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赋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0-12 15:25:42 古籍 我要投稿

恨赋原文及翻译

  《恨赋》,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作。《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全赋排章选句、哀恨绵绵,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概括了人世间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不愧为通贯古今之天下第一“恨赋”。全赋语言清新、用词考究,艺术价值较高。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恨赋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恨赋

  南北朝:江淹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译文

  秋色连天,平原万里。

  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

  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

  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

  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

  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三十年的红颜转瞬逝,只落的个茫然使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却已魂归西天......

  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着哀鸣的马,身后跟着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

  别了故地的艳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

  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

  他低头受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的个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

  情系着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

  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划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明妃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不争,更叹这世间无情。

  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

  长空里萧萧的风响中,白昼的太阳渐渐的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惟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着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可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

  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千古悲情!

  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

  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

  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的光芒万丈……

  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

  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着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

  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

  黄烟滚滚翻腾着,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

  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

  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

  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

  江山不变,而国已变幻,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注释

  蔓草:爬藤的野草。骨:白骨,这里作坟茔解。

  拱木:坟墓上的树木,此处代指坟墓,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军队偷袭郑国,谋士蹇叔不同意,出兵之日,蹇叔哭师,秦穆公派人对他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敛魂:指坟墓是收容魂魄之所。

  人生到此:指到死期。

  天道宁论:意谓还议论什么天道。

  仆:作者自称的`谦词。恨人:失意抱恨之人。

  直:特,但。

  伏恨:怀恨,含恨。

  秦帝:秦始皇赢政。按剑:用手扶着剑把,这里说秦皇虎视眈眈,以武力震慑天下。

  西驰:指为秦所俘虏,西入咸阳。 战国时,诸侯六国在东部,秦国在西部,故曰西驰。

  同文:统一文字。共规:统一法规。

  紫渊为池:用紫渊作为护城河,在长安北有紫泽。

  溢:满足之意。

  方:将。架:一作“驾”。鼋鼍(yuán tuó):均为我国特产动物。鼋,大鳖,俗称癞头鼋;鼍,扬子鳄,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巡:巡幸。海右:临近黄海、东海的地区。因位海之右(西),故称海右。送日:观看落日。以上指秦始皇至各地视察。

  一旦:某天。

  宫车:皇帝乘坐的车。晚出:出来迟。古时讳言帝王死,说成“宫车晚出”。

  赵王既虏:指赵幽缪王迁,秦王政十九年被秦将王翦虏获。

  迁于房陵:《淮南子》:秦始皇灭赵,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赵王思故乡,作《山木之呕》,闻者莫不流涕。

  薄暮:傍晚。心动:心里触动。

  昧旦:黎明。神兴:与上句“心动”,均指因忧愤相积,造成精神上的震动。

  金舆、玉乘(shèng):均指华丽的车辇。

  怨:恨。难胜:难以承受。

  李君:即李陵,李广之孙,曾率步兵五千出居延击匈奴,战败投降。

  名辱身冤:名声辱没,自身受冤。

  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至极。惭魂:内心羞愧的意思。

  情往上郡:言李陵人虽降北,然常心存故国。上郡,地名,今陕西榆林东南。

  雁门:郡名,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上郡、雁门汉时均为中国北部边陲。

  裂帛系书:用帛写书,系于归雁之足。

  誓还汉恩:决心报答汉朝的恩德。

  朝露:喻人生。溘(kè)至:忽然而至,喻短暂。

  握手:指苏武获释还汉,李陵涕泣沾衿以相送。

  明妃:即王昭君。去时:指出嫁匈奴时。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和亲,昭君自请出嫁匈奴。

  紫台:紫宫,指汉朝皇宫。

  无极:没有穷尽。

  摇风:疾风。

  匿:隐没,指日落。

  陇(lǒng)雁:指北方的大雁。少飞:指很少看到大雁。

  代: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芜绝:埋没、弃绝,指死亡。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江淹出生寒微,早年仕途坎坷。据《南史·江淹传》载:“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言受金。淹被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当年的南兖州治所在广陵,即今扬州。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他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下,江淹完成了《恨赋》。

  赏析

  文章开篇从“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引入,作者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首段文字给人一种苍凉悲愤之感,奠定全文主题格调。

  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文章的重点,第二部分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历史人物,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不同的恨。秦始皇用武力削平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勾画更远的蓝图,然而“一旦魂断”,生命戛然而止,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赵王迁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他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即使“千秋万岁”,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王亡国辱身之恨;李陵在投降后,孤独惭愧,无从发泄和排解。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握手何言”,此为李陵含冤莫白之恨;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她离王宫逐渐远去,经过关隘山峦,行程漫漫,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望君王兮何期”,此为昭君客死异乡之恨;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左对孺人,顾弄稚子”,不与外界往来。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此为冯衍仕途无望之恨;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着浊酒,弹着素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此为嵇康世道难容之恨。

  文章概括完这六个典型历史人物的遗恨,又接着罗列了“孤臣”、“孽子”、“迁客”等失意之人的悲惨境遇,他们的命运犹如一颗颗尘埃,消失于世间;犹如喧嚣的战场,终归沉寂。从个体到大众的群像,从繁荣到衰败的变迁,江淹总结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却逃不脱生命短暂、人人饮恨而吞声的结论。

  《恨赋》让人颇有郁闷难抒之感,它是动乱时代人生无常的反映,同时也是江淹消极思想的产物。文章条理明晰,文辞隽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它对于古人古事不是浓缩,而反加演绎。作者用清辞俪句着意描摹,借以发思古之幽情,抒慷慨之怀抱,从而形成与一般骈文不同的特点,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全文朗朗上口,痛快淋漓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

  作者介绍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早年即有文名。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卒谥“宪”。他的诗善于刻画模拟,抒情小赋遣词精工,尤以《别赋》、《恨赋》脍炙人口。晚年才思减退,传说因其在梦中归还给郭璞五色笔,此后作诗无佳句,世称“江郎才尽”。后人辑有《江文通集》传世。

  艺术成就

  江淹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恨赋》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恨赋》主要写的是人生命短暂、饮恨而终的感慨;赋作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心愿不能实现的现实性以及对此至死不悟的悲哀。在写作手法上,江淹运用其高超的概括能力,通过列举多个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来进行典型性概括,其目的是要通过典型表现一般。虽然赋作中列举的各个人物的苦衷各不相同,但最终却还是通过他们表达出了一种人们的普遍情感,这也是人们赞颂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恨赋》让人颇有愁闷难抒之感。这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辞隽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气氛,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及艺术感染力,所以长久以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止。但是读者也应该看到,《恨赋》全篇充满消极情绪,甚至颇有些万念俱灰的感觉。江淹这个人,通过读他的作品,以及从史书上读他的传记,他不仅具有优秀的政治智慧,也具有出众的文学才华。然而在文学上帮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却是《恨赋》、《别赋》这样具有悲愤苍凉之气的作品,大概不仅仅是因为他早年仕途不顺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该是他心理悲观所造成的。而之所以说他心理悲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江淹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由门阀士族掌权的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和他并称的鲍照,很多诗篇就是讽刺当时的门阀制度的。而江淹出身寒微,13岁丧父,靠砍柴养母为生,出身的低微,加上幼年的不幸,该是造成他心理悲观的重要原因。心理悲观加仕途坎坷,才造就了这一篇传世佳作。今天人们有幸再读这篇作品,除了作者,还应该感谢那些把它保存下来的人,因为一篇不朽的文学佳作的得来,是多么不容易!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各竞新巧。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

【恨赋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恨赋原文与翻译03-22

江淹《恨赋》原文和翻译03-20

南朝江淹《恨赋》原文及翻译04-11

恨赋原文及译文04-20

关于李白《拟恨赋》原文06-13

南朝江淹《恨赋》原文02-27

李白《拟恨赋》原文鉴赏09-14

雪赋原文及翻译09-16

子虚赋原文及翻译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