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2-07 16:35:12 古籍 我要投稿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储光羲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赏析: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①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②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③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④黄犊:指小牛。

  赏析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寒夜原文,翻译,赏析

  寒夜

  作者:杜耒

  朝代:清朝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汤沸:热水沸腾。元朝揭傒斯《寒夜》: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村居

  朝代:宋代

  作者:张舜民

  原文: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译文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

  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鉴赏

  《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8-02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10-07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10-07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9-23

田家词 /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8-28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04-09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2-27

《田家》原文及翻译赏析03-05

田家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