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救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4-09-13 09:27:52 秀凤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士救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道士救虎》是《郁离子》作品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明朝文学家刘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士救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

  具()躬()以()

  【答案】准备亲自用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答案】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快快救它!”

  3、想象一下,受了重伤后的道士将会说些什么呢?

  【答案】光讲人道,不讲是非,最终要吃大苦头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对像虎一样凶恶的东西,人们不应怜悯。

  【解析】道士救上虎之后反而差点被虎咬死,说明不是所有生命都值得救,一定要看清他的善恶。

  参考译文:

  满是苍莨的山,溪水汇合流在了一起,进入到江中。有个道士在它上面建造寺庙,用来伺奉佛主,十分谨慎小心。一天晚上,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流着房屋,塞满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灾的人,有的骑在木头上,有的趴在屋顶上,又哭又喊,向周围求救,那求救的声音接连不断。道士便准备了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好绳索等候在岸边。有人被水冲来便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被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接上了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还是昏昏沉沉的样子,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扑倒在地。船工们一齐涌上去救,他虽然没被咬死但已经受了重伤。郁离子说:“悲哀啊,这也是道士自己的过失啊。知道它不是人而去救它,难道不是道士的过失吗?虽然如此,正如孔子所说:‘看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了。’道士就是这样的人。”

  启示

  文中说的“道士”,他救了落水的老虎,结果差点儿反被老虎吃掉。他多么像明朝人马中锡在《中山狼传》中描写的东郭先生,又多么像《克雷诺夫寓言》中《农夫与蛇》中的农夫。坏人总是坏人,他们的本性难改,你轻易同情他们,结果往往害了自己,鳄鱼的眼泪是不能相信的!

  赏析

  一、主题思想

  批判无原则的善

  故事的核心主题在于批判那种不辨善恶、毫无原则的仁慈与救助行为。道士心怀慈悲,积极救助洪水受灾者本是善举,但他在救助过程中,完全不考虑救助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对人的同情延伸到老虎这一猛兽身上,最终导致自己险些丧命。这警示人们,善良必须要有理性的判断为前提,否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人性中盲目同情的反思

  它反映出人性中存在的一种盲目同情的弱点。道士看到老虎在水中挣扎求救的样子,仅仅出于对生命的怜悯就决定施救,没有深入思考老虎作为猛兽的天性。这种盲目同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表现为对不良行为或不良人物的过度宽容,人们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忽略了事物本质所潜藏的危险。

  二、人物塑造

  道士形象

  善良但缺乏判断:道士被刻画成一个善良的人,他在洪水中积极准备船只,亲自督阵,救助众多受灾的人,这体现了他的慈悲心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然而,他的善良却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他没有意识到老虎是具有攻击性的猛兽,即使老虎表现出求救的样子,也不应该轻易施救。这种缺乏判断的善良使他陷入危险境地,也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的、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道德行为的极端化:道士的行为是将道德中的 “善” 极端化的表现。他将对生命的尊重推向了一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境地,他的行为虽然源于高尚的道德动机,但却因为忽视了现实中的危险而显得迂腐。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对那些过度遵循某种道德观念而不顾实际后果的人的一种讽刺。

  三、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救助人与救助虎的对比:文中先描写道士救助落水之人的场景,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求救,道士积极组织救援,救活了很多人。这一场景展现了正常情况下的救助行为,是符合常理和道德规范的。然而,紧接着描写道士救助老虎的过程,老虎与人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具有野性和攻击性的动物。这种对比突出了道士行为的不合理性,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老虎前后态度的对比:老虎刚被救上船时 “始到蒙蒙然坐而舐其毛”,表现出一种虚弱和无害的状态,而一旦船靠岸,它就 “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击力,也进一步强调了道士不辨善恶施救的危险性。

  情节设置

  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故事的情节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洪水的发生是故事的背景,为道士的救助行为提供了情境。道士先救人后救虎的情节安排循序渐进,让读者随着道士的行为逐步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走向。从道士看到老虎求救时的决定,到老虎被救后的突然攻击,情节的转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面已经铺垫了道士不辨善恶施救的行为,所以老虎的攻击是这种不合理行为的必然结果。

  以小见大的情节构思:整个故事围绕着道士救虎这一简单的情节展开,但却传达出深刻的哲理。通过这一个小故事,作者以小见大,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同

  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道士救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道士塔》原文及赏析05-14

《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09-24

唐代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04-22

二鹊救友原文及译文09-26

二鹊救友的原文及译文09-26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赏析09-27

孙武原文及译文赏析03-16

《池上》原文译文赏析09-24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赏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