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P702– 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数量、总量;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二、先观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如下表:
时间(小时) | 1 | 2 | 3 | 4 | 5 | 6 | …… |
路程(千米) | 60 | 120 | 180 | 240 | 300 | 360 | ……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路程是怎样随着行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这个比也就是速度。
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种铅笔,支数与总价如下表:
支数) | 1 | 2 | 3 | 4 | 5 | 6 | …… |
总价(元) | 0.3 | 0.6 | 0.9 | 1.2 | 1.5 | 1.8 | ……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单价(一定)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⑴、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两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75
三、巩固练习:
1、 P76看后判断,并连起来说一说。
2、 P76 – 2先观察,再分析。
3、 P76 – 3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1、两个相联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
五、作业:
P76 3 4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1,3,4,5,6,9,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y=5x,y和x。
④yx=24,y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设所求问题为x。
学生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3:列出比例式。
学生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 00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同步显示。
(2)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五、全课小结,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 ,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 ÷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 置
六年级数学教案7
学材分析
已经学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再来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习题准备
老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8∶4和2∶1这两个比。
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你是怎么想的?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习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4∶21=(147)∶(217)=2∶3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18)∶(18)=3∶4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习
化简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值:求出商。
25∶100
4.2∶1.4
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读作四分之
三、巩固练习
(一)化简比
(二)选择
(三)思考题
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四、课堂作业:《伴你成长》
学生活动;
口答。
约分:
通分:
3∶28∶47∶2127∶95∶2516∶424∶52∶1
(比值都相等)
(前项和后项都不同)
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
(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
8∶4=84=(84)(44)=21=2∶1
(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
8∶4=2∶1
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演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6∶10∶0.3∶0.4
12∶21∶20.25∶1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2)21∶20(3)7∶10
教学反思:化简比中小数与小数的比学生掌握的不够。
六年级数学教案8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常量到变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号这一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比、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在过去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课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本节课的设计,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认识、调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铺垫衔接。
1.谈话:看到“正比例的意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结合现实情境回忆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意义建立在对常见的数量关系间变化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回顾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有效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并联系这辆汽车的行驶过程,体会表中行驶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表中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组织反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汽车的行驶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谈话: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表中数据,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喝路程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预设:
(1)一种量扩大到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路程除以对应时间的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80。
根据学生的交流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规律的,及时引导学生写出机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括号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说上面的例子中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比较充分的感知。为此,在呈现表格后,先引导学生联系汽车行驶的过程体会到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再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体会到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变量的特点,又渗透了变量和自变量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讨论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规律,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预设,既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具体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达式后,让学生交流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对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为进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做好准备。】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主读题,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先想一想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怎样变化的,再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看这两种量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
提问:这里总价好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关系式,判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继续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3.抽象概括
请大家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的感性经验上升的理性认识,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准确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化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三、分层练习,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讨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的呢?请大家先写几组相对应的的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题中几种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后,请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独立进行判断,并交流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第1题。
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订阅数量与总价的变化规律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为什么说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4.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填表并比较填出的数据,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看什么?
【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认识
谈话交流: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 ,每份就是2个 。
B、 ÷2= × = ,每份就是 的 。
(4)如果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本学期总第7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折扣
教学内容:第8页“折扣”、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5)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讨论,找出规律: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
(6)归纳定义。
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2、解决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
③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最近我们南雄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答:略
师:如果我们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两边进行绿化。
①这项工程计划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绿化、修马路、盖房屋、造桥、运货等各种工作,统称为工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尝试探究、探讨新知:
1.谈话:如果我们将新建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请问:
①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
②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2.(投影)出示例题,进行研讨。
(1)要绿化30公顷土地,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分析题意:明确:3010 、 3015与(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合作时间?
(2)把30公顷改为10公顷、1公顷。这时分别怎样求合作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板书: 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问: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用的时间都一样)
怎样求出合作时间呢?
板书:工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
为什么绿化面积加大了,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3)(出示去掉具体绿化面积是多少的题目)
通过读题看看现在这道题与前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要用1( + )?
讨论:已知条件中去掉了具体的数量也能求出问题,这种做法与前面具体的数量计算结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体的工作总量,另一题是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
相同: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是工程问题的特点,这个1可代表一项工程,一块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为什么绿化面积水逐渐加大,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明确:工作总量虽然变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没有变。把工作量30公顷、45公顷、60公顷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三个算式实际就是例题的后一种形式,所以工作时间不变。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个工程队一起完成这项工程需几天?
(2)根据上面给出的情境,绿化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0天,丙队单独完成需18天。
大家提问,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几天后,还剩全工程的 ?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队来完成还需几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还剩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4、看书质疑。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工程问题这类应用题,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见解。
四、课外实践:
编题练习:
五、回归评价: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我们南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早餐的学问》(3课时)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选题与确立主题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好。早上吃饭了吗?(交流)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图,是小关我们小学生早餐情况的,想看吗?
2、分析柱形统计图(早餐内容)。
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生观察,师可以相机指导学生看图。
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预设:(生1)都是我们平常早上会吃的东西。
(生2)早上吃鸡蛋的人最多。
(生3)吃鸡蛋饼和包子的人也挺多的。
(生4)早上大家几乎都喝牛奶或者豆浆,喝粥的人比较少。
(生5)好像大家早上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哦,除了喝豆浆吃鸡蛋饼就是喝牛奶吃鸡蛋加面包,像麦片粥啊、面条啊、蛋炒饭、糕点什么的,都很少人吃。
(生6)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早上几乎没有人吃炒菜。
关于这个发现,师应相机鼓励,并适当引出“炒菜一般来说会是什么?”也就是说,早上一般没有人会吃蔬菜和肉。
……
师小结:大家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平时的早餐内容是怎么样的?(交流)有这张图里没有出现的吗?(交流:没有或很少)这说明,我们的早餐内容,丰盛吗?(不)对,很单一。(课件强调:单一)
3、信息分享。
师:这儿还有一则官方消息:(课件出示)中山医科大学营养系曾对两所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做了早餐的一个对比试验。第一组每天吃的早餐和大家差不多。第二组吃的早餐则是中国营养家协会推荐的营养早餐。一周之后对两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大家会看到,在数学运算、创造力和耐力的对比,第二组明显好于第一组。
4、现场统计饥饿时间。
师:说到现在吃的,你饿吗?(交流)这么早就饿了呀?现在是第三节课,已经有这么多同学感觉到饿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他第二节课就已经饿了。
5、引导学生发现早餐的重要性。
这则消息,对比那张统计图,再加上我们刚刚交流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预设)
(生1)早上吃不好早饭,很快就会饿。
(生2)我们的早餐几乎总是那几样,内容很单一。
(生3)吃有营养的早餐很重要,对我们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师相机评价:大家不仅观察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棒哦。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不仅要吃饱早餐,还要吃好早餐。
(生5)我平时一直以为,早上时间特别紧张,随便吃点儿什么,只要吃饱就行了,没想到,吃个小小的早饭,还挺有学问的呢。
师抓住时机引导:嗯,说得好,看似不起眼的、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顿早饭,居然也大有学问在里面。既然早餐很重要,又暗藏那么多学问,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早餐的学问,好不好?(好)都同意了?(同意)
6、确立主题:早餐的学问。
师:那好!我们就以“早餐的学问”为主题进行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确定研究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交流研究内容。
师:关于早餐的学问,你们想要研究些什么?把你想要研究的内容展示到“小问号收集站”上来吧。
(事先让学生准备卡纸,在卡纸背面贴双面胶,用大大的字写下来,便于粘贴)
预设:早餐吃什么、几点吃、吃多长时间、怎么样等等。
2、确立研究小课题,组建活动小组。
师:同学们的思维可真开阔,一下子,我们的小问号收集站就收集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全部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好像太繁杂和琐碎了,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归纳一下呢?(能)关于归纳问题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实践过了,只需要?(生:把类似的问题圈在一起,再简炼结合一下。)
学生归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归纳出了几个问题?
(1)不吃早餐的危害
(2)早餐吃什么最好
(3)各国吃早餐的讲究
(4)早餐的起源
(5)
……
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子课题。
(拟写活动计划)师:确定好了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共享栏,一个是一份现成写好的方案可参照,一个是白纸可自己设计,一个是表格式方案,一填就可以了,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也可以进行方案的修改。
(学生自由选择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一)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同学可能没写完,但是大家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结合我们刚才说研究问题的初步打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给予回答,补充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网络,书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等。
学生在指导后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方案。
(预设情况二)师:设计完成,交流一下所设计好的活动计划。
学生评价:你认为他们小组这个活动计划,好的地方在哪里?不适合于实施的地方在哪里?
三、小结
教师总结,研究的问题要小一点,要多方面获得问题的答案,比较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课时: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
《学生早餐营养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
《学生早餐用餐时间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d.调查附近“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
《“放心早餐”销售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xx年月日
(有可能可制成条形或扇形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早餐营养方面D类蔬菜或水果吃的人较少,营养搭配上不合理科学,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可选)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
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五)做一名“小小营养师”
根据前面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经常不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工作、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一定影响。另外还知道理想早餐的条件依次为营养均衡、口味口感好、卫生和方便。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小组自主研究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预设:(1) (个);(2) (个);(3) (个);(4)3个 就是6个 就是 ,再约分得到 (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 个,3个人就是3个 相加。
生2:3个 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08-27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11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2-02
六年级数学教案12-12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4
六年级数学教案08-27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16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8-25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享04-10
关于六年级位置数学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