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调查报告

时间:2020-10-05 12:00:1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2016年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调查报告

  城市生活垃圾早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5年来,“垃圾分类减量”一词频频出现于报端,这项工作推进的情况如何?或许可以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近期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调研报告》中找到答案。

2016年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调查报告

  上海小区日产垃圾1吨

  旧公房垃圾混杂率最高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逐步探索生活垃圾分类,2011年进一步实施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我先行”的政府实事工程,到2013年底,全市参与试点的小区达到6982个。那份市绿化市容局委托上海知名研究咨询机构“旭中咨询”所做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调研报告》,收集了5000多个小区的基本资料,抽样调查300多个小区,围绕管理单位、分拣员、居民的垃圾分类成效进行调研。报告中垃圾分类成效分值为0-100分,经过三级多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

  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整体成效超过及格线,为67分,总体达到一般以上成效水平。如果列一张上海各区县垃圾分类整体成效排行榜,奉贤、松江、嘉定分列前三。如今,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400万户,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末端处理量从2011年18902吨下降到2015年底的16435吨,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了约20%,相当于减少了一座垃圾焚烧厂。

  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小区平均日产垃圾量近1吨,平均每户日产垃圾1.85公斤,平均每个居民日产垃圾0.61公斤。从垃圾类别来看,厨余垃圾占到六成,可回收垃圾约为两成。从不同房价小区来看,低房价小区的厨余垃圾比例最高,为64.6%;从小区年龄来看,11-20年的小区比新小区和老小区可回收垃圾比例更高。

  小区里虽然都设有分类垃圾桶,但垃圾混杂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调研显示,上海各类小区干湿垃圾平均混杂率达8成以上,平均每个小区每天的混杂垃圾量达787千克。别墅类小区平均垃圾混杂率最低,为67.5%;商品房小区平均垃圾混杂率为79.9%;老公房的垃圾混杂率最高,达到87.2%。分析认为,小区基础条件越好、小区越新,垃圾分类成效越容易显现,别墅小区明显高于其他小区,老公房成效最低。

  女性环保意识高于男性

  中青年男子积极性低

  近几年,通过对“垃圾分类”的大力宣传,市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总体关注度较低。调研显示,上海居民的环保意识平均得分达到77.62分,女性的环保意识显著高于男性;不同收入人群有较大差异,年收入在2万以下和25万以上人群环保意识均在80分以上,而中间收入人群环保意识低于75分。另外,居民的垃圾分类关注度仅为52.25分,女性普遍高于男性。

  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在处理家庭生活垃圾方面女性偏多,占到55.3%,但也有四成以上男性处理家庭生活垃圾。从年龄分布来看,家庭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者多数分布在50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占到2成,14-24岁的人群仅占到3.3%。上海居民的节约意识平均为86.87分,35-44岁的'中年人群节约意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人群。在实际行动中,女性、青少年人群、老年人群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较高,24-35岁的男性群体积极性最低———忙于工作,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不擅家务,都可能是原因。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把干湿垃圾分开投放,然而遗憾的是,分类正确率仅为13.3%。据悉,“旭中咨询”调研中垃圾混杂率的计算以厨余垃圾为基准,通过统计褐色厨余垃圾桶中的垃圾成分而得。上海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得分为64.8分,女性得分为67.6,比男性高出9分。对于“上海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这个问题,7成受访居民知道,但4类颜色完全正确识别率仅39%。“74.6%的业主设置了干湿分类垃圾桶,但在家里已经混装了一部分,投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里的又错了一部分,所以整体的正确率才那么低。”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主任王永文解读道,“垃圾分类正确率在各个环节衰减,因此前一个环节永远比后一个环节重要。”

  垃圾分类不仅靠保洁员

  绿色账户激励效果显著

  “垃圾分类靠大家”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提高居民自身意识却非一朝一夕之功,提升垃圾分类成效,还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调研显示,小区的分拣员、保洁员对垃圾分类有正向、显著的作用,他们起到了二次分拣的作用,提高了小区垃圾分类率。

  “旭中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分拣员、保洁员年龄偏大,平均工龄超过6年,以男性居多,集中在50岁左右,25-35岁的年轻分拣员仅2%。他们平均每人每天经手处理的垃圾量超过400公斤,中等房价的小区分拣员工作负荷最重,每天处理近800公斤垃圾。他们的收入不容乐观,平均每人通过分拣废旧物品所得仅为2462元/年,其中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纸制品,三成以上来自塑料制品。目前,八成以上小区对于分拣员有工作补贴制度,按物业类型不同、小区规模不同等给予一定补贴,平均一个分拣员分拣工作补贴为3853元/年。综合两方面的收入,分拣员、保洁员通过分拣所得,每年总收入还不到6000元。

  不过,依靠保洁员二次分拣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并非初衷,全市各个区县、街道、小区、单位等都在尝试各种垃圾分类减量的特色做法,旨在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市民的生活习惯。如杨波小区,设置了开放式的分类垃圾厢房,对可回收物精细分类,由社区自主管理、NGO参与,居民参与率90%以上,湿垃圾除袋率达80%,垃圾减量率为60%。

  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已覆盖105万户———市民做好垃圾分类就可得到积分奖励,并凭借积分换取相应奖品。不过,调研显示,“绿色账户”作用对象有限,参与者以女性、退休人员、低收入、低学历的老年人为主,其积分所能兑换的物品对年轻人、上班族缺乏吸引力。王永文说:“绿色账户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可以加强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合作,让积分的使用范围更广,不仅能兑换实物,还能兑换服务优惠券、抵用券及生活小礼品等,让它的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

【2016年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垃圾分类回收制度12-10

学校垃圾分类处理制度12-10

垃圾分类规章制度12-10

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12-09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意见05-27

【热】垃圾分类倡议书01-18

【精】垃圾分类倡议书01-15

【热门】垃圾分类倡议书01-12

垃圾分类倡议书【热门】01-11

学校食堂垃圾分类制度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