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加几》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7加几》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闯关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闯关成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课后感觉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全班参与了活动,使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上,会出现部分不分场合胡乱凑热闹起哄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却还是自顾自“热闹”的学生,这时如果不进行纪律的调控的话,那这部分学生就只是热闹的玩了一下,热闹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纪律的调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用兴趣和奖励来引导,切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使原有的平等的、愉快的课堂气氛遭到破坏。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9加几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之前学习的9加几,已经初步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并且通过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用“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8、7加几。
由于对于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是已经初步掌握了的,因此在教学8、7加几时,我直接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根据图说说图意:其中一个盒子里装了8把小号,另一个盒子里装了7把小号,要求两个盒子里一共装了几把?学生直接列出算式:8+7。在计算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计算8+7。有的学生是通过摆小棒,先摆8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然后挪一挪,把7根小棒其中的2根给8根中的,就变成10根了,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15根。根据这种摆法,我试着让学生用我们上节课学习过得凑十法表示出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表示的出来,因此我再适时介绍一下,8+7用“凑十法”计算是,可以把7分成2和5,8加上2变成10,10再加上5变成15,为什么是分成2和5而不是其他呢,因为8和2可以凑成十。最后,我试着让学生想一想,8+7还可以怎样计算呢?再得出8+7还可以吧8分成5和3,其中的3和7合成10,10再加上5等于15。
本节课不足:本节课着重是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8、7加几的得数,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在凑成十的环节中讲的还不够到位,以至于班级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不知道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来计算,他们在计算的时候还是通过掰手指来计算的,我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方法与上节课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觉得应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如果不用操作,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的“给9凑十”的方法,想象着解决8、7、6加几。怎么做效果会更好些。于是我在我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不同教学。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三班我没准备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
(1)、把4分成2和2,8和2凑成10,10再加2得12。
(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凑成10,10再加2得12。
(3)、我知道8+5=13,那么8+4得数就应该比13少1,是12。
(4)、我是这样算的,10+4=14,8+4得数要比14少2,是12。
在我们班,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有很多同学充分利用了学具,我清楚:这些同学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解决的,全班大约10人的学生没动学具,这些同学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我发现只出现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我还不甘心,尽力的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数分大数的方法,其他方法没有想出来。
通过两个班的比较,明显的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是用学具掌握的“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四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我想动手操作加强感悟,这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的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应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我采用活泼多样的复习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于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十格图”。学生可以在“十格图”上操作,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5
让学生经历8、7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初步学习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片段:
教学例题:
(1)谈话:学校乐器室里有一些军号,放在两个盒子里,(出示挂图)请你们仔细观察,这是些什么样的盒子,各放了多少把军号?(指名回答)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8+7=?
(2)谈话:你想用什么办法,使人容易看出有多少把军号,把你的想法用小棒表示出来。边摆边轻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上前摆小棒,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4)谈话:刚才同学们进行了不同的操作,有的把8根小棒凑成10根,有的把7根小棒凑成10根,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的,都能让人很容易看出一共有多少把军号。
(5)谈话:刚才同学们的操作都在书上印了出来,你根据书上的小棒图,填写出反映8+7的思考过程吗?学生填写,指名一人上黑板书写。
教后反思:
我把例题呈现于现实的情景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样的盒子,激活了学生的“凑十”经验,由观察画面产生想法,到操作小棒把想法物化,再到填写算式,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数学思考,并且进一步掌握了计算方法。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习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习,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习,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习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习。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平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7
《8、7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加几中,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最开始我用复习导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口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的速度,同时复习9加几,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题的教学先看图列出算式,再通过用小棒摆一摆,在操作中让学生将9加几的算法迁移过来,自主探索8、7加几的算法。在思考中,体会计算8+7时,既可以把8凑成十,也可以把7凑成十,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凑十过程,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达两种不同的算法,通过操练,熟练掌握凑十法。试一试让学生由已经知道的9+7直接推算得数。
在练习方面,除了书上提供的题目,还列出了所有8加几以及7加几的算式,先算出各个算式得数,再引导发现规律。
纵观整节课,在一开始的口算练习中,还可以适量增加口算练习的量,从得数不满10,得数正好为10,9加几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体会凑十法的过程,先把一部分凑成10,再计算。这样也使得练习安排的更有层次性。
练习摆小棒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号摆放的样子,在作业纸上摆放,降低摆小棒难度。注意将观察,摆小棒,用算式填,三个环节一起进行,不要脱节。
练习方面,把握的有点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找出8、7加几算式的规律后,可以再提供一些题目,让学生直接由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应用规律。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交流算法,逐步理解8、7加几的凑十方法,认识和掌握8、7加几的凑十口算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8、7加几的得数,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习《9加几》基础上教学的,也就是孩子们已经对“凑十”的方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学习9加几的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凑十”后,算10加几的简便。教材8加几、7加几的安排与9加几类似,不同的是不再出现逐个数数的算法,而且把8加几、7加几融合在一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以提高综合计算能力和思维水平,为以后学习6、5、4、3、2加几奠定基础。我在课前安排了对口令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紧接着通过情境创设复习9加几的内容,回顾凑十法在口算过程中的应用。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摆小棒之前,帮助学生明确摆法:用小棒代替小号,左边摆8根,右边摆7根,移一移,怎样能够计算出“8+7=?”,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一部分的孩子能够摆出来。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我让学生独立先在书上圈一圈,再讨论圈的方法。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此后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将8、7加几的算式有序的呈现出来,学生口算得数以后,整理算式让学生来发现规律——数与另一加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用凑十法来思考如何计算8、7加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把几和几凑成十,再来将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这才是正确的思考顺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过程的培养。
此外,例题让学生摆一摆,而没让学生填一填,还有练习题目的处理上很多细节不够到位,例如第一个题目,出示以后就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再来动手圈。这里出现的问题与教学设计不够精细、提问和评价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9
《8、7加几》一课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8、7加几”的凑十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优化计算方法,以便能准确熟练的口算8、7加几。
本节课的内容与苏教版旧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动,旧教材在“9加几”之后,单独学习了“8加几”;而新教材却将8、7加几融为一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
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在综合练习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
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0
12月7日,我参加了xx小学举办的大讲堂活动,我这节课讲的是《8、7、6加几》,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创设了猪猪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学生们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复习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则是复习9加几继而复习了凑十法。通过温习旧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给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5=13,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题多种解法。学生提出了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等,再在此处提出主要的数学思想,即“凑十”,再让学生用解决8+5的方法,自己解决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还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三动结合,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爱动手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部分分别是基础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分层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之前多次去xx小学听其他老师讲课,当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首先,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借班上课还是出课,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其实,不论在哪里讲课,放松心情积极面对才是良好的状态。其次,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在课前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也踊跃的介绍了自己,我询问他们的名字和年龄,并表扬他们“真勇敢”,“你说话声音真洪亮”等等,在无形中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还主动和我道别,让我觉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最后,对于这次讲课,xx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课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之,通过大讲堂活动,在备课、讲课以及老师们的评课中,我都进步了不少,学习到了很多。我会虚心向老师们学习,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高效课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教材上呈现了这样一句话:“先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直接对学生这样说,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怎么去操作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接收胡老师建议,在让学生摆小棒的时候将要求改动了一下:“用小棒先摆7根,再摆8根,然后挪一挪,算出结果。”这样就降低难度,在课堂上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够摆出来。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第3和第5两题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算技能。
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自己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最大的问题还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课上讲得太少了。其实这个问题我的指导老师一直都跟我讲,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忘记。在以后的教学我要把这一点当作一个任务,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上课都提醒自己。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2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习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习”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习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3
1.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流程。
教材设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巩固强化算法。教材设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编者(成人)认为比较简单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种算法。教师主要负责讲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显然,这样的计算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建构,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尽管我们不提倡教学程序化,但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主选择算法→迁移运用算法是算法多样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的7、8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4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5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8、7加几》教学反思 篇16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后,我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相关细节进行了仔细反思。
1、让学生将口诀补充完整,引导帮助学生复习7、8的乘法口诀。这样就为新课做好了准备。
2、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六一”儿童节装扮教室的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3、自主探索,知识点落实到位,面向全体学生。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孩子说完整话。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让学生都能把话说完整。
5、充分利用学生,同桌互批互判,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
6、精心设计活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设计成帮助动物宝宝们解决难题。
小海豚顶球:小海豚正在练习顶球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海豚顶的球飞得更高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敢于向苦难挑战的勇气,并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又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但是上完课后,我也感到一些不足:在复习的环节练习的量有些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算式的意思,提出除法计算问题,对学生有些难。如果直接让学生看乘法算式说除法算式,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希望在下次上课不再犯这种错误。
【《8、7加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8与7加几》的教学反思04-01
8加几教学反思07-05
《8加几》的教学反思01-08
《8加几》教学反思01-15
8、7、6加几教学反思04-05
《8、7加几》教学反思范文07-01
《8、7加几》数学教学反思07-03
8、7、6加几教学反思07-11
《8、7、6加几》教学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