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
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重点
理解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及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
体会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整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莫泊桑的画像。
2课时
在法国的海港城市勒阿佛尔,生活着菲利普一家人。每逢星期日,他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而这时,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归航的大海船进港,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这个于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
莫泊桑(1850~1893年),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菲菲小姐》《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上的堕落。
《我的叔叔于勒》的六个“两”。
1、两条线索: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两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
2、两拨悬念: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为什么于勒会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给这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他们的美梦能否实现?作者再次把读者的好奇心抓住了。
3、两个对比:其一,前两部分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而到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却视若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其二,第二部分中的插叙亦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真假美丑,作者毋庸评述,读者已一目了然。
4、两面描写: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而对于勒仅有几笔正面描写,多是侧面描写。
5、两处映衬: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烘托出人物快乐而骄傲的心情。快到哲尔赛岛时,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人物的失望和沮丧的心情。
6、两点争议:
①主题存异:一说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一说这篇伦理小说是面“生活的镜子”,揭示了生活中某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灵魂。
②主人公存异:一是菲利普夫妇;一是于勒。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于勒?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贼?讨饭的?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盼望——赞美——厌恶、仇恨
(3)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盼——赞——见——躲
(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讨论问题: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在船上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菲利普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菲利普一家,当然也认识了他的叔叔于勒。这一家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吧。
提名学生作出回答。
对菲利普夫人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
(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呢?
不是。
2、于勒叔叔这个人物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他为什么不是主人公呢?
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构造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都有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时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5、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惧,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6、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7、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于勒在美洲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被哥哥“打发”“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菲利普夫妇是可怜的,可怜在他们生活的窘迫;也是可鄙的,可鄙在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这部世界名篇,没有把这些直接告诉我们,而要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者留下的丰富的空间里进行再创造。因此,小说虽短,但它含蓄、隽永。
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嘴脸,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本文虽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描写却很少,文中着重写的是菲利普一家盼、赞、遇、躲于勒的过程。于勒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他回来。但是,当贫困潦倒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他们却咒骂、怨恨、躲避于勒。文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深化了文章主题。
(2)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人物性格鲜明。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作者极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写出了菲利普内心的紧张以及恐惧,这种恐惧已经表现在他的神情上了。
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文本。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拓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我的叔叔于勒》12-25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8-2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3-18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4-1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5篇12-26
语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06-12
初二语文《我叔叔于勒》教案11-27
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6-12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本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