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诗原文赏析

时间:2022-09-15 12:31:39 古籍 我要投稿

浪淘沙诗原文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淘沙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浪淘沙

  作者:[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金剑:象征南唐政权。

  <韵译>

  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已是国被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评析>

  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作者小传: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赏析

  上片着重写日间的寂寞与悲哀。“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白天百无聊赖,想起以往在秣陵度过的太子、帝王生活,内心只能涌起一阵阵的悲哀。“只堪哀”,语调沉痛,是不堪回首、强行忍受之义。对着眼前的风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也难以排解这种悲哀之情。通过衬托倍增其哀。全词一开始就以悲抑怨恨的声调冲激出来,今昔对比,哀乐迥异,总摄全篇。接着写所见与感受。“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萧瑟的秋风中,幽禁处庭院中的一切是如此凄凉,连那苔藓也渐渐地铺满了台阶,很长时间没有人走动了。既然无人进出,也就听凭珠帘空垂着,毋需卷起来。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大词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煜从过去的“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非凡到如今死一般的静寂、冷落,心儿在滴血,是无疑的。于是发出“终日谁来”的悲叹。这既有对昔日和平安定生活的追念,又吐露出对今日处境的愤懑与不平。

  下片则着重写深夜的孤凄与悲凉。换头“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极自然地转人悔恨,自己当年的意气,销磨殆尽。如所周知,当宋军南下时,曾遭到后主的抵抗。当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召其北上助祭时,李煜“辞以疾……常谓人曰, ‘他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宋·龙衮《江南野史》)八年,宋与吴越会师围金陵,“宋主遣李穆送从镒(后主弟——笔者)还本国,谕后主降”(《宋史·世家》),“后主命陈大雅突围召洪州节度使朱令赟赴难,令赟胜兵十五万与宋师遇,大溃”,后主仍拒不投降(宋·史某《钓矶立谈》)。旋令求救于辽河流域的契丹,未果。“城陷后主欲自杀。左右泣涕固谏得止。”(宋·陈彭年《江南别录》)李煜忆及上述往事,当年“金剑”不存,早已象埋在地下、沉于水中的吴王阖庐的贵重宝剑一样了,失而焉能复得?作者用典叹息南唐王气业经消失。自己当年的锐气也消没在蒿莱丛中了。蒿莱是两种草,常长在久无人到的屋舍之中。“壮气”在上,“蒿莱”在下,写尽被俘后的晦气。这两句悔不当初、懊伤至极而又无可奈何。抹上一层悲剧色彩。当然内里还含有相当程度的反思、自责与自叹。“晚凉天净月华开”,写夜景,蓝天万里无云,一轮明月渐渐升起。看到这美丽的月色,悲凄之情进一步涌起。于是联想到,月亮依旧,过去她放射的清辉象水银似地洒在南唐“玉楼琼殿”上,影子静静地倒映在秦淮河的清波里,那是一幅绝妙的月夜静影图!可现在,那宫殿全部废弃了,成了“黍离”之地。一切繁华,皆成陈迹,变为水月镜花。世道沧桑,变幻无常,只有这不变的月儿却不解人间事,今夜依旧空照在秦淮河上。这是山河破碎图。“空照”二字,令人涕下。

  这首词上下两片皆先以两句直陈胸臆,是赋体之法,接着都寓情于景,乃比兴寄托手段,分别以白昼黑夜的具体物象附丽内心的郁闷与痛苦。情景交融而境界开阔,感慨深广而风格沉郁,将花间词的狭窄主题引向对人生之严肃思考,在个人的感慨中寄寓着深沉的亡国之悲,在词史上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故周济说:“如生马驹,不受控促。”(《介存斋论词杂著》)这是说李煜突破了花间派的樊篱。冯煦云:“词至南唐,二主作于上,正中(冯延巳——笔者)和于下,诣微造极,得未曾有。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蒿庵论词》)皆为明见卓识。高兰、孟祥鲁亦云:此词“凄凉中透出壮烈,故已可见南宋词风的一脉。”

【浪淘沙诗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浪淘沙原文赏析10-16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07-10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06-16

浪淘沙 刘禹锡全诗赏析11-27

《浪淘沙》刘禹锡全诗赏析07-29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_李煜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浪淘沙·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浪淘沙·望海原文及赏析08-26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注释、赏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