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通用

时间:2020-11-30 10:15: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再次明确本文要解决的难点: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第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由于没有好好把握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以致思路混乱,拖了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再仔细地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更好地完成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一、抓关键词,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依托文本,启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最后,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这学期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1、内容教学宜简单

  我认为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环节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时过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课文的插图激起学生读文欲望,让他们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在读通、读正确中让学生自己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短语卡片,这样,葫芦的生长过程自然呈现,清晰明了。

  2、字词教学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写字教学需到位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若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1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篇】03-1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3-04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教学反思03-0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3-0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3-0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3-0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3-1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5篇03-1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十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