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评课稿

时间:2022-08-11 10:57:14 稿件 我要投稿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3篇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1

  背景分析:

  物理新课改大风潮席卷各大中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以前传统课堂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新课标将课堂教学目标分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只注重知识的传送,而是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社会不缺乏奥赛机器,而是缺乏发明创造,所以,新课改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新课改也能很多老师苦不堪言,学校要成绩,那么教师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大网下寻求素质教育的狭缝?这是很多学校老师的心理矛盾。

  这节课是在实验室上的,小组实验。

  学生是第一次迈入实验室,很多的兴奋和躁动很明显,X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严格要求,受到很明显的效果。学生坐姿很端正,精神很饱满。我也很期待这节课的完美收官。

  评课:

  X老师是用图片导入新课,选用四个图片都是动物照镜子的,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接着老师拿出一块大平面镜,问学生,你觉得平面镜成的像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很多同学说在平面上,这是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所以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X老师在这里,用语言跟随学生的思维,假设现在所有人成的像都在平面上,那么大家的像不都是在一起了吗?那像不是花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生活经验,于是自然而然能猜想出来,平面镜成的像在平面镜的后面。

  然后X老师让学生观察刚才的四幅图片中的像,完成课本中实验活动部分的猜想与假设。接着教师就是为实验细节做铺垫。抛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找到像的位置”、“什么是镜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边的实验器材,并仔细研究实验器材的特点,并一一作分析,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雄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为实验做了很多铺垫,细节讲解,最后进行到课堂的25分钟的时候,终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测量三组数据,但是实验只进行5分钟,就结束了,学生还没有自己摸索实验,还不会找到像的位置,教师就开始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所有的实验细节、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是教师代劳,学生都只是看客。

  一节实验课,是名不副实的实验课,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了40分钟,学生头脑被老师霸占了40分钟!!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2

  观摩了陈老师执教的《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纵观整堂课,学习目标制定准确,紧扣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八年级光学的核心知识,陈老师利用一系列的设问和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方案,使得学生自主地去接受和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为之后的`光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设计上步步为营,层层紧扣,一点一滴的把知识全部引出来。陈老师教态大方,始终带着微笑,感觉和蔼可亲,虽然是借班上课,但是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和谐。整节课中,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完美的首尾呼应。在自己2个多月的工作中,越发感觉一个好的情景创设和一个完美的结尾对整堂课的效果而言,意义实在是非常巨大,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引入法,有时候自己思考了很多时候也没有好点子,陈老师则充分利用了教室中的现有条件,通过看国旗镜框的反射图像,在背对学生的情况下准确地描述了物理课代表的一些基本特征,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今天所将要学习的内容。最后在结尾处,播放了一段神奇宇航员出舱的视频,陈老师让学生注意看宇航员手套上方的一块小镜子,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知道这块镜子是用来给宇航员观察身后情况的,因为宇航员穿的衣服厚重,无法很容易的转身看身后。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体现了《两纲》教育的精神,又达到了首尾呼应的良好效果。通过这节课给我启发是以后在引入某一课题时候,可以更多的考虑我们周遭的资源,那些学生经常看到却又往往忽视的东西,往往可以达到意料之外,却又清理之中的不错效果。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测量结果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因此,为了使学生都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那整个实验系统所产生的误差就不能很大,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符合正确结果的结论,如果实验做出来误差很大,学生则可能对正确的结论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上,一改过去使用蜡烛的传统,改用了比较先进的可调节高度的LED灯,使得实验效果显著提高,例如比较像的大小,如果用蜡烛只能用肉眼观看,现在可以通过LED灯高度的进行比较,用定量的方法验证了物体与所成像的大小相等这个特点。在课堂上使用的PPT课件,在保留原来传统直观的东西(例如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等)外,还增加了很多现代化的东西,比如视频,动画和一个可以任意摆放实验用品的程序。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3,教学过程存同求异。“存同求异”这四个字是评课时候一位老师提到的,感觉很是确切。我们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的基本流程。而别的东西却是我们可以自由发挥的,每个老师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显出了不同老师之间的差别和个性。陈老师在上这堂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提出和解决,都符合课程标准的大纲。教学流程也按照情景创设,提出猜想,寻求解答,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但是在实施流程的过程当中,却有很多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比如,课的内容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整堂课一直使用的是玻璃板这个词,即使是板书上写的也是玻璃板成像的特点,直到最后得出结论之后才用平面镜代替了玻璃板。还比如像和物的大小比较,从过去的定性比较发展到了定量比较。对教学效果来说,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整堂课上应该说是真正的做了一回主角,教师则成了一个引导者,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设计出实验,然后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融入了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能如此好的配合,学生如此热情的参与实验,可见陈老师的教师素养显然是相当优秀的,讲课用语精练,条理清晰,教态亲切,和蔼可亲,使学生完全没有紧张的情绪,积极配合教师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可以充实到自己以后的教学中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听课学习的机会。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3

  刘老师是用图片导入新课,选用四个图片都是动物照镜子的,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接着老师拿出一块大平面镜,问学生,你觉得平面镜成的像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很多同学说在平面上,这是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所以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刘老师在这里,用语言跟随学生的思维,假设现在所有人成的像都在平面上,那么大家的像不都是在一起了吗?那像不是花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生活经验,于是自然而然能猜想出来,平面镜成的像在平面镜的后面。

  然后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刚才的四幅图片中的像,完成课本中实验活动部分的猜想与假设。接着教师就是为实验细节做铺垫。抛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找到像的位置”、“什么是镜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边的实验器材,并仔细研究实验器材的特点,并一一作分析,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雄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为实验做了很多铺垫,细节讲解,最后进行到课堂的25分钟的时候,终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测量三组数据,但是实验只进行5分钟,就结束了,学生还没有自己摸索实验,还不会找到像的位置,教师就开始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所有的实验细节、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是教师代劳,学生都只是看客。

  一节实验课,是名不副实的实验课,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了40分钟,学生头脑被老师霸占了40分钟!!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相关文章: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11-02

《平面镜成像》评课稿08-11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11-02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07-28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范文11-11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3篇01-09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3篇)01-09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范文11-11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