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教案

时间:2021-06-19 13:23:07 教案 我要投稿

《滴水穿石》的教案

  这一课我是按照下面的思维来教的,与大家肯定有些差异,此文2002年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此文也收入我的拙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一书中。请大家批评之正。这篇课文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是这样的(因为笔者对这篇文章研究发现,如果这一课打破传统的方式来教,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来学,胜过书本的说教。这里将教学参考书的内容附上,一是告诉教师不要唯教参,一味地按照教参要求来教学,应该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维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二是以便与后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思维的教学之设计对照,以便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性策略;三是为教师构建新标准下的课文如何教的基本模式。[教学要求]

《滴水穿石》的教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第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至四自然段为第三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为第三段,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课文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叙述言简意明,对由此所生发的感想写得有理有据。全文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语言精炼,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

  读书指导首先,教师可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口吻,简要生动地讲述这一奇观,进而揭示滴水穿石。再以我们从这一奇观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发问,既可完整地带出课题,也揭示了课文的重点和学习的要点。接着,让学生带着上面这个问题自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正音,并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在字音上,要特别注意恋读

  liàn不读niān,炽读chì不读zhì,给予的给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ǐ不读gěi。要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长句中词语间的停连,如: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要通过教师范读或启发自悟让学生读懂这些句子。在初读课文后,要进一步读懂课文,领悟思想,学习语言,教师应重点在指导有感情朗读上做文章。课文篇幅较长,要避免逐句逐段朗读的刻板程式,应突出重点,抓住联系。就本课来看,对三段课文的朗读品味,可以分别从下面三个句子入手。第一句: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在内容上都与奇观有关,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奇观的样子,二是奇观的形成,三是奇观形成的原因。要能够表情达意地读好这三个要点,可首先抓住上述重点句,通过对句子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这些关键词语的朗读品味,自然地连带出上下文的有关语句,并有意识地强调好这些词句。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递进句组语调的变化以及省略句、问句的读法。这样既突出了语句重点,抓住了前后联系,又理清了行文思路,提高了朗读训练的效益。第二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吗?首先,要让学生在前后联系中体会到,这句话用词准确,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前面列举的三个事例所要表述的意思,并明白顽石和滴穿具体指什么,什么是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把课文中写这些名人如何滴穿、顽石的有关词语(如走遍、不懈努力、始终、仍然坚持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地读出来,读出对这些名人的赞叹之情。第三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准确而又全面地揭示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可先指导学生联系第四自然段有关语句理解目标专一与三心二意,持之以恒与半途而废这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读中强调具有正面意义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这两个词语。积累内化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可安排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进行口述。为帮助学生把握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几个要求:①奇观引出感觉;②举例证明感受;③得到深刻启示。根据课文内容,每个要点还可以让学生再分细一点,以降低口述的难度。学生练习口述时可先围绕一个要点说,然后再连起来说,对三个事例可让学生任选一二口述。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语言精炼,对学生具有很深刻地警策意义,可布置学生于课外练习背诵。迁移练习一是用启示和滴水穿石造句。二是再举一个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实践活动本篇课文举了古今中外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精神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课文重在说理,所以写例子时,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语言。可据此指导学生于课外选择课文中提到和未提到的凭着滴水穿石精神取得巨大成功的名人的故事书,认真读一读,进而组织名人故事的汇报演讲,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故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题旨的感悟。建议本课教2课时。[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中药学书名。明代李时珍著,全书共52卷,分16部、60类。收载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辨疑正误考证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万余条。并附有1100余幅药物形态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另外还有白炽灯、启示、锲而不舍、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孜孜不倦、炉火纯青、成就、半途而废等词语的解释,具体内容略。如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维来设计这一课,并使滴水穿石之精神能有效延续?我们设计的思路如下:[读题、析题]

  引导学生看懂课题,即课题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成语滴水穿石,二是启示。实质这两部分都是重点。虽然重心放在启示上,但启示必须依托滴水穿石。这样分析,学生可以初步知道学习这课重点在哪里。[阅读课文,初步明确课文是怎样写滴水穿石的]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明确课文写滴水穿石,写了两个内容,一是滴水穿石这一自然景观(这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事实,这一事实可以使学生明确这个成语不是凭空而造,而是大自然富予人类的、能启发人的美景。就是因为自然中的许多景观之美,才能产生许多感人的想象),二是写科学家不懈的努力(这是把自然之美与人建立联系,使学生明白道理的写法。这是地球主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巧妙融合,就是这种融合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因此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一定引导学生主动找到这两种形式的滴水穿石,一是物的,二是人的。[明白文章之理]

  这篇文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学生很容易明白,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引导小学生真正运用,可持续地运用的确很困难。这篇文章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学生自我教育,恰恰这一点,却被教师们忽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的方式教,学生所学,不过是那几个字、词,也就是为了考试的那几个词。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组织这方面的学习。让滴水与学生终身的学习相联。[滴水与终身学习相联]

  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原来的课堂教学走出,将此课变为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活动课,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学习。看滴水与自己的努力学习是否相联。实验很简单,在学习时,在书桌周围的墙上放一个盛满水的雪碧瓶,到小诊所找到废旧的打吊针的输液皮管,下面放一个空的容器(最好在容器上画上刻度),让滴水与学习同步,坚持下去,看一年中,可以滴几瓶水,自己获得了多少知识。看滴水与自己获得的知识是否吻合?(注:实验很简单,贵在坚持,坚持也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这个成语中看科学]

  学完这个成语后,学生都能知道这个成语的价值,即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但大多数人认为,高处落下的水撞击石块,每次相互碰撞造成一点损坏,时间长了石块形成凹坑,再加深以至被击穿(这篇课文的作者也是这样认识的)。可科学家们却要验证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家们用乒乓球反复和石块相撞,并未见石块有明显的损伤,乒乓球对石块的撞击力比水滴对石块的撞击力要大得多,却不能穿石。可见水滴撞击石块不是穿石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用每秒可拍摄1500张照片的高速摄影机拍下了水滴落到石上的全过程,然后一张张仔细观察,发现水滴原来是流线型,落到石上后先是形状变扁,而后分散成许多小水滴向四周飞散,飞散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微小的由水膜包裹着空气的气泡,这些气泡表面的水膜由于表面的张力而很快收缩,气泡内的空气由于体积缩小而压强迅速增大。当压强足够大时就冲破水膜体积迅速膨胀,就像一次小小的'爆炸,气体形成的冲击使石块受到了小小的损伤,日积月累,终至穿石,这种微型气泡爆炸损坏固体的现象被称为气蚀。气蚀现象一度是远洋航行的大敌。最初使用螺旋桨推进的远洋巨轮在航行12小时后就发现螺旋桨表面百孔千疮,无法使用,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螺旋桨高速旋转和水相互作用,在螺旋桨表面附近形成大量的微小的气泡,气泡虽小,但气泡内的压强却很大,可达到几千个大气压,无数小气泡破裂时对螺旋桨表面的冲击,使金属制的螺旋桨也显得很脆弱。找到原因后,人们利用改进螺旋桨面形状使之少产生气泡,选用抗气蚀金属材料,在表面加化学涂层等方法大大减轻了气蚀对螺旋桨的破坏。科学家们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揭开了这其中的秘密,同时克服了气蚀的破坏,并在进一步寻找气蚀现象的利用途径。虽然小学生对这段文字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们可以知道研究这个成语却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所以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悟出传统式教学无法获取的东西(实质,看完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课文中所说的滴水穿石原因是人的直观思考,不是科学实验的结论,所以这篇文章有违反科学之处。因此这样延伸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殿堂)。实质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重视的就是最普通的自然现象。为了使学生更多的获得这个信息,这也是教学的延伸,为了这种延伸的意义扩大,我还为学生准备了普里高津的事迹,即耗散结构理论发明过程。普里高津是比利时具有哲学思想的著名科学家,他坚信世界总是不断向上变化、发展的,自然界应该存在着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规律。他是从一种叫贝纳德花样的现象中得到的启示:开水将沸腾前,会出现许多水泡,若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水泡呈六角形蜂窝状的有序状态,其中心液体向上流动,边缘液体向下流动,形成热量的对流,这就是贝纳德花样。普里高津发现,这种有序结构必须靠外界不断供给热量才能维持,一旦加热停止,结构就遭破坏。因此,它不同于像晶体那样死的有序结构,而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要求不断地同外界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即吐故纳新。普里高津把这种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与能量,并且在物质和能量的消散中才能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为解释生命现象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钥匙。生命就是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不断保持有序状态的。因此,生命体就是一种耗散结构。这为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开辟了道路。耗散结构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最辉煌的科学成就之一,普里高津被人们称为生命热力学的诗人,并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篇文章真正延续,反映在全体学生能运用这个启示上,达到这一点,每个学生就能自己滴水穿石起来。因此在本次实践活动课后,我还让学生认识座右铭一词,引导学生把这个词变成自己的座右铭,让其监督自己的发展。另外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告诉学生消除一些认为自己很笨的心理,让学生轻装上阵可持续地学习下去,去蚀每个难点。

【《滴水穿石》的教案】相关文章: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07-03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10-16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07-02

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06-26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实录10-20

小学教案_滴水穿石的启示07-19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设计07-03

滴水穿石04-22

滴水穿石课件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