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时间:2021-06-13 08:27:23 古籍 我要投稿

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摘 要】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特别是选修阶段的教学,一味地采用“精细讲解”的教学方式弊端重重。“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文学微写作的写作实践。

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

  【关键词】诗词解构;移情入境;诗意烛照;文学微写作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使中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古典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的方面来讲,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往往缺乏兴趣;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学中大都存在重应试而轻诵读、品味的问题。

  选修课程中,古典诗词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教学课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如果选用必修阶段的“精细讲解”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量的积累,学习效果很难乐观。此外,古典诗歌凝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往往会在浅薄而公式化的“鉴赏”中消失殆尽。

  于是在古典诗词选修教学中,我们在“专题研读”微课程中设计了“诗词解构”这种融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从另一途径完成诗歌的自主学习。试图以这种方式,用美的形象来阐释美的内涵。这一做法借鉴了台湾诗人洛夫先生的“唐诗解构”。洛夫以现代诗的形式“古诗新铸”,“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残、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1]

  一、诗词解构,是移情入境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难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在不能移情入境的现实中,要求站在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学生去对话诗歌、对话诗人,实质上是强人所难。理解尚属不易,更遑论鉴赏品鉴。当代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这种隔膜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阻隔、文化的断层、生活体验的缺乏等因素加剧了隔膜的产生。因此,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视听觉到情感体验上感知到真实存在的自然和生活,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情境,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重要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解构是理解诗歌移情入境的最好途径之一。

  试看两名学生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解构:

  愁这江水悠悠/愁这土地繁华到头/凤凰将凤凰台上无情遗留/愁草熏风暖吴宫安在/愁细雨流光晋冢古丘/愁山隐青天水断汀洲/愁这蔽日碎云叠叠厚厚/莫倚栏杆残照当头/愁我肉眼望不见长安楼/愁我迢迢一生寻不到美人回眸/你却说莫如这/雄雄昂昂昏昏醉醉的酒一口哗/凤凰来,凤凰去/带走了一曲曲繁华/大梦一场/接着,又再梦一场/怅惘,在心间生芽/一点点,荡开/呵,山峰啊/只有你,依然身着蓊郁的衣裳/多年,一样/还有江水滔滔/在我耳边/不停地回荡/浮云悠悠/你为什么要挡住我的视线?/算了,算了/一酒入肠,尽遗忘,尽遗忘

  两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做到了对诗境的回归。在解构的诗章里,第一名学生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以“愁”为中心词,展开了对江水、凤凰、吴宫、古丘等物象中寄寓的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的喟叹,同时也寄托了对诗人忧国忧君、抱负难施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名学生则完全把自己置于凤凰台上,在历史与现实、自然景与诗人情纠合缠绕,与凤凰、山峰、江水以及浮云的对话中,唱出一曲对历史、对现实的挽歌。

  二、诗词解构,是对古典诗歌的诗意烛照

  诗词解构,必须建立在对诗篇的领悟之上。然而解构终究不能等同于古诗今译,当我们以现代汉语形态来翻译那些充满韵味的诗句,或者过度理性地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时,常常会丧失诗歌隽永的意味。因此,对古典诗词进行解构,不能只是充当翻译者的角色,在以读者的视角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履行诗人的身份。我们期待的诗词解构,不仅仅是以现代汉语形态对古典诗歌进行解读,更是借着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全新的观照,既传达诗人对自然、现实、历史、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也表现自己对诗人、历史的重新审视和个人体悟。

  有两名学生是这样解构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的`:

  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瞧/这腰肢细软的卖酒姑娘/哄着你/再尝一尝/她家的美酒佳酿/呔/这女郎/真辜负了伊的俊俏模样/怎不知我心中郁结,几欲断肠/肆外天清气朗/门内只听王孙公子叹短吁长/富贵又何如/不免离别苦/长亭酒/味酸楚/莫学古人将离别意比作流水故/话别不如早行路

  船在岸边等着/挣脱,挣脱/要跑向远方/嘿,你给我回来/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喝酒吧,喝酒吧/我只是害怕这快乐的酒家姑娘/怕她的热情湮灭/又平添了一分凄凉/珍重啊,朋友/你看那长长的流水/竟比不过我们相互的思念/还有离别的惆怅

  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在两名学生的解构中,一个是“风将柳花/扫在桌上/嗅的人/鼻头正痒”,一个是“春风在酒店里生长/是酒的醇香,还是柳花在轻扬”,伴随两种或生趣或清新的画面,氤氲的诗意扑面而来。语境中将古典诗句的意蕴进行了创生与升华,在填补了诗句文字背后的空白的同时,又巧妙地创造了另外的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充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对最后一联的解读,更是体现了两名学生对离别意的不同理解。成功的解构,不仅需要对诗歌最大限度的尊重,更需要以现代人的身份反视省察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的心绪。

  三、诗词解构,是对文学微写作的巡视

  近年来,“微写作”渐渐成为中学写作教学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微写作”是顺应了“微博”“微信”等文化现象而兴起的。事实上,“微写作”只是古代常见的精微创作的回归,我国诗词曲、古典文论、筆记体小说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而文学写作(或称创意写作)还是中学写作课的新鲜事物,尽管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文学写作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诗词解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言语能力和情趣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解构的形式由现代诗歌扩展到散文诗、小散文以及剧本、小小说。我们发现,诗词解构因为有诗歌原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作为文学微写作的一种形式,诗词解构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文学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一名学生将南朝民歌《长干曲》编成了独幕剧:

  波涛汹涌,菱舟随风摇曳。一妙龄女子立于船头,小花头大襟短褂,小琵琶扣,一抹蓝裙,一条黑辫,一双亮眼。

  岸边,一位书生模样的游子看着逐浪小舟,痴了。

  游子:姑娘,小心啊!

  少女:(莞尔一笑,顺着波浪回转船头,浪花四溅,落在岸上)三江潮水急哟,五湖风浪涌哎。

  游子:(慌忙躲闪,有点气恼)不怕浪花吞了你?

  少女:风里来,浪里去,不怕颠,不怕摇。

  少女驾舟远去,留下歌声数行、浪花几朵。

  游子:(怅惘良久,喃喃自语)江之永矣,江之永矣……

  另一名学生用小散文解构谢朓的《入朝曲》:

  在那个群山竞秀、绿水迎郭的地方,阳光照进了红楼梦乡。曾经,这里歌舞袅袅、笑语声声。是谁,站在那宫殿顶端,俯瞰芸芸众生;又是谁,挥袖揽过万千风云,成就一方霸业?水流不语,带着点点新绿从脚边缓缓流过;微风不言,载着纷纷细雨吹乱闺中清梦。恍恍惚惚,在那绵延高峻的山林中看见了一抹朱红。宫阁楼台就这么静静伫立在山间,轩昂又沧桑。杨柳依依,轻抚着古老飞檐,缓慢而又坚定地诉说着桑田沧海。绿水淙淙,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萦绕在心扉,还有功与名,如凝练笳声、细密鼓声,缠绕于沉沉雾霭。

  诗词解构,并不是简单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和作家审美意识的消极接受,而是包含了读者的再创造。这种结合文学微写作的个性化的解读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是学生的语言智慧和诗词的美丽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洛夫.唐诗解构[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融合诗歌鉴赏与文学微写作的语文活动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诗歌鉴赏04-12

《文学作品鉴赏评价微写作》教学设计09-26

文学涟漪清新梦诗歌鉴赏12-18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法归纳12-10

《文学鉴赏》语文教案05-21

语文 -诗歌《春天》鉴赏06-15

语文诗歌鉴赏方法12-08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论文01-22

《梦微之》诗歌鉴赏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