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8 14:04: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有关《画》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画》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画》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学阅读课文第一篇《画》。这是一首谜语诗。早读时我领着学生读了两遍。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两个简单的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学生猜出是“雨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通过猜谜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时,我用很小的声音在给大家出个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是“画”。趁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给这首古诗编动作,学生兴趣盎然,编出来向远看的动作,近处侧耳倾听的动作,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的动作。人走近了,人赶鸟,鸟仍不走的动作。通过这些灵动的动作的配合,学生上课想玩儿一样轻松有趣。

  我鼓励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在讲台前带着全班学生读课文、背课文,做动作。完成了读书课文任务后,又让学生用手指着字读了两遍。抽出文中要认识的11个生字,学生通过学前班的学习,加上古诗朗读时的学习,这些字基本都认识。我又加了“画”这个生字让学生学,想想如何记住这些字,学生用了加一加,比一比等方法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接着我又复习了前边所学的反义词,让学生找找本课中的反义词,学生迅速找出了“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中,通过复习铺垫,学生基本能很快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得到新知。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时,学生说认识了12个生字,会读会背课文,能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等。我也接着对反义词进行了拓展练习“黑——白“”晚——早“”前——后“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画》教学反思 篇2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画》教学反思 篇3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

  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清楚,不明白。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画》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古诗《画》时,本着上一节扎实、质朴的课的原则,我选定集中识字、感悟古诗为教学目标,通过对重点字和重点偏旁进行字理分析,对古诗进行想象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

  目标确定好之后,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颜色的意思吗?可是除了画上的山可以有颜色以外,现实生活中的山从远处看也是能够看出颜色的。如果山上种满了树,那么远远看上去,山就是绿色的,“青山绿水”这个词就告诉了我们山是有颜色的,换言之,即便山上没有树,我们也能远远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么“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参中没有对这里做解释,虽然一年级的古诗教学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强调感悟,但是,这里不明确出来会影响学生对古诗以及画面感悟的方向。经过思考,我认为这个“色”指的是“景色”。艺术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哪怕画面中的山离我们再远,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确了“色”的所指,我设计了“想一想,画中的山上都会出现怎样的"景色?”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古诗的画面和诗意。经过课堂生成,感到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说得也很好,想象展开得比较充分,并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问题:“山上有水有瀑布,却听不到水的声音,是因为这是一幅画,你还能从哪看出这是一幅画?”进而引导学生去找,去说,去展开想象,达到感悟全诗的目的,实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1个字按照“半包围”、“左右”、“上下”、“独体”四种结构出示,指导学生从看拼音读词,到去拼音认词,再到单个生字的拓展、结构与偏旁的认识进行学习。重点偏旁进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训练,向学生渗透以一带多,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贯穿《六书》中的造字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和回忆象形字,使学生记字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加一加、讲字理。课堂生成后,感觉学生对不同的记字方法还是比较感兴趣,伴随着赢得金钥匙,打开智慧锁的整体设计,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本堂课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还有一些问题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强调从整体感知诗意,从整体中来,展开想象进行感悟之后,再回到整体中去。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想象,感悟古诗的环节结束之后,我只通过教师结合山水画来朗诵古诗和学生集体试背、指名试背的方法来回归古诗。想想,在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完古诗之后,如果我能够再将古诗的诗境做以整体的叙述小结,再来试背古诗,进行回归,整堂课的教学可能会更充实一些。

  《画》教学反思 篇5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它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有点难以把握的感觉。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生字,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下面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课堂设计:

  新课开始,我从画引入,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引出古诗。让学生自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读对。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诗。每一句诗句都有一副图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四句诗的意思,同时板书诗的内容,读出诗。特别是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的教学,我让学生亲自感受鸟在画中和生活中人来后的反应,加深理解。接下来是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诵读古诗,分男女生对读,小组读,集体表演读,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感悟做出动作。如“远看”时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听”时则做出侧耳听的样子,“花还在”做出花开的样子,“鸟不惊”做出摆手的样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学生感受、理解了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也在短时间内背下了古诗。最后是巩固练习,给诗排队。拓展学习反义词。

  二、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古诗教学比较难,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诗的整体性,如朗读时的整体范读,诗句理解时的整体感受,而是一句一句的解析,这样淡化了诗的意境,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整体美。

  2、受方言的影响,我的个别字音不准。特别是前后鼻音。低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生字识读,那么作为老师,我必须做到字音准确,给学生很好的示范。

  3、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更应注重孩子评价性的语言,不能都是单调的“你很棒”、“很好”……、应该让他们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兴趣、向往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那样我才会和学生一起快乐起来、发展起来。

  《画》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我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和写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

  今天的课上,我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第一遍写,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笔顺、书写每一笔的方法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写是巡视了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发现了一些问题后逐一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写法和笔画。但同时又有许多遗憾: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很及时的评价,板书速度慢,教学中语言不够丰富,情绪不够饱满,有的环节还浪费了时间。学生在课上打开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

  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写字时凳子扭动的声音,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开学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 篇7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在上个学习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学生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习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学生对五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习。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孩子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习的一个过渡,但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学生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习都做过了,学生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没有办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近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是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语文园地一》中的题目说起,引导学生先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再让学生练习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没有一个紧急的预案,才会被学生在课上弄得个措手不及,毫无防备。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是“教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由于刚刚接手一年级的新班,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清楚应该把握到何种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只要将字音读准就好,唱读也属自然现象,所以没有及时纠正。在听过了指导教师的评课后,我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过低,应在朗读上对学生加以规范和指导。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组织课学能力急需加强。不断地乱动、坐不住,站在讲台上的我,还要对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1、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表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部分同学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学生,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学生的课堂纪律及坐姿,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学生在课上学习得更加吃力,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及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

  2、课堂常规体现在细微处:

  学生在课上打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转身写字时掉转椅子的声音,我的心理说不出来的滋味。学生开学尽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的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还有许多,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 篇8

  《画》一课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这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篇古诗,对于一个没有一点基础的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孩子没有学习知识的积累,如何是学生有滋有味地循环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受到美得熏陶呢?

  课堂上,我运用了组词、观察图画以及具体描述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远”“色”“近”“无”的意思。

  出示“远”,指名认读。谁来组一个词语?(远去、远归、远远、大老远)远这个字和谁相反?(近)

  出示“近”,指名认读。辨别“远”“近”的字形,给“近”组词,孩子们组了很多词语:近处、远近、近门

  这样,通过组词的办法,学生不仅认识了远和近两个字,而且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为理解诗意打下了基础。

  “色”,谁来给色组个词?(颜色、色彩)那“远看山有色”是什么意思?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第一句诗的意思。

  我们理解了第一句,第二句诗谁会解释?(走近了也听不见水的声音)同学们,为什么走近了也听不见水的声音呢?

  2、观察图画理解诗意

  大家看看这幅图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多么漂亮呀!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吗?学生兴味盎然,大家都踊跃举手,争相发言。说的十分好。

  3、师描述意境,学生体会

  学生中间休息时,教师针对画中的内容配乐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远远地看画中的山,青青的,绿绿的,真漂亮呀!走近细听,可是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可是这些花依然开着。到鸟跟前,驱赶鸟,无论怎么驱赶,鸟依然不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用以上方法,学生感悟到了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收到了美的熏陶。

  《画》教学反思 篇9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画》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学习了《画》的课文。它是一首五言谜语诗。在这节课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小朋友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同学读课文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识字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和说反义词的练习。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学设计已经烂熟于胸。在教学中我教态好,引用先进先进的教学理验,大胆的创新。一节课下来的让生学会了许多知识。

  但是在课上无论是我自身的教学,还是同学的课堂常规都曾在这一些问题。

  在上个学习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习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习。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小朋友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习的一个过渡,但怎幺也没想到就是这幺一个简单的环节,同学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幺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习都做过了,同学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怎幺偏偏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出这种状况呢?此时的我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没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扮演引导同学体会“近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

  《画》教学反思 篇11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就是我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一课是谜语诗。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观察我的画,理解诗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多媒体不通电,老师课前临时发挥,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启迪他们识字的兴趣,既解决了课前空白的尴尬,也为古诗学习生字作了铺垫。

  教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画—根据古诗作的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山、水、花、鸟的对比,以及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诗句,进而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突破难点。如:站在远处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颜色;老师的画上的山青兰葱郁,站在远处看,却有颜色,得出诗句“远看山有色”……是因为山在画上,不是真实的,一句一句剖析诗句,孩子们的探索欲浓烈,最后明白这不仅仅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把山水花鸟描写的生动有趣,还是一个谜语。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熏陶上,借助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写诗”,并把识字总结成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们喜欢接受新事物,识字方法的引入,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我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总之,这节课我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我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但同时又有许多遗憾:从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苍白上看,识字方法的渗入不够有力;没有很好的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拓展是空白的。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课堂的拓展能力急需加强。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课堂是不可预见的。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 篇12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

  成功之处:教学时,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大屏幕出示生字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请学生抢读。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

  不足之处: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有所欠缺。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我没有指导学生去评价他人,应该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改进措施: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过程中应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画》教学反思 篇13

  在自己很疲惫的时候,总是很埋怨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一味的埋怨,却始终没有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为什么!细细思量这节课:那真的是“只可意会”;真的是需要“脑”分析《绿色和紫色的画》这一课的遗憾,真的是要用“心”反思本课的遗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教学设计是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进而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并且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可是在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说出我预设的知识,我就在那耗时间呢,让更多的学生来说,直至说出我想要的知识点。

  基于这点:

  有以下反思

  1.平时的课堂教学是直接进入知识学习的环节,然后是学生的创作,导致了老师的大意。

  2.自身还有待提高,只想到要以学生为主,却忽略了教师的引导。

  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其实在这一节有一些生成性的知识,但是作为老师却没有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如:学生在调色红和黄时,出现了红色多,橙色就偏红。当我看到这样这样的情况是,我的处理时:直接拿笔,将颜色给调整过来。基于这点我想可能是太注重课前的预设。

  美来源于生活。基于本课,紧紧扣住“学生动手”和“欣赏作品??增强美的感受”。但是整个环节下来自认为不够深入、细致、透彻。比如:学生在欣赏紫色作品,并说出感觉这一环节。没有去挖掘生活中的作品,没有去依据作品的特点去挖掘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

  以上是我个人反思,最后用两句话来自勉“要从真正美的事物中寻找美,让孩子在美的环境里学习”和“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画》教学反思 篇14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这堂课,望着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我除了紧张还是紧张。我紧张着孩子们的状态,也紧张着自己的表现。我深知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一堂课除了有教学任务,往往还要有对学生常规的关注与渗透,正所谓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才是一切好的开端。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但孩子们在幼儿园都背过,并且对这首诗很熟悉,朗读和背诵应该没有问题,而识字、写字却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教学模式中的六环节设计如下。

  读儿歌《猜一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口述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是根据生的述说板书:山水花鸟。在识字环节中。我力争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然后多读几遍,接着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生认真听,听出了什么,有什么问题,题出来,学生教学生。在学生自读自认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还”的读音。接着进行训练,找整体认读音节,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体现当堂训练,并且进行了易错读音的检测,做了我会选的练习。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由学生发现新的偏旁,自己找出反义词。生读课文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但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1.学生能读正确流利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识字没有很落实,还应多抽读,而不应过多停留在齐读上。

  3.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儿童话的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

  在课堂常规方面,这节课孩子们绝大多数表现不错,就连最调皮的刘宇涛也没有违反纪律。但我还得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让他们有倾听的习惯,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张老师告诉我:对孩子们多鼓励多表扬,及时抓住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肯定,这样孩子们才会来神,于是听指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一点上我还要再下功夫。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教学反思 篇15

  《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

  一、教学效果: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成功之处:多种方法识字。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学识字时,巧妙地诱发孩子们识字的欲望,并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积累,给他们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同时还适当地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不足之处:在找反义词时,学生有不理解的,我只用语言来进行了解释说明,如果能够让同学们亲自来体会一下,相信理解的会更为透彻。

  四、改进措施: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过程中应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应适当地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画》教学反思 篇16

  在学校开展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讲的是谜语诗《画》。课前,我多方面收集资料,写出了一份让自己觉得可操作性较强的教案,并精心制作了PPT课件。课中,我由猜谜导入,从课文插图着手,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图画,说出了画中的主要景物:山、水、花、鸟。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了这四物的分解图,逐句教学了诗句。在学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生字,纠正了他们的一些地方语发音。随后,我将本课要认的11个生字展示出来,考察学生的识字情况,并结合拼音再次正音,给生字口头组词,强化了识字环节。接下来,认识了两个偏旁“辶”和“忄”。带领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并明白了为什么谜底是一幅画。通过“我会说”板块学习了反义词。最后,利用课件演示了生字的书写过程,带学生练写了四个生字。

  一节课上完,我有了如下感受。

  1、教案的设计反映了教者对教材及学生的理解程度。

  得:课前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一些资料,有教学用书、星级教案设计、中央电教馆的教案示例和课堂教学视频。可我发现没有哪一个能为我提供一个完整的范本,尤其是中央电教馆的那段视频,时长17分钟,一位教师六位学生,整个过程要搬到我们的课堂中实在是不太现实,也没什么特别值得采用的。最后我还是决定综合多方面的可用资源,整合成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案。这份教案融入了本课涉及到的所有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也化解了难点,配以自已构思并选材制作的PPT课件,为上好这节课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憾:参考的教案有设计为一课时的(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教案示例),也有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的(星级教案设计),我选择了一课时完成——课上完后才发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虽然这篇课文内容只有短短20个字,连课题也才21个字,但融合在一课时内完成,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认识11个字,写会4个字;要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要认识“辶、忄”两个偏旁;要学习反义词,还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总之,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40分钟课堂内容爆满的结果,孩子们虽然一直很配合地端正坐着,认真听着,努力回答着,但我想他们一定很累!我把他们当成高年级的孩子教了……

  2、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是如今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

  得:利用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这节课中,我个人感觉是得心应手。有PPT的辅助,课文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孩子们读文、识字、理解课文都显得轻松了许多。特别是书写生字的演示,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来说非常实用。课间再配上一点舒缓的音乐,调节一下孩子们疲惫的身心,这四十分钟也不显得“漫长”了。

  憾: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上课不能常态化。而这间多媒体教室在二楼,一年级学生上楼下楼的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从这方面也打消了我常带孩子上“课件课”的想法。我个人迫切地期待着李埠小学“班班通”时代的到来!

  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提高教学质量之功效。

  一位老师在评课时说:“褚老师教态端正,亲切大方,与学生关系特别融洽。特别是当有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让他坐下时居然说‘谢谢,请坐’,让我觉得特别意外。”这位老师是第一次听我讲课,会意外不奇怪。但听过我讲课的老师和我教过的学生早已见怪不怪了。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了习惯,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课堂不是乌云密布的雷雨天,而是风光旖旎的好学园。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这正是我一直想带给他们的感受,也是我能做到的,何乐而不为呢?

  4、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从开展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成了公开课的必备环节。但我这节课却没有采用,显得还是比较传统。我的个人想法是:平时教学中并没有形成这种惯例,公开课中突然来这样一下,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的态度一直不太坚定——也许是我还未真正理解其精髓吧。我感觉,在五六人组成的小组中,活跃的始终是“尖子生”,而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也总是充当配角的。有了小组搭配,他们更是没有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又或者有了依赖思想:反正有人会做,我不用管。这样出现的效果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合作,表面上的活跃,效果不见得有多显著。不管怎么说,在这方面,我还得好好研究和学习才是。

  总之,这节课相对我预期的来说还算成功,但在教案设计时未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这是失策。今后在设计教案时应该首要考虑这个问题,合理安排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并适当控制课堂节奏。

  《画》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古诗《画》中的生字"色"时,在交流了"色"的识记方法之后,我习惯性地让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给"色"组词:红色,紫色,淡蓝色,绿色,五颜六色,火车开到刘端阳那里时,一个成语被她脱口而出,为了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积累词语,我对她大加褒扬:"你是我目前为止最欣赏的学生。因为你不仅会给'色'组词,还知道五颜六色这个成语,真是太了不起了。"接着我又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学生听到我对刘端阳的表扬,都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

  "老师,我"。我寻声扫视,只见李靖博小手举的高高的。这是个上课听讲专心,思维活跃,深受老师们喜欢的孩子。看来,我的引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我的示意下他起身迫不及待地说:"七颜八色。"

  听完他的发言,我先是一惊,然而留下更多的是犹豫:这时,我直接告诉他这不是成语,也不是词语,会不会给本来充满自信的他迎头一棒,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模仿,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也是费了一翻功夫,动了一翻脑筋。更让我担心的是这样做会不会抑制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这时对他的自创持鼓励态度,肯定会有诸如八颜九色,九颜十色……这些自创就会接憧而至。

【《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教学反思09-28

画教学反思03-16

画.教学反思10-08

《画》教学反思05-29

《画》教学反思08-22

《橙色的画》教学反思06-10

《我们的画》教学反思07-07

添画教学反思07-09

《画妈妈》教学反思07-10

《画自己》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