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咏牡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咏牡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①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②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③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诗题上看本诗是咏物诗,诗的内容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B.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C.“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路途遥远。
D.诗作苍凉悲怆,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E.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2.本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请比较一下异同。
参考答案
1. A C 【解析】 A项“借物喻人”错,应为“借物抒怀” ;C项“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选对一项给3分)
2.【答案示例】异:杜诗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2分)陈诗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伤时忧国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2分)同:两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2分)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2分)
诗大意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对比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陈与义《咏牡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陈与义《咏牡丹》阅读答案03-31
有关陈与义《牡丹》阅读答案及赏析12-28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2-08
《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01-05
咏牡丹原文、翻译、赏析01-09
陈与义《观江涨》阅读答案及赏析07-28
陈与义《春寒》阅读答案05-30
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