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时间:2022-09-28 13:45:4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精选11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

  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笔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笔θ醚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涣骺吻笆占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比鲜冻印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比鲜犊恕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06-13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06-12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文11-27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3篇)08-22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06-20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11-24

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08-08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07-03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