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5-10 16:22:2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基于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的内容,介绍了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通过以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病为例,引入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规律,并探讨了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了解遗传表现上与性别相联系的表现。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

  (1) 探究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应用生物统计的方法研究人类遗传学问题。

  (2) 通过分工合作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兴趣,了解人类疾病的遗传背景。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加深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3)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面对遗传疾病问题。

  (4) 增强学生发现遗传病、探索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规律。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调查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伴性遗传现象。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答疑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在课前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色盲症的发病情况与规律的调查,并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加以比较。让学生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并查找调查人群中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项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当学生发现男女在发病率上存在不同后,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使教学中的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加顺利。然而,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作出相应的培训和准备工作,例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和计算遗传病发病率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并介绍色盲知识:即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伴性遗传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如红绿色盲患者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引导学生思考: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讲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并引用人类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以及果蝇的眼色等常见实例进行说明。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通过展示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认识系谱并分析图谱,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 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并填写相关学案内容。

  课件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图表,并引导学生填写相关内容。

  根据遗传图谱推断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预测Ⅱ-3的基因型。以下是他们的遗传图谱(此处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先进行展示)。Ⅰ-1与Ⅰ-2一样,他们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眼睛表现正常,没有色盲。然而,他们的女儿都是携带者。

  接下来是Ⅱ-3和Ⅱ-4的遗传图谱(此处亦为图示)。练习巩固,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强调书写遗传图谱的格式,并在幻灯片上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谱,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遗传图谱引导学生总结出色盲遗传的特点,并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巩固联系,提问学生(这里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雄。

  知识扩展:总结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

  1、伴Y遗传:

  (1)特点:致病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没有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必定患病,女性必定正常。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需要世代连续性。这也被称为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多毛症。

  (3)典型的象征图案。

  2、伴X显性遗传:

  (1)特点:具有连续遗传现象,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会患病,简记为“男病,母女患”。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正常的,简记为“女正,父子正”。女性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的家族谱图。

  3、伴X隐性遗传:

  (1)特点: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正常的,简记为“男正,母女正”。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实例:

  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遗传等都是典型的伴性遗传病例。

  典型系谱图:

  归纳:

  通过观察典型系谱图,下列四点是判定人类伴性遗传病的口诀:

  女性感染率高

  父母某一亲亲密度

  多见于男性

  跳过男性一代

  课堂步骤:

  听课、思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课前的听讲和思考。

  识别色盲:

  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写学案:

  学生对此进行填写,思考和回答问题。

  遗传图解练习:

  在学案上,学生已经进行过遗传图解的练习。现在通过黑板练写,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观察、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讨论了各种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现象。

  思考分析、作答:

  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进行了作答。

  理解遗传特征:

  学生在课堂上全面理解了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了常见实例,并且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情感教育:

  老师通过道尔顿色盲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进行情感教育,体验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通过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在本节课中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且通过回答问题和练习,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遗传图解书写能力: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现在,通过讲练结合和学生的回答,学生不仅回顾所学知识,还联系了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伴性遗传的教学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能力。

  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们会总结本节课程中的知识点和联系,并强调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我们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下面是两个实例: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请见学案。

  学生练习

  这部分的工作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人类红绿色盲症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还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以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3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

  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础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类型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三、干细胞

  1、概念

  成体干细胞全能干细胞

  2、类型或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4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5

  辅导教案

  基础链接温故知新

  一、生物体中的水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二、水的生态效应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一、1.载体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二、1.蒸发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会打破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二、水利工程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6

  探究一:温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假设

  温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温导致酶失去活性。

  实验器材

  冰箱,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酒精灯,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①取8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加入上述8支试管;对上述8个试管分别进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温度控制5分钟;同时,取另一组8支试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释的唾液也进行同样的温度控制处理。

  ②取出上述两组试管,将稀释 的唾液分别加入到对应温度的试管中,再水浴保持相应温度5分钟。

  ③取出试管,加入碘液2~3滴,观察颜色变化,用“+”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

  实验数据与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颜色变化 +++ ++ + -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碘液后颜色变化越明显,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间接证明酶在该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则相反。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进行实验或讨论:

  (1)假如实验中将步骤③换成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学生探究结果:在试管4中出现的砖红色沉淀最明显,而1、7、8试管几乎无沉淀。

  (2)假如进行重复实验,在步骤②之后,将实验中的试管1、7、8再置于37 ℃的条件下水浴5分钟,有何现象?

  学生探究结果:试管1中加入碘液无颜色变化(不显蓝色);而7、8试管加入碘液显蓝色。

  (3)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生

  说明了在0 ℃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其活性会增加,说明这种低温导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复的;而在57 ℃、67 ℃、100 ℃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变化,说明高温导致的这种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复的。

  (4)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解释: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温度范围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终失去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复的,而高温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是不可以被恢复的。为什么呢?师

  高温导致了酶的空间结构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不可以被恢复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温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所以这种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复的。

  (5)有些细菌生活在火山喷发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温泉之中,你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生物,其体内的酶与人体内的酶的种类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与人的也不同。

  (6)人体内有许多种类的酶,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都相同吗?师

  人体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体情况,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探究二: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研究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可以被恢复。

  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8.0~9.0。

  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假设

  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

  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

  实验数据与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生

  具体来说,在底物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学生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

  生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师

  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生

  反应产物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变量。

  引导学生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学生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

  用作辅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

  学生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一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酶促反应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浓度

  活动与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

  实验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

  实验步骤: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

  (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

  (3)加入两块相同形状的等重量的精肉块;

  (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时观察,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7

  知识要点

  水、钠盐、钾盐在维持身体液体平衡和调节细胞内外液体渗透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物质,排出主要途径是肾、皮肤、大肠,调节主要由神经和激素控制。

  钠盐主要来源是食盐,排出主要途径是肾、汗液、粪便,调节主要由醛固酮(盐皮质激素)控制。

  钾盐主要来源是食物,排出主要途径是肾、粪便,调节主要由醛固酮控制。

  水、钠盐和钾盐的平衡和调节在高温、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时非常重要,否则会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体渗透压、心肌舒张和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一些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个主要作用,分别是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目分析

  例1:针对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出现一系列症状,应该选择输入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可以快速地补充身体缺少的水和钠离子等无机盐,有助于缓解症状。

  例2:人体内K和Na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K离子不吃也排,而Na离子则是不吃不排。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因此答案是A。

  1、关于人体对水分的吸收和排出,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水分主要来自饮水和肺排出;B、水分主要来自物质代谢和大肠排出;

  C、水分主要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肺排出;D、水分主要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大肠排出。

  2、以下哪项不是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

  A、细胞结构物之一;B、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C、维持细胞的形态;D、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分调节的'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大量饮水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会导致尿量减少。

  4、以下哪种激素是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

  5、以下哪项只是水分排出的途径?

  A、肾排出;B、大肠排出;C、皮肤排出;D、肺排出。

  6、以下哪项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

  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体失水太多或摄入太多盐份时,下丘脑神经将刺激体内促进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从而减少尿量,以恢复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正常。

  2)当血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或降低时,肾脏会直接受到刺激,分泌更多或更少的醛固酮激素,从而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以及钾的分泌,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3)肾小管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较多,这具有代谢能量的含义。线粒体需要能源物质和氧气,供体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而二氧化碳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扩散进入肾小管腔,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B;5、D;6、C。

  二、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

  2、醛固酮、钠、水、钾;

  3、提供: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带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二氧化碳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扩散进入肾小管腔,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2、肾上腺素和醛固酮的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钠钾平衡。

  3、提供能量,促进纳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同时影响肾小管毛细血管的血液供应。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1-03

高中生物教案12-12

高中生物教案03-30

高中生物教案12-12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12-17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3-08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03-09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03-02

高中生物教案【精】12-21

高中生物教案【热门】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