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1
这一节课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题材。教师运用了多种方法,例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引得学生进行绘画创作。高老师在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讲述了大量关于蚂蚁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搬家的情境,学生们也都好像在童话故事里学习了本课知识,感到轻松愉悦。
中间的新授环节教师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结构以及蚂蚁的动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图片的展示及教师动作的表演增强了学生对蚂蚁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在作业创作环节中,提出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板演、添画等让学生得以体验。集体创作时通过集体创作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蚂蚁搬家的场景,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也能从孩子们的成功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蚂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教师评价总结时善于鼓励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作画积极努力,达到预期效果。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2
在我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我听了一节由陈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本节课的主题是《蚂蚁》。听完整堂课,我觉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作为学生的时代的我,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书、一只笔,耳朵听、笔头记。可今天的孩子们真正是在体验、探索中学习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走进科学。这节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1、课前素材准备:这个阶段主要针对教师备课。陈老师课前收集许多蚂蚁以及准备供学生观察蚂蚁的瓶子;教师还制作幻灯片,下载有关蚂蚁活动的视频,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深入了解蚂蚁的习性,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课堂情景体验:教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观察蚂蚁是如何交流的,然后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我们英语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也应共同观看并体验相关素材,体会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是如何应用的。
3、 课堂知识归纳:学生根据自己在体验阶段得到的认识,给出答案,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说明。学生们经过老师的纠正补充,对所了解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运用体验和归纳的语言点进行实际运用,教师进行评判和纠正。
在陈老师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善于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让学生去体验;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教师将开放性的讨论归结为有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3
林雄勇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林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从前观察过得蚂蚁是怎样的。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知识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教学中,林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林老师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真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激励学生课下继续研究。科学探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课中以提出问题开始,再以生成问题结束这一教学思想。这样,就不断培养了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科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听了林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备好每一节课,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要不断的学习,特别科学学科更要研究学科特点,要以课标和策略为依据,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学科。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4
徐老师用自己亲切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们受益良多。
一、关注阅读对象的读写
老师的这节课唱响了两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写不仅仅是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和审美层面指导写,比如把字写端正,中国人要讲究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第二结构要匀称。
二、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和核心价值
老师从“夏”和“冬”两个季节入手,首先请学生找到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哪些段落是写冬天的,根据学生的回家及时板书,并指导学生串词成文,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清晰地知道是“怎样写”的。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关注了语文的核心的东西。
三、关注教学细节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细节落实好细节,也是徐老师课堂的一大精彩。例如对于“粮食”这个词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识记字型,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粮食;什么是“自由自在”,“你什么时候自由自在”,并且由“由”字派生出一串相关的字以便于学生积累。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5
在听课之前,我对绘本教学的理解是带领学生阅读一本有精美插图的课外书。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了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它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些绘本全是图画。“不需要文字,图画就能讲故事。”,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了鲜活的生机。绘本可以用点滴时间读完,但需要用一生来回味与咀嚼。
(一)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都是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猜测内容,一边核实故事情节。自始至终都用“想象猜测”这一线索,牢牢吸引孩子兴趣点。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凭着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猜想推测,也许想像的结果与故事的发展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引领恰到好处。
教学是担负着育人目标的,往往教学内容中的育人理念是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并恰到好处地抛出问题,让学生能读出文本背后的意义。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明白了道理,升华了情感。同时教师通过评价适当引导,将学生散乱的思绪引到绘本的主题思想中来。
(三)把绘本作为语言学习素材。
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可以听老师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续编等。教师在为学生范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对绘本文字的品味乃至自己对阅读的情感,通过声音、神情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今天的两位老师在给学生范读旁白时是绘声绘色的,很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猜想、讲述也是训练语言的有效方式。美丽的画面配以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复述情节。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语言方式。
(四)方法引导扎实有效
我们都知道绘本中,图画与文字同等重要。低年级的孩子爱读绘本,但往往走马观花,一翻而过,没有细细咀嚼与品味,忽略了绘本中本该关注的细节部分,浮于表面。这也是造成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孩子读绘本的重要因素。那么方法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猜一猜故事情节,读一读旁边文字。渗透读绘本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节绘本课教学,学会读更多的绘本。
绘本教学中,在时间有空余的情况下,能否让学生也来尝试画一画、写一写以续编故事,作为课堂学习的反馈与补充?
有人说:“绘本的阅读是高雅的阅读。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就像在富丽的音乐厅欣赏美妙的演奏;绘本的阅读是高尚的阅读,就像春天的雨露渗入孩子的心田;绘本的阅读是高贵的阅读,与大师对话,尽享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共同走进绘本,一路分享绘本教学的无穷乐趣。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6
有幸聆听了刘老师的一堂课《蚂蚁和蝈蝈》,听了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一、老师很会调动情绪,使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刘老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特别是她的教学方法,可是初次见面刘老师在整堂课中却表现出和学生就像是的老朋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整堂课,就连旁听的老师也非常投入,原因就是刘老师引导有方,才使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刘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调动学生的情趣。然后引入蝈蝈叫声,让学生听一听,接着出示蚂蚁图片,提出:“它们碰在一起会有什么故事呢?”设置疑问后,使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的内容,随后进入阅读,整个导入简洁明快。
这时的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刘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领,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刘老师充分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和制高点,引导学生第二次读课文,“你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问题设计非常明确,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喜欢蚂蚁,理由也很充分。
二、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融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想象说话。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蚂蚁在夏天干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句子,可是刘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练习,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随着阅读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刘老师积的极引导,使学生发散思维,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教学花费时间不多,但效果不错。在一堂课上,刘老师在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等,特别是在教学“粮”、“食”这两个生字时,不让学生单独去学生字,而是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让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异同点,避免了孤立识字。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了笔画的变形,无意中掌握了一些汉字规律。相信这些学生以后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位国外教育家说过:“‘方法’是理智的凯歌,智慧的结晶,具有长久的价值。”因此,刘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生字“方法”的指导,也是她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之一。
四、在学生了解蚂蚁夏天勤劳搬运食物后,刘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说说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起时,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会怎么说,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懂得辛勤劳动会带来幸福、快乐,接着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跟唱。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时的课堂气氛突然卡住了,随即老师让他们以拍手取而代之。我想,刘老师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借助这首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课前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使得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当然刘老师也是普通人,她上的课也会有不足,正是这点,也使她的这堂课显得更加真实,更显名师的教学实力。
这虽是一堂低年级的阅读课,但总的来说整堂课还是丝丝紧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它没有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刘老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点拨、引导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习得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创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7
第二次听安老师的《蚂蚁和蝈蝈》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一、本次的教学设计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加入了复习词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印象,而且让学生串着读词语也有效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安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形象的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趣。
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安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求,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在品读“夏天真热”和“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两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夏天的热和冬天的寒冷,在这一环节加入了夏天和冬天的图片以及声音,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地体会和对比。对比明显,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就轻松多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夏天蚂蚁们搬粮食的辛苦,冬天蝈蝈们又冷又饿的悲惨情形。
三、童话故事对低年级儿童而言是融艺术性、思想性、极具趣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用想象说话。如:安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夏天这么热,我们同学们会在夏天干什么?”然后再去对比“蚂蚁们在这么热的夏天又在做什么?”让学生充分体会蚂蚁的辛苦,累,从而再去理解“满头大汗”。然后安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四、在学生了解蚂蚁夏天勤劳搬运食物后,刘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说说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起时,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蝈蝈们会怎么说,怎么做?最后通过角色体验,总结出懂得辛勤劳动会带来幸福、快乐,接着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跟唱。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是这节课的失误之处。我想,安老师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借助这首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课前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使得没有达成预期效果。
这节阅读课,安老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点拨、引导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学得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创导的。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8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不久,对,怎么听、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动,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把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把重、难点考虑到位,以及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都提前考虑备案。
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把唱、听、表演这几大环节完成好,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语言组织生动、活泼,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身上,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又有序的完成。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考虑到了节奏的难易程度,是分解还是整合,都通过之前的不断实践。
“数板”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如何生动的,通过玩节奏游戏的方式慢慢地把“数板”这个概念传递给一年级的.学生,也是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的歌表演环节,老师把游戏规则讲清除的同时,还能够驾驭课堂秩序,自己示范的同时还能够总览全局,这个环节是一个亮点而不是在耗时间。
本节课歌曲《小蚂蚁搬米粒》寓教于乐,形象鲜明,是学习歌表演的好材料、好机会。看、听、唱、表演都十分形象而有趣,非常适合富有想象的情景表演。引导参与情景表演可以作为串联活动的主线,在梯度渐进的音乐活动中,综合地表演音乐形象,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9
《蚂蚁》是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姜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蚂蚁呢?然后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蚂蚁图片贴在黑板上,分开展示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蚂蚁的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比较直观。而从实际的检验来看,这一个教学设计,贯穿了整个科学观察过程,也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不由得想起,原来,教学就需要点拨啊。思路或许就在一瞬间产生,而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这个地方是这节课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3、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
而姜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而后老师直接播放有关蚂蚁的视频,让学生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我觉得这一环节应该放在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蚂蚁标本之后进行,对于身边的昆虫,先让学生凭感觉说出,然后可采用竞赛的方式一一判断出哪种生物是昆虫,哪种动物不是昆虫,并说出理由,而不是由教师自己一一判断出。
一节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包括了很多方面:课前的材料准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必要讲解,教学设计,学生的已有经验等,所以更加体会到备课的重要性,不仅要备教材,很重要的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也就是说,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一节课是否有亮点,关键是看自身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起其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看执教老师能否不断的挑战学生思维,让其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不断的挑战自我,迎接老师的挑战,从而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 篇10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蚂蚁》,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让学生做科学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学生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的“研学后教”的
学习方法
是从导师雷晓晖老师那里学来的,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适时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观察蚂蚁,是在探究蚂蚁的知识,而想办法来观察蚂蚁,对观察目标进行控制,又是在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潜力。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的观察活动中,发展探究技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界、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我对“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导致课堂上探究性教学不多。而且我在课堂上没有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拓展部分也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使整个课堂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在讲,而没有引导学生来思考,来提问,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没有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比如讲解观察蚂蚁的方法,我可以通过提问“大家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观察方法?”,学生想的办法不够多,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想出更多的方法,经过点拨,学生就可能想出把蚂蚁放在漂浮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这种方法,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来进行教学的话,学习效果能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语言上:这堂课的课堂环节承接不够,没有较好的承上启下,而且后期有思维混乱的现象,需要加强环节承接语言的巧妙设计;在与学生反馈的时候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要做到及时反馈。比如在询问“你在哪里见过蚂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不要不断重复同学们说的地点。
【美术课《蚂蚁搬家》评课稿】相关文章:
美术课评课稿07-19
美术课典型评课稿11-20
美术课《彩云衣》评课稿12-29
美术课评课稿(7篇)07-19
美术课评课稿精选7篇07-19
美术课评课稿15篇09-21
美术课评课稿(15篇)09-21
美术课《彩云衣》评课稿10-30
美术课听课评课发言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