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一、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识并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诚挚友爱的思想品质。
二、 学习本文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 体会文中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四、 体味结尾句的含义,明确本文的中心。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
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介绍小说前一部分的内容,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听录音机的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 :
《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前一部分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后一部分写“我”在家乡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录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在北京,“我”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迟到,戏场里拥挤不堪,风气又极坏,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着争座位”的“第一舞台”;谁知竟是“连立足也难”,向旁边的胖绅士打听一下演员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点,主角却没有来,只得“挤而又挤”,出了大门;而戏院门外,却有一帮闲汉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
如此戏场,终于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了”,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过渡,大意是:“我”看到一本日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小说便自然地过渡到后一部分,即课文《社戏》所记叙的'内容。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十一二岁在家乡看社戏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拥有过的那一片“乐土”和乐事的深切怀念,对农家小朋友美好情谊的由衷眷恋之情。
二.放录音,听范读。
1.学生看书,边听边标自然段,同时画出生字难词。
2.听完后请学生默看课文,之后找几位学生分别复述故事情节。
三.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提示:课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在写社戏前后作者还写了其他的相关内容,请根据这个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学生思考作答,共同完成结构的划分。
(板书)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了”),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部分,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画字词,留作家庭作业 。
抄词注音:惮、撺掇、凫水、篙、橹、吁、蹿、癞、楫子、偏僻、怠慢、蕴藻、屹立、懈、舀水、皎洁、撮、颇、行辈、归省、喝彩、弥散、絮叨
【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06-12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06-13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08-24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08-25
关于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07-14
《社戏》课文教案设计11-19
课文《社戏》的教案07-14
课文《社戏》教案05-10
课文社戏原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