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宋代]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雁南飞,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苦于和沙鹞、白鹭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云海茫茫归处又在何方?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字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
寒汀(tīng)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即沙鸥、白鹭。
矰(zēng):用丝绳系住的短箭。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
赏析:
该词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
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
“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宋代:高观国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译文: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注释: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檐(yán)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弹指:比喻时间短暂。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十二雕(diāo)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
赏析:
这首送春词,抒写了伤春惜春的情怀。上片言春之短暂。屈指迎春,弹指春去。画檐蛛网,也留春住。下片抒写伤春愁绪。几日春晴,几夜春雨,春将归去矣!伤春之句,题遍屏窗。全词曲折有致,思绪缠绵。工巧婉丽,饶有韵味。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4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翻译
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横塘水清澈见底。是谁用并州这把锋利的剪刀,剪来了吴淞半江水?
倚着几案,只见到露出额头的纶巾,细葛布像风一样柔软。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样飘渺高远。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幂:覆盖,笼罩。
横塘:泛指池塘。
绀色: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隐几:即靠着几案。
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乌巾:黑头巾,隐者的.服饰。
细葛:指用较细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渊明。陶渊明为柴桑人,故云。
创作背景
词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第,遂以隐士自视。本首词就是词人为歌咏隐逸生活而作的一首词,以表达其高洁情操和高远志趣。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隐者所处风景如画的环境;下片描述志向高远的隐者形象,体现出词人不为尘俗功利所缚的恬远心性和通脱怀抱。全词写得空灵隽永,飘逸潇洒。
上片写景,笔意精准利落。“烟雨幂横塘”历来观点认为语出唐诗人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烟雨封巫峡”之句;接下去的“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犹生“他年要补天西北”的快意恩仇。动词“幂”衬托出水色天青,横塘潋滟的吴松江水。雾霭浓厚,气势壮阔,使人心静神远,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全词折射出隐士寄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仙境高士,洒脱俊逸,不同于其一贯写作的闺情小令,风格清新,朗朗上口,标致隽永。这首词以化用前人诗句取胜,体现了典型的江西诗派词风。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5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古诗简介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由清代词人蒋春霖所作的一首小令。上片写春归,暗喻岁月流逝之悲;下片写祭柳,突出自己身世飘零之感。全词以比兴寄托的手法,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把当时文人的凄苦处境表达得深情绵邈。
翻译/译文
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没有来,只是阴雨连绵,一片幽暗。院中一个角落的栏杆处,聚集着一堆落花;落花飘飘零零,标志着春天已经迟暮。挥泪告别东风,用酒来祭纷纷扬扬的飞絮。传说柳絮杨花飞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飞向天涯去。
注释
①《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此调始于苏轼。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阴阴:形容阴暗的样子。
③阑(lán)干:栏杆。
④落华:即落花。
⑤弹泪:掉泪,流着眼泪。
⑥东风:春风。这里借指春天。
⑦飞絮(xù):飞舞的柳絮。
⑧化了浮萍(fúpíng):古人以为柳絮落水化为浮萍。
⑨莫:不如。
创作背景
词中的意象“阴阴雨”、“落花”、“飞絮”、“浮萍”暗示了词人没落的情怀,而这种黯淡情绪又是咸丰兵事的折光。太平军所向披靡,癸丑年定鼎天京,这对清廷的打击极其沉重,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也由此产生了没落、迷惘之情。从词的意蕴看,《卜算子》恐亦是癸丑年作。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春归后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回答了“春归何处”的疑问。作者以心中想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见的“小院”、“阑干”、“阴雨”、“落华”组成春已归去的词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词情。这里展现的不是透露淡淡闲愁的欧阳修《采桑子》词所写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或晏几道《临江仙》词所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景。其写燕子,是“不曾来”的燕子;写雨,是“小院”中的“阴阴雨”;写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飘舞之飞花,是被风吹聚到阑干一角的早已委落在地之花,而这一堆落花,在作者心目中竟是“春归处”。刘铉《蝶恋花·送春》词中“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两句,似已指出春归之处,实则只说春是沿着花落之路而归去的';这“阑干”两句则把落花聚集之处看作春的最后归宿,看作春的埋葬之所,从而进一步、深一层地揭示了春之悲剧。广而言之,岂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归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也往往迅即消失,转眼成空,如白居易在《简简吟》中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人间憾事。这两句词实有其人事的象征意义,有其深广的哲理内涵。
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把自我的身世之恨与春的悲剧下场融合为一。前两句写告别“东风”的悲苦之怀、系心“飞絮”的眷恋之意。而对“东风”、对“飞絮”之如此情深者,究竟是归去之春的心,还是送春之人的情?这在作者的笔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两句紧承“飞絮”句,用杨花入水成浮萍的传说,把词意、词情转进一层。词是送春,写春之归去,但作者却并不写到春去而止,更从春的本身写到春的化身,从春的今生写到春的来生,再从化身写到化身的化身,从来生写到来生的来生,以见春的身世之倍加可怜、春的命运之倍加可哀。春魂之化作天涯絮,而飞絮又落水化作浮萍,这来世杨花转来世萍的三生命运,使辞别人间的春魂注定了要生生世世飘荡下去,其苦恨深愁是无穷无尽的。纵然作者在词的结拍处希冀其“莫向天涯去”,而其终必流落天涯,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结局。这下片的词意,似从前引万俟咏词“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两句和贯云石曲“东君何处天涯”、“随柳絮吹归那答”两问,以及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意境化出,但其辞则更苦,其情则更悲。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6
卜算子慢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8.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
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共5分,意思对即可。)
9.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8.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诗人的离情,接着对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见所闻,启下文的伤怀念远,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新愁旧恨相继,此刻先后涌上心头,这愁恨又是多么的浓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上阕写景,奠定了凄清的基调,烘托出抑郁怀人的氛围。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篇头三句,乃登高所见。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点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了,整个画面呈现红和绿两种时比色。不是鲜红嫩绿,而是黯淡、憔悴的红和绿。 败红和衰翠是对应上文的江枫和汀蕙:请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渐老和半凋;所以还残留一些凄凄惨惨的红和稀稀疏疏的绿,渐和半意味正老、正凋,还将不断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临,正是幕秋天气。这是一幅大笔渲染、满画面的深秋枫黄图,秋色极浓。在写足秋色之后,睹此浓浓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了,并点明了暮秋季节。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悲秋之意,柳永曾宦游于荆襄一带古代楚地,故这里自称为楚客;登临补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见,并暗示主题。[4]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写所闻。深秋万物衰败,已让人心生哀愁,何况在这满目败红衰翠之中,耳中又闻这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磁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呢?古代妇女,在秋天到来时,便以磋杵杵捣,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所以在异地漂泊的行人,听闻捣衣声便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暮秋是秋天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对景难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伤怀念远的主旨。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诗人的离情,接着对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见所闻,启下文的伤怀念远,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新愁旧恨相继,此刻先后涌上心头,这愁恨又是多么的浓重。[5]
下阕抒情,承接上阕直接写出愁恨的缘由。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脉脉,化用《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其字当作哌哌,相视之貌。(脉,繁体作哌,形近而误。)相视,就是我与她互相对望,也就是她怀念我,我也怀念她,因此接着才会有二、三句。两处风情,从脉脉来;万重烟水,从千里来。细针密线,丝丝人扣。念两处风情紧扣脉脉,万重烟水与千里呼应,绘出词人与伊人远隔千里,山水重重,两相怀念的情状。一个念字,令作者怀人之情顿生层澜。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雨歇一句,不但写出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点出是风吹雨打才使红败翠衰,补暮秋雨后之状,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怀人之情让这雨后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将山峰望穿亦难消解。望断句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就写实方面说,是讲雨收云散,天高气朗,极目所见,惟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就寓意方面说,则是讲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于云散雨收,此时也看不见了。望断翠峰十二,也是徒然。巫山有十二峰,诗人常在诗中使用李唐神女的传说。词人在这里暗中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6]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深进一层。凭高之意,无人可会,只能默然无语。以尽字至无言之上,表达了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无人能解,也无法自诉,使得作品的情感更显深进。无言、谁会更是紧扣上阕脉脉人千里,表达了词人无人与说的心情。无人与说,只好把书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既无人与说又千里难寄,词人的苦闷愈加深重了。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结尾两句再深进两层。第一层,既然此刻此处无人可诉,无人能会此情此意,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有写之寄于词中。第二层,可是即使写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转中倾吐而出,增强了感染力。归云,此处意为无乘归去之云的人托付鸿信。[7]
此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以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译文:
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
该离终须要离开,离开这里又如何能待下去。若能将山花插满头,不需要问我归向何处。
注释:
①风尘:古代称妓女为堕落风尘。
②前缘:前世的因缘。
③东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④“若得两句”:若能头插山花,过着山野农夫的自由生活,那时也就不需问我归向何处。奴,古代妇女对自己的卑称
⑤终须:终究。
赏析:
那一年,时任台州的太守唐与正(字仲友),相召严蕊前来作陪酒局。眼前是红红白白的桃花,千枝万朵,盛开如海。有蜂儿追,蝶儿舞,燕子帘前轻声语。
美人与桃花,相映成趣。
趁着酒兴,唐与正命严蕊以身边的红白桃花为题,赋词一首。于是,就有这么一首关于桃花的《如梦令》。当时,唐仲友还赏了她两匹缣帛。
这首小令的大意是:
假如你说它是梨花,答案当然错了。倘若你再猜它是杏花,也不对。
你瞧它那种洁白与粉红相间的颜色,实在是春风里的另一番风景和情趣。
曾经记得,曾经还记得。
当年有人在武陵源看到此花的时候,被它的娇艳之美,所深深沉醉过。
整首词,像是猜一条谜语。词是谜面,谜底是桃花。
词作简练传神,既有脱俗的清新,也有几分俏皮之感。读来具体可感,含蓄有味。清人冯金伯的《词苑萃编》和叶申芗的《本事词》书中,皆记载了这首词。
词人借以梨花的白,杏花的.红,故意卖关子不提及“桃花”的花名,却在结句写“人在武陵微醉”,让人很快能想到了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
这时,我们方才顿悟,原来是桃花。
在南宋,另外一位词人郑域,其实也写过此类风格的一首《昭君怨》: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花开的时候,春天未至。它犹似香雪,一些竹子旁边,能见到它一支横斜的疏影。
各位再猜猜,这又是描写的啥花呢?
同样,全篇构思也很巧妙,不着一“梅”字,却几乎都是对梅花真实的写照。
作品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目前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长久的歌妓生涯,使得她早已厌倦。故向往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正是符合她理想中的生活。
《宋词鉴赏辞典》中点评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因这首桃花词,她本人也被后人称之为了“桃花仙子”。
如今,桃花依旧笑春风,而美人已不在。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译文
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横塘水吴澈见底。是谁用并州这把锋利的剪刀,剪来了吴淞半江水?
倚着几案,只见到露出额头的纶巾,细葛布像风一样柔软。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样飘渺高远。
一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幂(mì):覆盖,笼罩。
横塘:泛指池塘。
绀(gàn)色: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隐几(jī):即靠着几案。
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乌巾:黑头巾,隐者的服饰。
细葛(gé):指用较细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渊明。陶渊明为柴桑人,故云。
赏析:
这首词化用前人诗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诗派词风。首句“烟雨幂横塘”,句法全袭杜甫的“烟雨封巫峡”(《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三、四两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下片首句“隐几岸乌巾”,可以从杜诗中找到痕迹:杜诗《小寒食舟中作》云:“隐几萧条戴鹖冠”。《北邻》诗云:“白帻岸江皋”。《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乌巾、白帻,都是头巾,岸,露额也。至于“细葛含风软”,则全用杜诗《端午日赐衣》成句。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烟雨空濛,水色天青,横塘潋滟,吴江潺湲,风景如画,使人心静神远,几欲忘却浊世尘寰。下片写人,乌巾葛衣,俨若神仙,心逐孤云,隐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谓真隐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谐完美,难怪前人评曰,“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调。”(《词统》卷四)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9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小语绿杨烟,怯踏银河冻,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古诗简介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阕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下阕写梦中温馨睛景。结句语淡而情浓,缠绵委婉之罕,颇含悠然不尽之意。
翻译/译文
傍晚塞外的草才慢慢变青,夕阳才缓缓落下,箫笳之声便在大漠上蔓延开了。入夜后自己的心情更加凄惨,只得催促引渡妻子的梦魂来到边塞。
小声说绿杨早已被一片寒雾笼罩,河水已经结冰,行人不敢踏脚,行遍了关山,才找到了在白浪河的丈夫,见面了才知道情谊是多么贵重。
注释
①箫茄:管乐器名。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须臾醉起箫茄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②戚戚:悲伤貌。杜甫《严氏溪放歌行》:“况我飘蓬无定所,终日慽慽忍羁旅。”
③白狼:即白狼河,今辽宁省之大凌河。
创作背景
晚清时期,词人久居塞外,时常梦回家园,十分怀念自己的妻子,故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妻子卢氏的`怀念。
赏析/鉴赏
作者厌于扈从生涯,时时怀恋妻子,故虽身在塞上而念怀萦绕,遂朝思暮想而至于常常梦回家园,梦见妻子。此篇即记录了他的这种凄惘的情怀。上片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日晚塞草青青,悲茄声声,令人生起凄寂之感,遂至入梦。下片写梦中温馨情景。日夜思念之妻此时来到了身边,她不畏天寒路远,竟来相见相慰。结句语淡而情浓,缠绵委婉之至,颇含悠然不尽之意。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宋代:张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译文及注释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月底:月下。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些儿:一点儿。
鉴赏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则光景清艳。惟三者难以一时兼备,故今岁与去岁相较,不能无憾。此词即景抒怀,貌似冲淡,却蕴含无限今昔之感。前人谓张孝祥词有“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诚然。
词典释义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翻译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
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
寒汀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即沙鸥、白鹭。
矰:用丝绳系住的短箭。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创作背景
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难”期间。词人开始南渡,为了描写来时的种种不适,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卜算子·赠乐婉杭妓
宋代:施酒监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译文: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你我一相逢便情根深种,只恨未能早点相识。认识了很多女子,却始终没有你这般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如今我就要与你分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独自倚在朱楼上的栏杆上,满目被芳草所包围。
注释: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伊家:你。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lán),满目围芳草。
倚阑:靠着栏杆。
赏析: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监官,和歌姬乐婉从相识到相知,早已是如胶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们不得不分开。他郁闷、纠结,恨不能带她一起随行。无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赠乐婉》的词,赠给她留作纪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们一相逢,就很快坠入了爱河。李白也说过:“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男女一见便钟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识。这种感觉,宝玉应最有体会。初见黛玉之时就说了:“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
恨不相逢早,此话虽真,但比起很多人来,他还是很幸福的,又何来此恨?想那张籍所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诗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谢绝了一个男子的追求。虽说那男子痛心不已,可毕竟人家是有妇之夫,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吧。苏曼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写道:”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样是相逢,遇见了喜爱的人,却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为僧,也只好望而却步。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读这两句的时候,不禁会让人想起杜牧,一样的流连于青楼酒席之间,一样的写出十分动人的情话。杜牧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千千万万人,相识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相知。
接下来的两句“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意思是说,如今我就要和你离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虽然词人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为何烦恼,但结合杜牧后来的`悔恨,施酒监这里想必也是同样的一种情感吧。毕竟,古代青楼女子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结局。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们似乎都难以逃脱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最后两句的意境,有点似白居易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不过要比白诗深沉得多。都是以芳草的无限蔓延,来比喻自身惜别之情的绵绵不绝。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宋代: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译文: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古代的李将军,受伤被俘后还能夺得匈奴的好马。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却被封为列侯。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除草要去根,盖房子要添新瓦。万一朝廷推举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
注释: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hóu)者。
芸草去陈根,笕(jiǎn)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赏析:
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动本质。它已为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却被排斥打击。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体现
小令的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
小令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加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加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加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加,指和煦的.春加。《诗·豳风·七月》:“春加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加”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加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近现代]毛泽东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译文
冬日寒窗前只有梅树孤零零伫立,它总在百花开放之前开放。只可惜那绽放的花朵难以持久,春天一到就已全部凋残。
本来要凋谢的总要凋谢,人又何必自寻愁烦?花落花开自有它的时间,蓄积的芬芳只待明年再次开放。
注释
疏枝句:化用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线,暗香浮动月黄昏”语意,以梅喻艾地。
固:本来。堪:禁受;能。
花落句:传宋严蕊《卜算子》“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咏梅寄情的比兴手法,悼念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同时也激励了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以及诗人自己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上阕写深冬的梅花横斜傲岸于窗前;并以拟人手法,用一个“笑”字来形容梅花的无尽风采。梅花含笑盛开于“百花”之前,而“百花”当是指万紫千红的春日。寒梅顶着盛大的春天,但可惜这梅花的笑容难以持久,到了春天就凋零了。诗人在这里,借梅花的开与落这一自然景观,道出了内心的哀思。
艾地同志以及他所领导的印尼共产党当时在印尼正如日中天,形势一片大好,但没想到情况陡地发生逆转,眼见就要来临的大好春光反而凋残了,革命之火被扑灭了——但艾地同志的音容笑貌却不断地浮现在诗人的眼前。
下阕,诗人表面上仍是写初春调残的梅花总是会凋残的,要凋残就凋残吧,赏花人何必自寻烦恼,花开花落有它自己的'规律,花儿蓄积的芬芳在等待第二年盛开。
除了这表面一层写景外,诗人也在此寄寓了另一层深意。
诗人将自己悲痛的感情作了一个调整,勉励自己与勉励其他同志,不应一味沉湎于悲哀之中,为愁烦所困扰。该失去的自会失去,但只要不懈奋斗,总会有所得的。并从中升华出一个道理:共产主义战士前赴后继,是不可能被彻底摧毁的;失败中也有教训,也孕育着成功。我们不应为印尼共产党短暂的挫折而深深忧愁、不能自拔。就像年复一年蓄积着芬香的梅花一样,他们也正在蓄积着更大的力量,他们终会有得胜的一天。
在全诗最后一句中,诗人引领我们向上升起,让我们心中豁然明亮起来,而不是在悲哀中暗下去;使我们满怀希望,再次充满革命的斗志与豪情。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卜算子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1-20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赏析03-02
卜算子·春情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卜算子·春情原文,翻译,赏析09-23
卜算子·兰原文赏析及翻译01-21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4-06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赏析08-16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