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公开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的公开课教学反思07-02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7-19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6-07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07-04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06-29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1-29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06-11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反思07-30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