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内容
一、讲授课教师话语的分类
讲授课教师话语从结构上可分为知识点、衔接和师生互动三部分,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不谋而合。知识点指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衔接包含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知识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师生互动从话语的层面上,主要指师生间对话式互动,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为经典范式(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简称IRF)。同时也包括在学生相互讨论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协调语言。吴海江以思想政治课为例,从性质上把教师课堂话语分为“学术话语体系”“、教材文本话语”和“课堂教学”三类[1]。这三类代表三个层次,抽象的理论知识,经由教材文本和教师诠释,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便于学生接受、吸收。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性质上分类,教师话语的最终目的仍是回归到知识传授。教材文本、教学活动只是具体的载体和途径,为教学目标服务。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能只靠教师单向性传授知识,更多体现为师生间多向性的交流与切磋。
二、学生中心课堂的教师话语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顾名思义,必然更关注学生的习得效果和学习感受。教师话语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换,在“量”与“质”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更复杂的话语结构和丰富的话语形态,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量的变化
1.教师课堂话语总量减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修正思想,重新审视和确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随着角色关系的调整,教师话语总量减少,“一言堂”的现象会逐渐消失。学生不再保持沉默,部分话语权会回归至他们,赋予他们发言表达的机会,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外语课堂为例,部分学者已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占用了65%以上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发言时间相对少[2-3];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话语占课堂时间不超过35%[4]。2.教师话语各组成部分比重发生变化。教师课堂话语总量减少,其各成分比例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对课堂话语做出适当调整,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压缩学术话语和教材文本话语,减少单向性语言,不明确表达自己对教材文本的指向性解读。相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教材开展“对话”,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编码“,煽动”学生主动占有教材,成为教材的驾驭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语言增加。例如在提问环节中,教师的展示性提问(displayquestions)相对减少,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questions)增多。教师以鼓励、试探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言,从片言只语,逐步深入。教师不仅注意师生间互动,也有意识为学生间互动创造机会,促使他们共同交流,建立合作探究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话轮中逐渐抽离,形成生生对话的纯学生语言。
(二)质的发展
1.清晰性与逻辑性要求更高。清晰性与逻辑性是一般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单向性话语被压缩,要保证课堂信息量不变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因为教师需在可控制的有限时间内,把知识点阐释清楚。鉴于此,教师的课堂话语需要更加简练、清晰和到位。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阐释也要以严密的语言组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快速地理解、掌握,主动参与课堂。同时由于课堂内容变得丰富,不同环节穿插着师生、生生间互动。这些活动同样需要教师的组织性语言牵引,使其符合教学目标,达到预设效果。否则教学活动就失去意义,妨碍学生有效学习。2.互动性加强。互动性,是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课堂话语最突出的特征。语言输出要经过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而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就是促使他们养成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为学生提供更多言语表现的机会。语言输出不仅促进二语习得,也能助长其他学科学习。它是知识经过吸收、转化、升华而提炼的过程。学生的发言往往是他们对学习的领悟,也是他们作为学习行动者、体验者的具体表现。IRF是师生互动的典型范式,但更多出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5]。可是匆促的评价会造成学生欲言又止,难以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加强与学生间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师生间的对话就不限于一组话轮,教师会与学生展开多组回合对话,层层深入;也会邀请更多学生加入会话中,扩大讨论范围,使话语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呈现IRF的异体结构IR1F1R2F2,IRR1F等[6]。学生在学习中探讨,探讨中反思,反思中进步,使学习变成了乐趣,成为了自觉。3.真实性凸显。真实性体现于自然情境中,区别于计划性的教学模式。现代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师与学生交流,内容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认知层面,可以渗透至情感领域。事实上,情感教育业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之“善”。在教育中渗透情感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心理品质。当然,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蓄意为之,那就会适得其反。教师会采用平实真挚的语言,循循善诱;也会推心置腹,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当他们的.“前车之鉴”,引发学生的深刻反思。真实性也体现在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毕竟课堂话语结构变复杂了,不可控因素增加了,容易造成一些计划以外的突发状况。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急智,化解难题,以巧妙的语言把危机转化成教学契机(teachablemoment)[7],随时随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4.权威性、强制性淡化。学生学习地位的提升使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者,他们的话语仅充当提示、指引作用,可辩空间增大。教师在教授中会故意“退让”,除了上述所言的提问环节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手段也作了调整。以往教师较多使用评价性反馈,如同判官;如今则是平等的意见交换,充当话语作用,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即便学生在表述上出现瑕疵,教师也较多使用隐形策略,帮助学生自己意识问题,重新修正。教师话语权的削弱是为了造就学生“反客为主”,脱离依附,与教师展开对话。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再被动接受学习,需要主动介入课堂,针对教师教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发展批判性思维。孙茂华等人的话精辟概括出现代师生的教学对话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师生对话没有僵化的学习模式、也没有施以霸权的话语行为。没有预定的真理和经验,只有不断的碰撞、交流和言说;是真正的民主、平等的交流和沟通。”[8]5.规范性减弱。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必然充分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样一来,不可控制的因素会增多,教师难以提前准备。师生对话也并非预设的固定模式,因此,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自然情境中,语言表达规范性往往降低。此外,网络用语已经渗透至日常生活中,深深影响年轻的学生。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巧用网络语言,能达到贴近学生,调动学生兴趣的效果。然而,网络语言的三大特点(即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与语言标准规范明显出入,也会致使教师用语规范性减弱。
三、对教师话语发展的几点思考
教师话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需要从观念上适应师生的平等关系,从意识上肯定学生的学习地位以及作用,调整自己的教学话语,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表现的机会。教师也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加强教学表达能力、教材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然而在教师话语发展所呈现的诸多新特征中,互动性是最难掌握的,教师难以单凭一己之力实现,需要学讲授课堂教师话语研究———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生的高度配合。学生的反应恰好也是教师在课堂设计里最不容易把控的因素。学生的能动性有正反两面。教师如何拿捏到位,调动学生,使学生呈现出积极面而非消极面?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学生仍旧保持静听、沉默状态,教师就难以继续课堂教学了。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他们也想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应该如何把话语权轻松转移给他们,使他们能毫无压力地畅所欲言而非胆战心惊、欲言又止;教师又如何开展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而非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此外,当学生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时候,教师又如何组织语言,协调大家,使课堂话语不偏离教学主题,达到一定的契合度,向师生话语并存的理想模式迈进。以上问题会对教师造成一定困扰。毕竟在面临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也需要时间沉淀,累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转变。教师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具体行为。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巩固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表达和沟通的艺术。
(一)表达艺术
教师在讲授教学中,应注重把隐性话语转换为显性话语。汉语具有“形散意聚”的特点。教学(英语或双语教学外)一般以汉语为主。而课堂话语不同日常用语,涉及专业知识,如果追求“形散”,学生不一定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解码所表达之“意聚”。因此教师在讲授中需要多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水平,尽量使用显性话语,突出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消化知识。教师的表达话语也要善于结合实际,把复杂抽象的专业表述转化为简单的形象化语言,辅以具体的比喻或实例呈现,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导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教学语言要体现激情与自信。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自主性不够,需要教师引导。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可以“催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自信的表达乃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直接方式,引发学生崇拜,促使他们积极投入知识学习中。当然,激情与自信源自于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学内容,练就能说会道的本领。
(二)沟通艺术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睦友爱亦师亦友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真实语境,与学生实时交流,使学生能寓知识理论学习于具体情境体验中,引发情感共鸣,点燃学习热情。教师要强化提问技巧,增加参考性问题提问,并通过适当追加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把零碎简单的回答提炼成较为有深度的答案;同时也可邀请更多学生参与讨论,表达多元化观点,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除了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所谓的师生对话是基于教师的细心聆听。即便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也要耐心听取,不能中途打断或急于表态,给学生造成压力,干扰他们的表达思路。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才容易敞开心扉,与之交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始终保持欣赏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发掘他们的可取之处,对学生表示肯定。毕竟学生的自信心是从细微处中逐渐培养建立起来的。当然,教师的积极反馈必须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故意为之。倘若学生的回答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可以使用隐性策略或以追加提问的形式,暗示学生,提醒学生认识问题,主动做出自我修正。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理解和诠释的角度、立场各不相同,教师要学会包容差异,甚至多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发挥想象力,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构建出对事物的理解和态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主张师生对话,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轻易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毕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而在这崭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容易走弯路,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教师要有坚持的信念,耐心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动性,共同构建和谐的师生话语世界。
作者:姚少霞 于夕真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讲授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内容】相关文章:
基于课堂的教师行动研究的论文04-12
贴心的话语内容04-17
圆明园毁灭的讲授教案03-20
圆明园毁灭的讲授教案08-25
讲授接受式教案12-09
浅谈初级汉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论文06-20
青年教师课堂学风建设研究论文04-13
读《课堂研究》有感06-29
《a o e》课堂设计的内容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