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垂直评课稿

时间:2024-10-14 08:23:43 赛赛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垂直评课稿(精选13篇)

  评课是教研员和很多教师的必备技能,如何评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听评课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垂直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1

  对于一节课学习和研究,我想首先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定位。也就是教师对执教的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预设。吴老师的这节课的预设,张骋校长的名师工作室组织了多次的教学研讨,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预案。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关注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数学概念,数学的整个体系都是从基本概念出发,以基本概念为核心进行构建的。数学的基本概念,是构成和反映数学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数学本质就应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对此,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寻找知识的原型,理解知识的数学内涵,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

  垂直与平行教学内容中,学生对于“平行”的理解,要涉及到“无限”、“同一个平面”等,难以找到现实的原型。其实,欧式几何是由几个基本的公理,再由公理推理,行成一系列的基本定理,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学科。其中的关于“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也应该是把握和理解平行本质含义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对于平行的认识,理解垂直是关键。

  垂直的是一个重要概念。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建构垂直的意义,形成关于垂直的空间观念,为学习平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关注于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其他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把握知识本质至为重要。

  但学生之前的学习都是一些零散的概念,整体上来说,学生尚未形成空间观念,加之,教材将垂直与平行放到一起,整体认识,知识点多且杂,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是比较和借鉴了其他教材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垂直和平行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西师版、苏教版还有上海版教材都是将其分成两个教学课时分别进行垂直和平行的教学的。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强调: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

  基于以上的思考,吴老师今天作了大胆的尝试,真正的以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来研读和重组了教材。先行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垂直的相关知识,形成关于垂直知识网络体系;其次在理解垂直的基础上认识平行,构筑关注平行的知识网络体系;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归纳,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和研究,其次就是整体的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对于几何教学,“学生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小学阶段以直观几何和实验几何为主线,并注意与演绎几何想衔接”

  本节课,不难看出,吴老师能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注意引导学生亲历从生活化到数学化的过程,“操作——观察——探究——应用”,注重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积累学习经验,发展学习能力。

  吴老师首先从生活中的道路入手,抽象成平面图,这是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几何直观的培养。随后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观察、比较和动手实际测量以及推理等学习活动,理解垂直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垂直现象,建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垂直的理解。再次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垂直,怎样绘制垂线,在学生尝试及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形成了绘制的一般学习经验。最后是突出了应用,尤其是课堂结束介绍了鲁班尺的一些历史,这不仅仅是数学文化的渲染,更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生活化与数学化相互映衬,唤醒学生与数学本质相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适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重组,获得新体验,促进能力提升。

  可以说,吴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既有直观、实验,也有演绎推理,做到了“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结合”,帮助学生向中学阶段演绎几何的过渡,逐步适应其思维模式。关注了知识的发展性。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和研究,再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和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吴老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的.呈现引导性材料,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自主的理解概念,建构知识体系。

  如在垂直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吴老师注重于引导学生理解相交成直角的含义。出示了平面图,引导学生在分类中比较,通过三角尺或者是量角器度量。画垂线时,吴老师先通过折纸,生动的再现了垂直;在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吴老师出示了现实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等。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有动态的操作和静态的思考,操作和思考相辅相成,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总体来说,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是对垂直的解释还需要再深入一些。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类、量一量、在教室里、生活中、在图形中找垂直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对垂直的理解,这些活动也是可行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垂直?为什么是垂直的?等来进一步内化认识。

  二是对于垂直的量是不是每一个都要用尺子量的问题。建议在测量之前引导学生先行估计,然后在测量,强化学生的感知。此外,对于明显的不是垂直的,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推理能力培养。如在度量是否垂直的时候,为什么只要量一个叫就行了?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四是在揭示画垂线的方法的时候,教师分几个步骤来进行。再最后在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有点拖拉。可以在过程中逐步揭示,这样不仅紧凑,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

  五是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时候,要是引导学生先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更强一些。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2

  今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注重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入手。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生活情境入手:一不小心把一个笔袋掉在地上了,如果把两支笔看做两条直线,你觉得这两枝笔掉在地上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进行梳理分类。因为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对世界的认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授“同一平面”这一知识时,刘老师巧妙地用了一块纸板展示两条平行线,然后将纸板裁成两截,两截纸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引出质疑:现在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我们在讲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应该怎么办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讲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必须建立在同一平面内。

  练习时刘老师用到了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从观察前面上面的棱和后面下面的棱,两条棱是否互相平行引出质疑: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进一步加深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三、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在刘老师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首先,在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选取不同情况贴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并及时询问他们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对于画斜的两条直线进行观察:“难道它们真的不相交吗?”使学生根据“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来分析,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其次,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时,从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出发,继而从引出直角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理解:“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习题设计巧妙灵活,循序渐进。

  首先对所学概念有针对性的训练,判断哪两根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根直线互相垂直?

  接着进行抽象训练,升华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几何图形中有哪些垂直与平行,立体图形中有哪些平行。)

  总之,这堂课刘老师准备得很充分,上得也很精彩。相信刘老师在泰禹团队氛围下将数学教学进行得更加精彩而有效。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3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余茂能老师的《垂直与平行》一课,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在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和谐融合,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点”到“面”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时余老师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概念,通过多次调整类别,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培养。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自纸上画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并选取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这时的分类是很表面化的。他们不会从本质上去分析,但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引导学生继续分第二次。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便会主动去探索,以求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自己找到问题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知识。其次,对责任要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讲座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小组讨论时开展学生互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4、教师素质。教师教态自态,营造了民之平等的氛围,在教学评价时,注意面向全体同学,眼神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在提问时设计了启发性教学语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问面较广,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5、成功地利用小组合作探究。

  6、大胆合理地改编了教材顺序,极好地利用主题图。

  7、全新的新练习设计理念。

  不足:习题、图画的线条、不明也就是看不清楚。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4

  今天的数学培训活动,听了三节精彩的课,都感受很深,收获很大,下面就董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这节课的所见,所想,谈谈两点个人的感受:

  第一,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类,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进行归类整理,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画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选取不同情况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时的分类是很表面化的。学生不会从本质上去分析,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延长直线,在画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便主动去探索,以求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自己找到问题的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知识。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通过提问真正理解知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

  第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已有信息。垂直与平行现象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董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寻找垂直与平行的信息,这节课的学习,环环紧扣,始终使学生处于高涨的学习状态中。让人觉得这节课上的很实在、也有序,学生学习扎实有效。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5

  谢老师上了一节不错的公开课,让我们开了眼界。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掌握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满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谢老师做了一下几点安排:

  一、对学习目标的选定

  1、探究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能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问题。首先从目标制定来看,谢老师能根据本班的学情及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目标。其次从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看,有两个小目标:①概念目标;②运用性目标。设定目标及实际操作体现了目标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节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授课安排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垂径定理和两个推论。而推论是任意交换题设和结论所得的命题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谢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出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归纳垂径定理,通过例2、例3的学习,学生明确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通过圆心做弦的垂线段(即弦心距),通过作辅助线,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一节课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第一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细节的处理,学生用全等三角形解答时,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第二点,平分弦(不是直径)为什么不能是直径,这是一个难点,应由学生探讨、归纳总结出相应答案,而不应由老师一句带过。

  期思中学王峰

  听了谢老师这节课,感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1、课题的引入很轻松,很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心理不再感到是一节枯燥的`几何课。

  2、目标的制定很合理。

  3、课堂的细节处理做得好。例如让学生在按条件画图时,先让学生按条件画,再把自己画的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比对,从而发现不足、不当之处。

  4、能体现探究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与老师不同的看法:

  在处理定理及其推论时,应紧扣圆的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很容易让学生明白线段之间、弧之间的重合,从而线段相等,弧相等,不应花太多的时间去证明。

  课本中的例题应该很好地进行讲解、处理,让学生体会怎样由实际转化数学问题,体现“数学建模”。另外让学生感受到怎样运用定理及其推论。勾股定理解决对称证明问题。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4、三位老师对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除垂径定理和推论外的`其他的几种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刘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容量过大,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邹老师突出圆对称性和垂径定理概念的证明及其运用上,知识点少,利用变式强化学生对垂径定理的应用,其中有个亮点就是得出“垂径定理三角形”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整节课中三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2、刘老师更多在学生的组织掌控方面很到位,邹老师教态自然,举止得体,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

  三位老师的板书示范性很强,对学生的规范解题都有一定的重视。

  综观三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三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7

  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教态自然,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在教学评价时,注意面向全体,眼神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所提的问题思维含量较大,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我来简要谈谈本人在听课过程中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新课一开始林老师就让全体学生动手在白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样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林老师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再通过演示、想像,领悟到永不相交的则是平行线,相交成直角的则是互相垂直。通过分类、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值得探讨的是:

  新课一开始林老师让全体学生动手在白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林老师并没有采用学生的作品而是直接课件出示自己事先准备的几种情况让生进行分类。这里是否能选取学生有代表性情况的作品进行分类会更好呢?

  对于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判断。学生大多仅凭眼睛看看去判断,这里是否该让学生用工具去比一比是不是垂直呢?不是都说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吗?

  对于同一平面这个难点,林老师是将它放在后面小结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互相平行?指名学生回答之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看看跟同学们说的是否一样才点破的。这里是否可以在前面几个环节就点到?是否可以进行分散处理,逐步突破呢?

  以上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妥请老师们给予指点批评。谢谢!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8

  今天,有幸听了董老师的一节《垂直与平行》一课,感受颇深。下面就《垂直与平行》这节课的所见,所想,谈谈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找准知识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直线的基本特征和角的认识是《垂直与平行》这节课的已有知识经验。董老

  师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个起点,展开精彩的课堂。从一开始充分想象无限大的平面——通过再次想象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两条直线——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现象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再次的想象,而上升到理性思维。

  另外,董老师还深挖教材,指出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并给学生举了不在同一平面内也有不相交的例子,但却不是平行线,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也引出了垂直就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会限制在同一平面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态度中。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的亲手作品为学习素材,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加了亲切感,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来探究、分类、解决,挖掘隐藏着的新知识。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需要得到学生的友好配合。董老师的课堂更加关注了这点信息,面对有些孩子冲动的回答而得到老师、同学的否定时,马上请上更加有说服力的学生来解释而得到大家都满意的答案时,此时的董老师是多么的细心谨慎,她不忘那个刚刚以失落的情绪而坐下的那个孩子,很关心地问了一句“你现在明白、理解了吗?”直至那个孩子微笑着向老师点头表示肯定时才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句轻声的问候,从此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那些孩子重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探究新知识。我想,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有了积极的态度,学习才能有激情,智慧的火花才能会不断的被绽放。

  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已有信息。

  垂直与平行现象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所以在教学中董老师充分唤起学生

  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去寻找信息,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有信息等学习活动参与其中。哪怕是最后一分钟的揭题,从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垂直与平行现象,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次上升到高潮,正节课的学习,环环紧扣,始终使学生处于高涨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整节课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细节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9

  陈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相交与垂直》一课,我抱着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态度认真地听了这一节课。下面浅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值得学习的地方有:

  1.整节课教学设计从生活中引入,最后又回归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促进会价值。

  课始,老师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尾,设计了“淘气过河”的题,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垂直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2.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遵循了先学后教的原则,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点拨的课程理念。

  3.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老师指导得比较细腻、到位。教师特别注重组长的统领能力的培养。

  4.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的展示方法设计独特。

  如:认为你的同桌画的好的.请推荐。(一般情况是让认为自己好的同学汇报,而这是推荐同桌的,培养了学生要用学习、欣赏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采用了不同顔色的笔进行标记,更加凸显了本节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让板书醒目、简洁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待商榷的地方有:

  1.数学课语言讲求严谨、简洁。

  例如在说中“剪刀”和“红十字”的部件相交时,说“两条直线相交”是否不太合适,如果说成“某部分所在的直线相交”较为合适。

  2.导学案的使用时机。

  导学案是引领学生获取新知的工具,学生应该在每个知识点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导学案。不要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去填,这样导学案反倒成负担了。

  3.在突破重难点时,要方法得当。

  画垂线时,如果教师能先分步示范,再让学生充分地说说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的。

  总体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姜还是老的辣呀”!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10

  第一次在自己的努力和其他领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借班上课的神圣使命,内心激动不已。而激动过后内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认识垂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让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怎样画垂线。

  我从学生熟悉的马路导入,引出两种相交,自然地使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垂直这种特殊的相交。在教学垂直这部分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接着通过三角尺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并让学生在一组判断题中总结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是知识得到升华。

  让学生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进一步巩固了对垂直的认识。在教学画垂线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创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示各类方法。在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教学中,同样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或是看书,然后再通过老师演示——总结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规范化在层层深入的练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所学知识最后在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也数学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没负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全课用的最多的是同桌合作交流与自由探索,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讲完课之后,我非常幸运地听取了福山小学各位老师、学校领导的共同点评。各位领导对我所讲授的《认识垂直》一课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同时也给我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比如课堂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紧;在学生创作好垂线后没有及时发现课堂中所有的方法,以致有的学生的方法没被展示;在指名交流时可以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让他独立回答,而不必急着给予他提示帮助等等。这让我在别人的评价中很好地认识到了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这也是我成长道路上要感谢的,正是别人给我的意见才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通过这次《认识垂直》的实践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了某些要及时改正的不足,但我相信进步也就在这一次次实践中。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11

  《认识垂直》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平行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不相交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相交的也就是有一个交点存在的关系中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线互相垂直的现象,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互相垂直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画垂线的方法。经历垂直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兴趣,发展空间概念。”因此,在本课开始,我先通过复习上节课关于平行的知识引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特殊的相交关系来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图片把它们抽象出来几种不同的相交关系来认识这种特殊相交的特殊之处。让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身边的垂线,生活中的垂线,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画垂线的操作中,基于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平行线的画法,经历了画平行线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学垂线的画法。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垂线的画法,体会垂线的意义、掌握画垂线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课堂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指名交流时可以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让他独立回答,而是很着急地给予了自己的提示帮助等等。这些都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努力改正。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12

  教学《认识垂直》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与平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用量角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的基础。因此,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教学认识垂直时,我从例题图中展现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两组相交成直角的直线。让学生说一说每组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验证,如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量、用量角器量、用直尺上一个直角比量。

  教学画垂线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垂线的方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看教师提供的课本上的表示画图方法和步骤的图,然后给与充分的时间摸索尝试,再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描述画的方法,同时指名一人根据这名学生的描述再现画的过程,并结合动画展现画法,在这些充分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画法和步骤。到此,教师又组织交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引出只用三角尺画这种方法。之后又通过“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引出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独立画图,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作图的.相同点,沟通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都要按“一重合、二紧靠、三平移、四画线”的步骤,注意点也相同。

  不足之处是:钻教学“画垂线”时安排学生独立尝试后自己说出画的方法和步骤,要求过高,学生还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达画的过程。今后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认识垂直评课稿 篇13

  “认识垂直”和上节课的“认识平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以下几点:

  一、重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初步学习了图形的平移,量角和画角,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用量角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的基础。同时,又以上节课的认识直线的相交与平行为基础。因此,我在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

  首先,上新课前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哪两种关系”,唤起学生对上节课初步建构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相交和平行这两种关系”,由此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相交。再以比萨斜塔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相交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垂直与不垂直。让学生从图中展现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相交的线段,此时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实物照片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直线。并从中指出来。

  其次,在学生观察,发现图中两组相交的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个特点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操作验证,如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量、用量角器量、用直尺上一个直角比量。

  第三,学生做或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时,也能根据上节课学习平行时积累的经验,很快从方格纸中画、折纸、用文具拼搭、用三角尺、量角器画等方法。

  第四,让学生独立尝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也可以根据上节课积累的看图示画平行线的经验来进行模仿、尝试。

  二、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并逐步向初步的抽象性过渡。生活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经验支撑学习,所以从生活中引入新知的学习,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

  本节课新知的载体就建立在生活场景图中。为了加强这种联系的紧密性,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更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我也善于利用教室里的`铝合金窗、走廊墙砖,作为教学素材,学生的情绪的确不一样。此外,在认识垂直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举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垂直的现象的实例。

  三、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相结合

  本节课落实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引入新课时,让全体学生看图观察尝试在实物中找出抽象的相交直线,再指名上来指出;在学习新知时,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抽象出的两组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发现,再指名学生交流、并要求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发现。验证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因而呈现的方法多样,但殊途同归。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揭示垂直的概念。在巩固加深理解时,结合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活动自己解释“垂直”的含义,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然后提供练习,让学生判断每个图形中两条直线哪些是互相垂直的并说明道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的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说互相垂直的现象;然后安排“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从学过的图形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段,再次指出谁是谁的垂线、什么是垂足。

  教学画垂线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垂线的方法,采用小组自学的形式,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摸索尝试,再组织交流。指名学生描述画的方法,同时结合动画再现画的过程,在这些充分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画法和步骤。到此,教师又组织交流“有没有不同的画法”,引出只用三角尺画这种方法。之后又通过“如果这个点不在直线上呢?引出经过直线外的一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独立画图,再引导比较两种情况作图的相同点,沟通过直线上一点或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都要按“一重合、二紧贴、三平移、四画线”的步骤,注意点也相同。

  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对垂直概念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从而揭示说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认识垂直评课稿】相关文章: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08-28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07-27

垂直于弦的直径的评课稿10-30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12篇)05-23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6篇)10-30

垂直与平行评课稿(精选12篇)11-03

《比的认识》评课稿09-17

认识比的评课稿06-07

《平行与垂直》评课稿(通用10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