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优秀观后感

时间:2023-01-31 17:37:08 感悟 我要投稿

2023《无名》优秀观后感(精选6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无名》优秀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2023《无名》优秀观后感(精选6篇)

  《无名》优秀观后感1

  “原来是这样……”这是我看整部电影过程中,说最多的最一句话。甚至当我走出电影院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其中某一段情节的因果关系时,恨不得返回去再看一遍验证一下猜想。

  能让观影者有这样的体验,这一切要归功于导演。

  《无名》的叙事不是常规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逆向、闪回、重合等方法叙述,所以我一上来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是导演使用的障眼法。

  你看到的开始,就未必是开始,你看到的结束,也不一定就真的结束。

  《无名》像是导演一张精心编织的网,看客们的认知像是依附在网上密密麻麻的鱼。每当网一抖落,总会有几条漏网之鱼,颠覆之前的认知。

  等电影过半,那些细节、铺垫不断浮出水面,连接,重合,回溯,追因,观影人的思路完全被导演带动起来,你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认真回想前半段的那些可能会被遗漏的细节,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像是得到了一块心仪已久的拼图,虽然送给你的时候已经拼好了,但是当真正拥有它的那一刻,谁不想再重新过把亲自拼装的瘾呢。

  这时候,谁还顾得上打瞌睡,昏昏欲睡呢?

  “拼图给你了,因果也给了你。拼图怎么处理,就看你的了。”我仿佛听到导演在我耳边嚣张的说道。

  《无名》优秀观后感2

  民国,战争,潜伏。这样的背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那《无名》里的人,也要如此。

  何先生就不用说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第一个镜头刚出来,他的眼里就已经盛满了波澜壮阔。

  同样是“汉奸”,何先生不像易先生那样的狠辣果决,而是给人老练厚重的感觉。尤其是是和黄磊初次交锋中的运筹帷幄,气势直接拉满,哪怕不清楚前因后果,也能让人一秒入戏。

  周迅出场的出彩也同样精彩。往那里一站,就是浑然天成的一出戏。也许是导向的偏爱,这个影片里的女性都给我一种暗夜玫瑰的神秘感,哪怕只是个小女孩,当纯真的眼眸对上嗜过血的瞳孔,依然能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女性的独特魅力填补了这个电影里很多未来得及说出口的.故事留白。

  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叶先生。但最开始给我的印象并不刻板。这要感谢导演,给叶先生塑造了一个“吃货”形象,(开玩笑,哈哈哈)。一个会抢同事几块排骨的人,会吐烟圈玩儿的人,总觉得他还没有坏的那么彻底。当然,叶先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面,是暴力输出。这个影片里,叶先生贡献了百分之八十的精彩动作戏。和我一起看的家人跟我说,光看他洗了多少次手,就知道打了多少架。这是多少喜欢刺激场面的观影者的福音。

  除此之外,能看出导演在场景布置、光影、构图、配乐、隐喻上都下足了功夫,每一处都是“费尽心机”。比如我看到一半才发现,每次配乐一变激烈,哪怕表面情节多平淡,都暗喻着情节的高潮来了。虽然发现的有点晚遗漏了很多,但等我二刷的时候,相信一定会找到更多的亮点。

  《无名》优秀观后感3

  “我不想这样,但我被逼到了这里,我无处可躲。我只能选择这样直接血腥的方式,最狰狞的人也最无力。”

  这是我从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的最直接的感情观,战争观。

  提及感情,首先是人物的爱情观。

  《无名》里的感情戏不多,留白的却很多。本身恰逢乱世,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去细数过去,就连提及都是多年之后。

  乱世中不该儿女情长,潜伏者的爱,注定要销声匿迹。

  但人有七情六欲。大爱更需小爱支撑。

  何先生的爱情是提心吊胆,叶先生的爱情是心尖滴血。

  他们都在为爱报仇,都在为同一个信仰努力。但不同的是选择的路不同,一方为爱前进,一方为爱停留。不能说谁对谁错,停留的也曾付出所有,前进的也曾迷茫无措。

  退出本身也意味着传承。

  不过话说回来,何先生的奔赴美好何尝不是叶先生期望的归途?

  但现实时,叶先生更加没有退路。

  他靠近的脚步被猎杀的猎物挡住,他只能暗处保护,只能小心提醒,只能暗自祈祷,忍受爱人尖刀挞伐。

  “不妨再等一等,不再压抑的那一刻。”

  《无名》的片尾曲里,这一句就像是叶先生的内心独白。他心里的千言万语,一个字都没法说,只能心底无数次安慰自己,只能在每次用暴力解决完问题后,一遍遍清洗血迹,一遍遍看镜中面目全非的自己。

  每一次水龙头的冲刷,都带着他对血的厌恶和无力。他厌恶暴力,厌恶麻木,但这不是他能选择的,他也不知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就像电影里那只待宰的羔羊,那阴暗地表的总也洗不完的厚厚积血,那些被水泥封住的喉鼻,那些被侵略者强硬裹挟卷进战争洪流里的普通种花人。

  “我不想这样,但我被逼到了这里,我无处可躲。我只能选择这样血腥的方式反抗,最狰狞的人也最无力。”

  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做个普通人。沐浴在白天的日光里,拥有最简单的友情和爱情。

  但战争在继续,家园在失守。我们深陷迷雾泥沼,看不清来日方向。

  不过那又如何,我们依然向往光明。

  只有挣脱了一个半小时的阴暗,最后以叶先生为代表的潜伏者走在光明里的那一个镜头,才显得如此珍贵。

  那是无数暗中潜伏的伙伴,拼尽全力,献出一切,才换来的。

  这其中倒下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留下姓名,身份,甚至全尸、坟墓。

  但这些无名者的心中有光,他们可以不问来处,不寻归处。只期盼新世界的到来,等那一缕微光落下:

  “等无名者阳光闪耀的那天。”

  庆幸的是,它已经来到。

  《无名》优秀观后感4

  在年初一去电影院观影是近几年我家的新节日仪式感,所看影片选了《无名》,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抗战时期的谍战题材全家人都喜欢。

  本来我是带着点儿“可能这是一部主要观看对象为粉丝”的影片的心态的,但是从一开场,我就彻底改观了这种多少有些戏谑的心情,不得不被电影镜头带入其中情境,认真观看起来。

  结论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从昨晚看完影片到现在过去24小时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细节。

  所以这将是一篇比较认真的观后感,优点缺点我都会谈到。为了不剧透,我将尽力不谈情节,只说令我非常喜欢的关于电影表达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觉到稍显不足的部分。

  首先谈谈我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就是本片的镜头表达,通过不同风格的画面来替故事诉说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纯净平和的洁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锅胡乱炖着的肉,甚至连能令人产生食欲的好颜色都没有。这种反差画面镜头,在本片里出现很多次,或许希望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或许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现实的残酷。不论是什么,这些不需要台词的画面,就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摄影画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对比,暗色调和明色调的运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较深刻记住的是那碗噼啪乱跳的虾。环境的颜色都不鲜明,唯独那碗活虾的料汁的暗红色令我感觉刺眼,那颜色和牢房里的地面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污岂不是一样?而虾这个挣扎跳跃的主角虽然被泡在料汁里,却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导演想说什么欲言又止,但恐怕观众是可以领会到的了。这就是镜头的语言,是摄影的沟通方法,是电影的表达艺术。

  镜头里的一些特写细节,也是在讲述线索,仿佛是猜谜,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是在帮观众推测出情节的链条关系。至于这些镜头所透射出的种种隐喻和思索,则是另一种让观众回味的地方,各人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所以产生的后劲也是很大的'。

  叙述。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也就是说,是非线性叙事模式。可能这种方式不是每个观众都适应或者喜欢的,我很喜欢,并且我惊喜地闻到了一点黑泽明的味道。

  其实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重排,观众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抗争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先辈们的故事,大体上都是没有惊天动地精彩纷呈的,他们越是平常才越是胜利的保证,甚至很多生死攸关的经历是能用一句话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觉得这个非常规的讲述方式更合适,更容易让观众印象深刻。

  开篇看起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述,我认为是一种对每个人物的素描,然后针对每个人物开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说,这种插叙倒叙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是将每个人物逐步丰满立体的过程。比起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式有利于故事情节理解来说,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层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样,“形散意不散”。

  这也呼应了片名《无名》,它想讲的是一群人,而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对于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来说,这个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物树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够完美的部分。前面说了很多的画面和色彩的表达,搭配上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我认为影片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过于庞杂的历史过往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能说得完的,能用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一些记忆,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丰满一些,一定会让对信息量和逻辑性上要求更高的观众得到满足和享受。

  演员方面只说说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适配度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想的,他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点。日语台词和上海话台词都非常加分,武戏也是个加分项。

  可我也不得不说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伟以及日谍长官对戏的时候还好,因为有年龄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现得谦逊和弱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适。反而是与平辈的“同僚和朋友”的王传君对戏的时候,让我感觉略显不足。尤其是最后和王传君对峙一段,明显没有接住王的气场,若能体现出内心情感冲突后更坚定强烈的“必杀”的杀气,就完美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我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欢和觉得有遗憾的点基本上是交代完了。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各种细节,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种种的细腻之处的影片。

  也借《无名》向那些生前无名,故后仍然无名的英雄们致敬。

  《无名》优秀观后感5

  在今年的春节档比赛中,自预告片树立起“超级商业大片”的旗帜以来,导演程儿的《无名》一直伴随着大量讨论甚至争论,因此,在豆瓣平台“未命名”的短评栏中有一个标记,“目前观众的意见截然不同,一些短评是随机显示的,请仔细参考”。这种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程耳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甚至成为“观看门槛”,限制了作品与观众对话的可能性。从1999年的毕业短片《罪犯》开始,程耳在叙事结构、镜头美学、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风格化已经初具规模。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第三人》、《边陲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无名》四部故事片。他始终坚持“作者导演”的核心地位,融合了标签化和视听风格的叙事特点。

  在《无名》中,导演程尔将1941年至1945年的主要时间和空间设定在上海,并描述了一场发生在“孤岛”时期的“隐秘”和“秘密战争”,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常规”熟悉但“看似错误”的非常规间谍电影。在努力成为一部“商业酷电影”的过程中,导演程尔的“作者秀”仍在幕后。因此,《无名》不可避免地有一点“扭曲”,受到评论和市场的威胁,但它仍然隐藏着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中最稀缺的角色——对形象“美感”的痴迷和对角色“三维”的塑造。

  风格化视听语言的使用一直是程耳电影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特点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前作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无名氏》则继续延续这种“程序美学”风格。例如,对称构图已成为《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程耳电影的关键词。例如,杜布在黑暗中将小刘从上海送走的.全景镜头。在Anonymous中,对称构图被使用得更频繁、更有意义。它通过对称的构图反映了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虚假的秩序感,这也意味着电影不强调表面的外部冲突,更强调人物的内心冲动。在电影中,几乎每顿饭都采用了对称构图,每顿饭也是一场游戏。在最后的五人餐中,日本酋长被作为画面的对称轴,其他四个角色坐在两侧。座位安排与混淆日本人的两个阵营相反。照片的右侧是疑似共产党的何先生和王先生,照片的左侧和右侧是被视为叛徒的唐部长和叶先生,开始了这顿饭的游戏。

  在程耳的电影中,有意识地运用声音也是一大特色。例如,他经常使用声音的前后摇摆来改变场景,例如,他会亲自为主题曲写词,作为电影的脚注。在《无名》中,声音和绘画相反的几个应用加强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和情感感受。例如,在显示1938年9月广州空袭的片段中,背景音是日本空军的广播,广播内容是午餐的选择。然而,这张照片是空袭的黑暗景象。两者的对比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在舞厅和特务部门血腥审讯室之间的交叉蒙太奇开始时,背景音乐是舞厅优美的舞曲,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是一个奢侈和血腥的荒谬时代。对成二来说,图片和声音是他表达的重要元素。

  通过观察程耳导演的作品序列,他的人物塑造经历了对《罪犯》、《第三人称》和《边境风云》等以个人为中心的特写镜头的追踪,到《罗曼蒂克消亡史》演变为一个大时代的群像造型,通过将其一贯的人性探索主题置于动荡的时代,利用对特殊环境中社会生活的零散描述,重建宏大叙事,审视人性本质。匿名者也是如此。虽然贺先生和叶先生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物,但其他角色也有自己的亮点。例如,张先生的反叛革命不仅令人愤慨,而且是对其反叛革命原因的人性化解读,因为他“我是一个弱者,不适应大变革的时代”的自我陈述很简单,而他想要回到广西盖房子,过上平凡的生活的愿望,虽然自私,但也让观众感到厌战。另一个例子是特工汪先生,他选择“以政治为生”。因为方小姐与自己的阵营不同,她杀害了朋友的未婚妻,而且因为她为日本人工作,所以她父亲的生日聚会只能有一张桌子,这让他很伤心。在他的身体里,他代表了那些在动荡的时代里没有信仰、随波逐流的人。何先生和叶先生的塑造也是分散的。在广州,何先生亲眼目睹了一只跛脚的中国狗被国民党官兵赶出防空洞,最终死于空袭大火的场景。这段经历证实了他的革命信念,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劝降”自述中看出:“广州已经被轰炸一年多了。有高射机枪吗?没有,有人在做什么吗?没有”,虽然这是一个捏造的剧本,但也反映了Mr。

  他目睹了生命和坚定信念的丧失。然后在上海,他们传递信息,审问蒋小姐,处理张先生的叛乱,会见他的妻子,并策划与叶先生的战斗……除了何和叶之间的激战,每一部分的叙事都是点对点的,支离破碎。叶先生的刻画也是如此。日常审讯、处理公爵的尸体、会见日本官员以及在舞厅观看方小姐也都很分散。在这种零散叙事的过程中,它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思考人物过往历史和其他信息的空间,也为电影创造了散文的诗意。

  《无名》优秀观后感6

  春节期间,去看了电影《无名》和《深海》,再去看评价,发现两极分化严重,有连呼叫好的,有说看不懂的。表面上,《无名》和《深海》两者无一相同,但我却发现同一个弱点,就是故事性不足。

  电影《无名》相对好一些,因为梁朝伟、周迅、黄磊都太会演戏了,他们对电影人物角色的诠释都很有层次,所以叫好的观众有一点是客观的,即表演太给分了。

  一般来说,由人物延伸出去的剧情应该有足够多的冲突,《无名》这部片子片长128分钟,但它有多少冲突来体现其戏剧性呢?屈指可数。

  于是导演想出一个“高级”的好办法,即故意错乱的时间叙事线。简单地说,这个片子一小时完全讲得下,但由于许多情节回放了两三次之多,几番操作之下,片长被撑开了一倍多。

  有人解构说,这是为了呈现出电影“拼图”的高级感。

  有人被这种“拼图”的高级感所感动,认为这展现了电影人的钻研精神,但我私以为这种感动有点自作多情——观众从不亏欠电影人任何东西,电影人奉献才华,我们报之以票房,这才是大家平等沟通的基础。

  我一直坚信艺术包括电影,其实是需要大量练习的,通过不断冒险与试错,才能明白剔除“华丽却没用的”这条也很重要——《无名》电影完全被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给搞乱了,虽然故事的“拼图”出来了,但脉络却寸断。所以电影故事不能只看形式,华而无实,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再说电影中的非线性叙事,这不是一个新概念。

  26年前上映的《甜蜜蜜》里也用过,不过篇幅短暂。该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国内地来香港讨生活的黎小军和李翘结识,两个孤独异乡人产生出了真爱的故事。影片结尾一个短暂的倒叙呼应开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十年前男女主角两人第一天来香港的那一天就相遇了!本片屡次被网友评为爱情经典,却从没被人奉为“高级爱情经典”。

  电影《无名》中,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表演整体尚可,虽然和其他老戏骨的演技比还有差距。但该片定位为“超级商业片”,要的是市场回报,王一博充当的.是电影里的流量担当,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这个优点足够突出。

  然而有点别扭的是,电影《无名》在强调自己是“超级商业片”的同时,还不肯放弃文艺片的个性。编剧、导演,甚至剪辑都是程耳一人包揽,实属非常个人的操作。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喜欢“文艺片+谍战片”这类影片的观众会很喜欢,但劣势也很明显,目标人群比较小众,不喜欢这类电影格调的人会难以接受,甚至表示看不懂。

  电影看不懂不是观众的错,关键是导演打不打算让观众看懂?我有个朋友说,电影圈也要经济复苏,高喊“超级商业片”无可厚非,但一边要追求商业片的高回报,一边又给观众设置高级文艺片的门槛,是很奇怪的事。

  我想说,如果“超级商业片”的目的是娱乐大众,那么就应该让离开电影院的人们带着观影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共鸣离开,而不是带着所谓的“高级感”的错觉,怀着似是而非的心情离开影院。

【《无名》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3《无名》优秀观后感(精选5篇)01-31

描写无名树的高三优秀作文11-07

父爱无名-父亲节优秀作文范文07-30

无名的诗歌06-23

无名的小草12-22

《浴血无名川》优秀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06-25

无名旅馆散文04-16

无名的烦恼诗歌06-25

无名诗歌06-23

师出无名成语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