授过程中,通过幻灯片出示重点段落,又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质疑,提出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也有自问自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利用图片比照的方式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总结,避免了教师一言堂。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时间有限,还有些地方读得不充分,父亲的第二次评价没能很好地指导读。结尾布置的小练笔如果在课堂上能展示一下,整节课会更完整。另外,课堂气氛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活跃,由于是公开课,课堂上A类学生展示得稍多一些,C类相对少了些。分层次教学很难得到较好的开展。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2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资料。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资料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让他们把课文的第10、12、13自然段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透过比较、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资料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就应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3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4
《落花生》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5
《落花生》我从开学第一天开始讲,讲的乱七八糟已经是第四天啦,把事情做个总结。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一样。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
条件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
条件2: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
条件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多向前辈请教。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6
《落花生》这篇课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课堂设置得问题,学生很快能找出答案,或者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上来,这节课孩子们的妆台也比昨天好,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1、作为老师的我,自己的思维似乎被教参、教辅以及课件限制得有点多,缺少自己!主张和见解,以至于不自觉地将学生的回答往“固定答案”上去去引。
2、要把重难点生字合理地分配到两个课时当中去,不能把生字完全交给学生自学。做到随文解词写字。
3、阅读了一定要做到将一篇带一篇,推荐多篇,真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今天的《落花生》没有课外阅读了解,明天的课堂一定要带进来。
4、由于时间不足,也由于课前小练笔本子没有发下去,这节课得“小练笔”改成了口头表达。所以,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节课,还有两个惊喜呢!
1、不一样的生成
本来这节课的我不打算一板一眼地介绍作者,而是将课文学习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作者,可是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个环节忘记了。当我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就讲到这里时,他们先是一愣,然后告诉我,作者没有讲,于是,我结合课借助花生告诉我们的道理,顺势引出了作者。你看,就算没有设计或者不小心遗忘了,还有这样的“生成”呢!
2、不完美的精彩表达
在“小练笔”的口头表达环节,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局限于课本给出的“竹子”“梅花”“蜜蜂”“路灯”写四种事物,而且由它们想到的也是环卫工人、警察、医生、军人、老师以及自己的爸爸妈妈,思维不是很开阔。
然而有一位同学,却给我极大的惊喜。
她是借“泥”喻人。这位学生说了自己这样生活中的发现: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平时大家都能够关注到大树小草花儿这样的景物,但是很少能够注意到滋润他们养育他们的泥土。她关注到了这样的泥土,并且它由泥土想到了奥运会得到金牌的运动员们,大家更多看到了他们的辉煌,但在这些运动员的身后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比如说教练,比如说替补队员,比如说排练队员以及那些医务人员等等,运动员身后的这些人却是被大家忽视的,他们就像泥土一样,默默无闻地滋润着、养育着运动员,培养他们成才。
她说完,大家不由自主地送上热烈的掌声。
虽然这个孩子的表达有点磕磕巴巴不是很流畅,但是它表达背后的思维是成熟的,这节课它成长了、发展了。
争取以后的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有这样的发展和成长。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7
同年级的老师的公开课,经过几次磨课,随着听她的课,和同事们的深入探讨,我对这一课有几点想法!
作为北方人,我从小都知道花生,当然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上小学时就背的滚瓜烂熟,熟记于心。但是这几天听启兰的课,到今天我自己上这一课,还是有不少的地方值得思考。
首先,是课题“落花生”,备课时就对课题有了疑问,为什么直接叫“花生”呢?哦哦!和同事探讨时,她们有的说:还真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呢?有的问:是学生提出来的吗?……随后就百度一下,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所以又叫落花生。又长知识啦!我把百度中的课件整理到我这节课中,用这种图文并茂的解释,相信能使孩子容易理解。
其次,听专家在评课时讲,我们老师上课不要做到面面俱到,当然也不可能做到,提倡“一课一得”,今天这节课,我真正体会并领悟到“一课一得”。这一课一得什么,当然是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当然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先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方法,当然我的处理方式是: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激发小组内孩子积极性!我在这节课中最主要部分是由“扶”到“放”环节的处理,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并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这类课文,如:《搭石》、《梅花魂》、《白杨》甚至还有《桃花心木》。
最后,也是困惑,像这类课文我觉得是进行群文阅读的良好范本,可是这样的话,就没办法兼顾写作练习。路漫漫,修远兮,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求答案、去读书请教!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8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我们”一家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事。“议花生”一部分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和重点,通过“我们”一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
一、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我以文本作为载体,紧紧抓住作者和文本的联系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一了解作者许地山笔名的含义,第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课文的写作方法是主次分明,借物喻人,不但设计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紧紧抓住“主次分明”这一特点,简单地分析完“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三件事后,快速进入“议花生”部分。做到了一种统一,为课堂有效地节约了时间,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简、精,尽量做到提纲挈领,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进行。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真正的问题,他们真正不理解、有疑惑的问题,既不是应付差事地随便提问,也不是投师所好地虚假提问。如:发现了“居然”的问题、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的问题、“最可贵”的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质疑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针对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出了“居然”这个显眼的词,并由质疑这个词的用意体会到了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第二个环节是默读3至15自然段质疑。他们的确是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也不明白议花生为什么还要讲桃子、石榴、苹果。问题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我只是提醒他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讨解决。“体面”问题,“有用”问题则教师示弱,让学生帮着解决,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鼓励他们大胆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诸如此类,既有学法渗透,又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己“学”,自己获得答案,体现了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在处理“桃子、苹果、梨”的问题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填表,再讨论,最后感情朗读,既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又体现高效性。
四、情感渗透的有效性。
本作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什么最可贵”到“为什么最可贵”的解读中,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地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学生领悟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真正含义,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就一定能发展学生,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9
在现在这个社会,说做一个有用的人好像就是一件好笑的事情,或者说现在的价值观都变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变成了可有可无虚无缥缈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很朴实直白,却真的很有道理。被别人需要是一件让自己充满快乐的事情,是让有限的生命闪闪发光的东西。
今天课太多了给忘了导致没有备好《落花生》这节课,临时去备课,课堂效果不太好,自己也很慌乱很局促。最后结尾我用了网上的一篇教学设计,没有好好准备,效果不够理想。事实上,不仅仅是落花生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事物都具有人类的美好品格,同样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比如傲雪独立的腊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哪些东西曾经带给过你心灵的震撼,请以“生活的启示”为话题,模仿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注意“详略得当”。
我也希望孩子们能真的做一个有用的人,即使这个用处很小,即使只是帮班级搬书、提饭,但对每个受益的人都很重要。就像沙滩上那个把鱼扔回大海的'小男孩“这个在乎,那个也在乎”。
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或许孩子是有问题的,但我一定更有问题,如果一味的把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其实更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水平,尊重现实,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慢慢提升,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上课效果。需要对学生保持极大的尊重,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且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0
每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像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一节课中有“败笔”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去发现,总结,提高!今天讲的《落花生》,对于一心想上出最佳“境界”的我来说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天平的一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天平的另一端却有些遗憾。在整节课中老师讲得稍多,学生说的偏少,读的还不够。《落花生》是篇传统课文,尽管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去设计,但却未能推“陈”出“新”,整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晰的,但落实到小的环节具体的环节,其教路和学路还有些零乱,自己没能做到成“竹”在“胸”,提的问题零碎,没能很好的给问题做些铺垫,有些学生回答无所适从,有时只好胡乱而猜之,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受到限制,而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得很不够,使得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不活跃!
教学时以谜语导入是好的,若能充分利用语文资源,如先出示谜面,让学生读(给学生读的机会),然后学生猜,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因为谜面是围绕谜底“花生”而设计的)先让学生了解花生的一些习性和特点,为后面的理解做更好的铺垫,这样可以避免陷入为导入而导入、为教学而教学的浅滩中!此外,在教学中与内容无关的尽量少说或者不说,比如在问学生花生有什么好处时,我却随兴说“多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寿,这是以前历代想长生不老的君王都不知道的秘密”,这些话与教学中心无关,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冲淡了教学内容。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听取东石镇教委办刘老师、东石镇第二中心小学许老师、曾厝小学孙老师以及型厝小学全体同仁的宝贵意见,悟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与改进措施: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我应该课前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文讲解完,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内容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循循善诱,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语文课文的背后其实都有着高尚的主题意义,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背后所要表达的道德意义。课文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
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学习落花生的特点进而学习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部分教师应该充分把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因此,通过此次的教学,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2
特别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历练的机会,同时还有我的师父朱婷老师和语文组其他老师细致的指导及鼓励。这是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的讲评,我感觉受益匪浅。
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
在本节课中,我的讲解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其实,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回答问题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践行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
二、深层次地挖掘知识,不能仅限于课本。
在《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苹果、石榴、桃子作比较,用花生的品质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实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苹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既讲究了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呢?也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本的知识已经足矣,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为教师,课下所准备的知识一定要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知识进行讲授,就会有另外一种更好地效果产生。
三、严谨用语,避免产生歧义。
在本节课中,就“对比”是否是修辞手法产生了歧义,这属于我的用语不够严谨。而语文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以后我一定会注意,并且锻炼自己的科学用语。
四、注意每一个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这节课就出现了重点生字没播放书写顺序,这是我在准备的时候疏忽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书结构也不是很好,显得有些混乱,主线结构不够清晰明了,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使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一次次完善自我,做一个无愧于学生的教师。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我要不断的努力,每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3
《落花生》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是许地山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记述了作者一家人在茅亭里议花生的事情,从中体会到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执教这篇课文后,给我留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课标在第二学段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课堂上,我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他们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譬如在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居然”这个词,抛出一些问题:“居然”是什么意思?“居然”用在这里作者想要说明什么?可以换成“当然”或“果然”吗?得到了这些问题后,学生展开了思想的碰撞,学生也明白了“居然”在这里写出了一家人喜出望外,对花生能够在荒芜的土地上长出花生而高兴、激动的心情。在课文中,关键词句还有很多,如“羡慕之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引导,把课文读薄、读厚,最后得到思想的升华。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探究。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尊重孩子。在课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要大胆提问进而探究。譬如在课堂中,学生有这样的疑问:课文中桃子、石榴和花生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会提问题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我首先鼓励了他,然后引导其他孩子讨论。毫无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答案不一样,但是我想这都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话语。这样的课堂既尊重了孩子,又激发他们敢于探究的欲望。
当然,这样的课堂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由于时间关系,个性朗读这方面做的不到位;课堂小练笔——“落花生,我想对你说……”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旁敲侧击,引导他们有话说,有话写……
有所尝试,有所收获,愿意且乐意在反思中成长。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4
同年级的老师的公开课,经过几次磨课,随着听她的课,和同事们的深入探讨,我对这一课有几点想法!
作为北方人,我从小都知道花生,当然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上小学时就背的滚瓜烂熟,熟记于心。但是这几天听启兰的课,到今天我自己上这一课,还是有不少的地方值得思考。
首先,是课题“落花生”,备课时就对课题有了疑问,为什么直接叫“花生”呢?哦哦!和同事探讨时,她们有的说:还真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呢?有的问:是学生提出来的吗?……随后就百度一下,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所以又叫落花生。又长知识啦!我把百度中的课件整理到我这节课中,用这种图文并茂的解释,相信能使孩子容易理解。
其次,听专家在评课时讲,我们老师上课不要做到面面俱到,当然也不可能做到,提倡“一课一得”,今天这节课,我真正体会并领悟到“一课一得”。这一课一得什么,当然是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当然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先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方法,当然我的处理方式是: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激发小组内孩子积极性!我在这节课中最主要部分是由“扶”到“放”环节的处理,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并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这类课文,如:《搭石》、《梅花魂》、《白杨》甚至还有《桃花心木》。
最后,也是困惑,像这类课文我觉得是进行群文阅读的良好范本,可是这样的话,就没办法兼顾写作练习。路漫漫,修远兮,有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求答案、去读书请教!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5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难点放在“体会父亲说的话,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上。
在导入中,我抓住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课题为什么叫做《落花生》?”开门见山直接引入重点“议花生”的教学。
在教学“议花生”中采用了先让学生质疑,再抓住关键段落释疑的方法。在质疑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得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爹爹的希望是指什么?”等问题。但是在教学中我过于着急,漏掉了梳理问题的过程,只将本课的重点问题“花生可贵的一面指的是什么?”“爹爹的希望指的是什么?”板书在黑板上。因为学生提的问题跟我设置的还是不大一样的,所以在回应学生上有些不大自如,而且遗漏了要交给学生提问方法的点。比如在学生提问“爹爹的希望是什么?”时,我可以引导,在一家人议花生的对话里,谁的话是最重要的,显然是爹爹的话,能抓住爹爹的话来提问,真是会思考,会提问。以此来告诉学生可以抓住重点来提问的方法。
第九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表格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比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填表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能力。通过表格和图片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类果实的生长特征截然不同的方面。再联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让学生悟出花生可贵的一面。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但是我给他们说的时间比较少,也许这里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
另外,在学生质疑为什么“我”说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时候,可能回应得比较笼统,还应斟酌。教参里提出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应当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在升华情感的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人“落花生”一样?学生能够联系身边人举出比较多的例子。我再进一步举出了作者的生平、说过的话、笔名,让学生有更深的触动。通过主旨的讲解和情感的铺垫为小练笔“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多数学生能领会本课的主旨,并诉诸笔端。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6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我大胆地对对教材进行取舍,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其次,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方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领悟这种说明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语言词不达意、引导学生读书不够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8
上周去济宁听了两天优质课,感觉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扎实了。没有眼花缭乱的花架子,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就连导入新课都是开门见山。不管是哪个年级,都把读书、写字作为重点,一笔笔地教,一句句地读,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课堂。
《落花生》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现代作家许地山。我也从读和写入手,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识字写字训练。“茅”“榨”“榴”容易写错笔画,孩子们作为小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关键笔画。书写上老师的指导不可少,每一笔,每一画都示范,虽然到高年级了,仍有必要一板一眼。以前我也认为5年级了,孩子有了写字能力和水平,让他们自己去写。但是回看他们的书写,并没有达到5年级水平。他们善于模仿,教师应该成为他们最好的典范。书写评价就像修改作文,需要点评、引导、激励才能有进步。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9
《落花生》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通过谈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以下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开放的教学目标
本课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花生的品格及明白做人的道理。
3、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课下搜集信息,并弄清楚“落”与“花生”的关系,从而探究这一豆科植物的开花结果的与众不同。
三、运用直观手段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手段了解花生与另三种水果的不同,我制作了一组课件进行对比,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桃、苹果、石榴这三种果实高挂枝头与花生埋在地下默默无闻。同时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爱慕”一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对于文中重点的句子(“父亲两次议花生”“我的感受”)则通过课件展示,反复朗读,读中感悟的方法去理解,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知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五、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重点讲解了“借物喻人”,“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以便让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不足之处,感觉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稍差些,自己的教学观点还不够开放,应结合现实让学生做到既外表美又内心美,适当展示自我。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20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一篇佳作,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理,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全文四百多字,言简意赅。立意上深理浅说,布局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按目标实施得较好的有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自学
运用循序渐进进行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弄清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写作经典词句,并会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了解写作方法
运用深理浅说的方法(如:最后的环节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让学生明白借物喻理的手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清课文主次、归纳段意及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学生较难理解其喻意,故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的确不容易,喻什么理?学生不容易思考出来,故需另安排课时进行评讲指导。
另一方面,我在思考,这样做,是否我对这一届学生的要求拔高了。但是上一届的学生我也是这样做的,怎么效果不一样,看来备课要备学生是的确很重要的。
【落花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7-04
落花生教学反思07-05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6-19
落花生教学反思05-24
《落花生》教学反思01-20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11-22
《落花生》教学反思01-02
《落花生》教学反思01-02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01-07
《落花生》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