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城缘》教学反思
导语:通过教学,老师会《玉石城缘》这一课程有哪些方面的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玉石城缘》教学反思,欢迎各位参考。
生命的在场
——《玉石城缘》教学反思
初次见到《玉石城缘》就被里面蕴藏的一种身处平凡的岗位却心怀梦想,在渺小的地方仍旧高昂着头颅彰显自己丰盈而厚实的生命所打动。在韩老师要求上展示课时,第一反应就是这篇文章了。
作为新老师的我,内心充满了不安,极力想去征求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意见,问过之后,所得到的回答都是:“换一篇吧,这篇文章太难了。”看过他们各自推荐的文章后,发现,还是只有它——《玉石城缘》进得了我的内心,冥冥之中昭示我似乎只有它能够让我在这样一堂展示文本自由解读的课中带领孩子们自由地打开自己,近距离地感受作者的内心,展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领悟,提升自己对生命体验的厚度。但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走近作者的内心,必须要交给他们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2.理解文中“缘”的深刻内涵,提升文本解读能力;3.敞开生命,体悟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我选择了七中一直推行的“五段式模块教学循环新课堂”,在自学互学环节,给学生设定了三个层级性的学习任务:1.浏览全文,用铅笔勾画出撞击你心灵的句子;2.带着饱满的情感自由诵读原文,特别是那些撞击你心灵的句子;3.反复吟咏、仔细品味一个让你不得不写的句子并在资料右侧相应位置写下鉴赏感悟。
三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迅速找到那些第一眼就感觉到冲击力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在慢慢的读中品味这些话语所蕴含的意味,三是让孩子们将内心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的地方或是作者的话语引发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地方通过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屏幕上方提示学生一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二是沉入词语,保持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品出味道、嚼出味道、赏出味道;三是要将文本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
前排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诵读起来,后排的同学可能是因为听课老师就在身后的缘故,愈发不敢表现自己,在老师的提醒下稍微大声了一点。很快,在预设的时间内,声音停了下来。在设计资料时,我故意留了一半空白,让孩子们在资料右半部分正上方写上大大的“展开生命,我的体悟”几个字,旨在提醒他们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命敞开来,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时间在悄无声息中缓缓流逝,孩子们的感受在白纸上哗啦啦流淌,我欣喜于孩子找到了那么多可品、可读、可撞击他心灵的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邓思源同学这样写道:人最终寻找的是精神的故乡,而非一个在俗世中的位置,追寻的脚步太急、太繁时,需要我们适时地停留找寻生命的价值,认识自己的方向,看它是否存在偏差,繁华的城市生活不再是“我”的所求,“我”的目的只在“自然”。
谢凯峰同学在赏析“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时写道:“运用比喻的修辞,先将银杏叶比作总角孩童的小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银杏叶的形态和在空中飘荡的情态,同时以听觉作衬托,让景象更加具体,更有画面感。”
王雨果同学在对“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进行解读时,写道:“石砖与石砖的缝隙,阴暗狭小的角落,却又充满令人吃惊的磅礴的生命力,青荇以它自己的风彩将生命的伟大诠释在了冰凉的石头上,透过湿润的空气,传递到指尖的是一丝对生命的向往。我们生活在平凡贫瘠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燃烧生命一般的热情。”
杨沛熹同学在品读“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时写道:“无名的小花,她本可在其他地方生根,但她却依旧选择坚守青砖,青砖是朴素的,小花是无名的,守候却是忠实的。”
盛力丹同学在对“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进行感悟时写道:“平凡的失误也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尽管不起眼,被遗忘,它终有自己的价值,然而平凡却不能堕落,却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发展自己。”同样的一句话,李羽丹同学这样解读:“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将石墙赋予人的情感,纵使有再多的白日浮躁和夜里愁容,但最终我们需要拥有的是一颗沉沦之心。坚强的外表也许不是最好,但一定要学会在伤痛和泪痕中笑着,欢颜站立。”
黄云同学在品读“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后时写道:“将自己比作陀螺,将城市的发展比作藤鞭,形象生动。但作者不愿被城市的发展被动地带着前行,他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主导自己的步伐。”
陆子在体悟中这样写道:“文章第五段(注: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的描写让我震惊,夸张的描写手法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被眼前景物震撼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将自己长时间以来心中的抑郁之情化为冰封的血液,作者用心理描写展现出了被景物震撼后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受。”庞斯宇对这一段的体悟是:“我的生命从沉睡中唤醒,我的血液由冰冷变得滚烫,阳光如利剑刺破云天,扎得眼睛生疼,我却没有逃避,生命的花朵在霜冻之后倔强地盛开,如同寒风只会让松柏更加挺拔,血脉中的冰凉已悄然逝去,如同初春时河流解冰,流水破开冰面的声音,世界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伍泓霖这样认为:“(文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哭的过程中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是压抑了许久的一种爆发,由于看到一堵石墙光亮不复从前,可依旧有顽强而茂盛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感染力和动力。自己却碌碌无为,被城市的压力打败得奄奄一息,心中似乎再次活过来一样。”
看到这样的句子你怎能不欣喜?怎能不欢腾?孩子们或是贴近作者的心灵去体味作者的感受,或是写出了文句引发的内心感触。这就是真正的解读啊,而这一切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自主完成的。
看上去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很快到了合作探究这个最能展现孩子们合作交流以及听课老师最想看到的热闹场面了。但有那么多陌生人坐在身后,身前又是这样一个陌生的老师,孩子们显然是被束着了,或是他们本来就是乖孩子,不会在老师面前“调皮”一点,或是这文本本身就是沉重的。我出示了展示点评分工,等待着孩子们在领到任务后能够高亢起来,为着组内的荣誉,高亢起来,哪怕只那么一点。显然,实践证明我预估失败。
展示中,展示的同学说:我选的是***句,然后深情地诵读选句,接着展示自己写的体悟。点评的同学似乎不知道该怎样应对:“我觉得她的文字很优美”,或是“我觉得我的意思和他说的差不多”。老师再追问:“有补充吗?”回答是“我觉得文中***句写得好。”孩子们显然忘记了自己是点评的身份,或者这种口头展示让他来不及思考展示同学的体悟与自己的体悟之间的联系。而在探究第二个问“缘的内涵”时,负责黑板点评的同学也是不知所措,预想的火花终究没有出现。
现在想来,如果,假设是如果没有什么点评环节束缚,没有什么打分环节,让学生自由地谈我的见解,这将是怎样一堂生动的课堂啊。让孩子们生命的河流尽情地在这文字间流淌,偶尔因势打乱又何妨呢?截住了学生生命的河流,截住了他们表达的欲望,那黑板上的分数又有什么作用呢?给孩子们的舞台不能宽点,再宽一点吗?“理智”告诉我,这是展示课,你得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倘使是家常课,我是不是会让孩子们一次说个够呢?
在接下来的小结提升环节,本来是想借助合作探究第二个问引出对于文章主旨的诠释,指出“城与玉石的缘、城与人的缘、人与玉石的缘”,但是却忘了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梳理城、玉石、人在文本中的体现,尤其是那堵虽然残破、满身伤痕却又耸入云天的石墙的际遇。
其实文中的“我”何尝不是像石墙一样曾经拥有怎样伟大的梦想呢?但是现在“我”的梦想就在被世界推着、搡着往前走却找不到半点价值的路上死掉了。石墙选择了坚守,选择了把自己的伤口开成一朵袅娜的花,选择了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选择了仰望天空。石墙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冲刷了我颓丧的心绪,推动“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牵引我选择了像石墙一样仰望蓝天、白云。“我”为什么会知道石墙曾经有过那伟大的梦想呢?因为“我”是用“有缘的'眼睛”来发现石墙的,我是怀着“有缘的心”来感受石墙的啊。这是人与城的缘。
最末一段告诉我们玉石难得,曾经就连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和氏璧也是“几度被埋没”,但他最终重见天日,人不是这样吗?我“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说明有着很多事情待着我去做,身旁的同事“青云直上神采飞扬”,而“我”是典型的只会做事却不会去讨好领导,得到的与付出的不成比例的,不受领导重用的人,难道我不就是那块“和氏璧”吗?“我”有能力、有价值,但“我”还没迎来那个跟我有“缘”的人。“我”的处境也正如那被埋没的玉,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天,等待那有缘的手来治理,等待那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这是人与玉的缘。
城与玉的缘呢?那石墙残损破败,幽深静谧,浑身是伤口,但是他的心灵却如玉一样纯净,一样美,他和玉一样不争不追,只是站立在原地默默守望、默默等待,让伤口开出精致细巧的、不招摇、不瞩目的无名小花,即使是在方寸之地也要仰望天空,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让生命丰盈而厚实。另一方面,玉的外表是美的,城的外表亦是如此:作者在踏进小巷时听到了青石板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那回响是“轻灵”的却不是“沉重”的,并且那石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耸入云天的高大形象。这难道不是玉石与城的缘吗?
文章就是通过人、城、玉石三者的缘分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无论面临怎样糟糕的境遇,都不再颓丧,要告别过去,埋头苦干,要像石墙一样心怀梦想、充满活力、意志刚强、自信坚毅、仰望天空,坚守脚下的土地,用尽全力往上伸。要坚定地相信: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玉一样遇到有缘的眼睛、心灵与手,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玉一样重见天日,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大写的人。
课堂,尤其是展示课堂,终究是充满遗憾的。这三者的缘分在课上并没有结合文本厘清,只是说出了结论。
高中语文总是躲不过高考这道关隘,当我们带着学生怀着做题的心态去阅读文本时,那种发自心底的感觉是不是变味了呢?但是,现实中的高中语文就真真实实地处在这尴尬的境地中,这课不是一堂纯粹的表演课,我们得联系现实啊。于是在限时训练环节,依照韩老师的建议,结合高二年级正在尝试的教学新模式设计了“依据高考题出题范式,试着出一个题,并在小组内交换做。”我给出了高考散文的考点来提示学生出题的方向。孩子们的惊艳表现又一次让人不得不为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附:《玉石城缘》阅读答案
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02。
公交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02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何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它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它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粉娥……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梦想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
1.简要概括石墙的特点和石墙给予作者的人生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写母亲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标题“玉石城缘”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概括石墙特点要联系作者当时失望痛苦的处境,作者当时的处境对应石墙破败的一面,石墙“耸入云端,永远站立,不乏生机”的一面对应作者当时缺失的精神。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则应从“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这两句去概括。谈启示时要紧紧围绕石墙的特点,联系本文的主题展开。
答案 示例:石墙的特点: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耸入云端,永02远站立,不乏生机。石墙给予作者的人生启示:要正视人生的不幸,在不幸中奋起;要正视自己的渺小,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2.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理解能力。句子的深层含意有哲理意义和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意义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例如第二句中,把人比作陀螺,把城市发展比作藤鞭,结合文章主题,我们可以发[来现这个比喻的意思,作者是想表明自己不愿被城市发展的大潮裹挟着被动地前进,不愿随波逐流,希望能坚持自己的理想。
答案 示例:(1)我现在也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我要像银杏一样展示生命的风采,不悲观,不消沉。
(2)不管城市怎么发展,我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迷失人生的方向。
3.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对作品的赏析能力。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要精读关于母亲的两处描写,从中感受。回答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问“作者的写作意图02”也就是问“这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时,我们也要立足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 示例: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善解人意。当我失落的时候,母亲既没有责怪我,也没有无谓地安慰我,而是帮我请好长假,让我慢慢地去忘记痛苦,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她知道我的痛苦不是她能解决的。当我从痛苦中解脱02出来时,母亲不问缘由,只是默默地帮我换水换水草,因为她知道我已真正地坚强了,她表面的高兴反而会影响我的成熟,会影响她对我的信任。作者这样写母亲,意在表明石墙于我人生改变的意义,突出我和石墙这一缘分的重要性。
4.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02力。联系文章的主旨和相关内容,即可理出文本牵涉的几层关系(缘):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拿“我与玉”来说明,揣摩文末几句话,作者感悟到有灵性的玉石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有缘之手来治理,而像作者这样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玉呢,只是需要缘分来发掘;作者又由玉联想到城市,这可以理解为:一座城市的美也是有待那些与之有缘的人来发现的。余下的两层我们也可作这样的思考,最后整理一下即可形成答案。
答案 示例:①小巷深处不起眼的石墙如同璞玉,它的美很难被人发现,只有与之有缘的人才能发现。我能够发现石墙的美,是因为与之有缘。当时,我痛苦失落,渴望得到某种启示和力量。石墙历经沧桑、斑驳破损、遭人冷落的状况很像我当时的处境,而石墙呈现的活力、刚强、自信和坚韧正是我内心深处缺少的,所以石墙能够走进我的内心深处。
②石墙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缩影。由我与石墙的缘分想到人和城市的关系,从而感悟到一座城市的美也是有待那些与之有缘的人来发现的。
③个体的人其实也如石墙,也如玉石,其独特的价值终究会被那些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不要担心自己会被埋没,而要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玉石城缘中的“缘”应包括三种缘:一是我与石墙的缘,二是人与城市的缘,三是个人与社02会的缘。依据这三个角度去探究,能答出两个角度即可给满分)
【《玉石城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玉缘散文04-16
玉缘遇缘的心情日记06-24
玉缘心情日记06-22
玉缘优秀散文02-07
辛玉琴教学反思范文06-30
“探玉”之旅-五缘湾秋游作文08-31
王玉香的教学工作的教学反思06-12
《我与书的不解之缘》的教学反思07-12
《我与书的不解之缘》教学反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