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和反思

时间:2021-06-24 17:37: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和反思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和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来融入情景之中。通过饱含深情地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通过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战争的材料,谈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为维护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情激人

  1、导入:

  CAI出示录象片段一,师导言:同学们,请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这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颠沛流离……此时此刻的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质疑:

  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品读感悟,以情感人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信的内容,谁能说说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雷利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心里十分痛苦。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刚才,你们在信中听到了中国孩子的呼声

  吗?对,雷利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接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生接着说)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情感。

  2、指导读文:

  师述:是啊,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人,是多么痛恨战争,怀念他的亲人啊。

  ⑴ 分小组学习:

  找出雷利怀念父亲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完成:雷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⑵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生甲: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来。

  学生充分讨论后,CAI出示语段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生乙: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

  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中看出来。

  生丙:我从“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中体会到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是多么自信啊!

  师述:同学们真聪明!当时,小小年纪的雷利听到父亲这句话,心里多高兴

  啊!此时此刻,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呢!CAI出示语段二,指导朗读。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点评:学生朗读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师述: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孩子失声痛哭,这又是为什

  么呢?

  生:我从“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句话中体会到他爸爸的承诺没有实现,永远也不会实现了,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雷利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

  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点评:为学生创设情景,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

  CAI出示语段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点评:部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语气低沉,读速缓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谁能说说?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和平”。

  师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读:和平!和平!和平!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一次又一次地呼

  唤“和平”的吗?

  ⑶ 学生读五、六自然段,CAI出示语段四,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适时播放录相片段(硝烟弥漫的地方,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由此生发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指导读好句子。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过渡:不太平的世界,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痛。你们谁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

  三、拓展深化,以情动人

  1、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生甲: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生丙: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丁: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损坏。

  生戊:我补充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黄继光、邱少云;为国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再来看看这些画面(CAI再次播放录象片段二),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生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只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CAI出示语段五,齐读这句话吧。是啊,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以情育人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现在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CAI出示语句五,同时配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起立,齐声朗读。让全世界人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呼声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读句子)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

  “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和反思】相关文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06-26

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10-2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案例07-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07-2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06-2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03-2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01-07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09-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