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简介
《牡丹》是创作的一首七律。此借咏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的特写图,颔联展示随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家的,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
注释
⑴锦帏(wéi):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此句原注:《典略》:“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⑵“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善说篇》记载,鄂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为比,见《谈艺录补订》。
⑶“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⑷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⑸“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汰侈》载,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⑹“荀令”句:谓牡丹之香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为侍中,曾守令。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⑺“我是”句:自诩有才。《·传》载,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⑻叶:一作“片”。朝云:指巫。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白衣裳》诗:“闲倚屏笑周昉,枉抛心力朝云。”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文学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诗人将牡丹的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恍惚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名家点评
元代郝天挺注、明代廖文炳解、清代朱三锡评《鼓吹笺注》:通篇极写牡丹之姿态、香色,雅艳独绝,当亦有托而咏也。
清代黄周星《唐诗快》:义山之诗,大约如赋水法,只于水之前后左有写之。如此诗本咏牡丹,何尝有一句说牡丹?又何尝一句非牡丹?
清代胡以梅《唐诗贯珠》:通身脱尽皮毛,全用比体,登峰造极之作。锦心灵气,读者细味自知。
清代陆昆曾《诗解》: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数十百篇,而无出义山右者,唯气盛故也……此篇生气涌出,自首至尾,毫无用事之迹,而又存细腻熨贴。诗至此,纤悉无遗憾矣。
清代《玉溪生诗意》:六皆比:一花,二叶,三盛,四态,五色,六香。结言花叶之妙丽可并神女也。
清代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艳诗也。以其人为国色,故以牡丹喻之。结二语情致宛转,分明漏泄。
清代《玉溪生诗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用事之迹,绝大神力。
清代张世炜《唐七律隽》:咏物之妙,在不即不离,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短饤之气……而《牡丹》之作,人工之至,天巧自来,当在罗昭谏之上。
【《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精选)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3-28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6-12
【推荐】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4-22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04-22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5-13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5-23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