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通用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
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 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 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 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3、 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3
一、研讨背景:
教研组将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精神,加强教研组的范式管理,以有效教学为抓手,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坚持在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落实反思性教学策略,强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在研究中,我们将以教学活动作为基点,围绕不同年龄段科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积极学习相关理论,提升教师在科学领域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关注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并注重教研活动过程中成果的收集与推广。
二、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幼儿园科学领域
2、活动目标: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本学科的活动目标、指导要求。
(2)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一篇优秀的科学教案,并在教学中运用。
(3)注重研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导与幼儿学的关系,探索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途径,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活动时间:20xx年11月7日
4、活动地点:多媒体室
5、活动主持人:张波
6、参加对象:全体教师及行政人员
三、研讨内容:
1、现场观摩科学活动《好玩的报纸》。
2、科学活动的目标、教育要求。
3、科学活动的组织。
四、活动过程:
1、通过理论学习,巩固科学领域的目标及教育要求。
2、以报纸作为主要材料,各年级组老师探讨出一篇优秀的科学教案。
3、分组3个小组讨论
(1)教师在组织与指导科学活动时,需注意哪些?
(2)探讨有效的指导策略促使幼儿自主探究。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4
为推进我镇学前教育数学领域活动的质量,发挥我镇学前教育名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力量,结合20xx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主题活动,开展龙湖镇幼小衔接联动教研。以下是方案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
衙口中心幼儿园 二楼 综合室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3日上午
三、参加对象:
龙湖镇幼教、数学名师成长工作室全体成员;龙湖镇幼儿园教研组长各1名
衙幼大班段家长、衙口中心小学教师若干名
四、教研议题:
幼小衔接——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有效性
五、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主持人
8:10~8:30报到高丽卿
8:30~9:00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
吕寒珊
9:00~9:30研究课《学编5以内加法应用题》
(衙幼青年教师—施茵茵)
9:30~10:00研究课《汪汪的生日派对》
(龙湖镇幼教名师成长工作室—施菲菲)
10:10~11:00 对话研讨
11:00~11:30 专家点评尊道附小苏明强教授
六、活动要求
1.活动前:提前熟悉议题,结合各自数学教学经验,带着问题参与观摩、交流。
2.活动中:围绕研讨议题,选取观测点,认真记录、诊断,做好交流准备。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5
一、案例背景: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这一课题对大班幼儿及家长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案例描述: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小学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就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情商发展、学习适应性等教研内容进行了研讨。
在大班年段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对大班幼儿的摸底调查、测验、经验总结、教师资料整理和认知辩论。
研讨前的准备,分两组进行,一组教师做好对孩子现有能力的摸底工作,另一组教师对幼儿园与小学两类教育机构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综合结果如下:
1、学习时间不一样
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5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4~5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
2、生活制度不一样
幼儿园强调一日活动的五交替,所以,活动动静、强弱得当,适合孩子的特点。小学只有体育课,音乐课,活动课等才能让孩子动起来,孩子就会坐不住。
3、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强调孩子的动手操作,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而小学有严格的大纲,教师要按教育计划严格实施,所以,以听为主,孩子就会觉得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
4、睡眠时间不一样
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园内午睡二个半小时,晚上基本上从8:30~7:00,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的孩子,有的因为借读,择校等种种原因,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无法午休,再加上上学时间早(7:30),晚上有的孩子要做作业,睡得也较晚,所以,才入学的孩子常会无精打采,哈气连片。
5、师生关系不一样
幼儿园每时每刻都有教师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3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课间往往无教师在班,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
6、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孩子吃饭、玩好,长得白白胖胖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受到影响。
另外,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
从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可以看出,它给孩子在身心两个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适应,使孩子感到陌生、恐惧,学习积极性不高。
此外,大班教师对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进行了摸底、测验,在全体教师的激烈辩论和共同商榷下,认为:
1、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
(2)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长、值日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2、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
4、注意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
(3)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幼儿课堂环境接轨,在本学期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
(4)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
(5)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6)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大家提出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为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的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在长大,一天天变懂事,这是我们最开心、最高兴的事。孩子们马上就要离开我们,去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与学习。我们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带着我们的爱,飞向那更广阔的天空??
幼儿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做如下总结:
1、教研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以前,每次教研总是领导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做笔记,会议氛围总是死气沉沉,而且大家各抒己见的机会也比较少。这次教研我们采用了各种形式,特别是开展了一次辩论赛的形式,而且主持人不是领导而是一线教师,各组员事先查好资料,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得非常生动,整个气氛非常活跃。
2、孩子的各种能力要从“小”抓起
这里的“小”是指小班或托班的意思,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情商发展、学习适应性的培养,都应该从刚入园就开始了,不是读大班时才需培养,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孩子也不会一下子感觉到沉重的负担。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熟悉小学低段教本
所谓自己有一桶才能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在领会实施幼儿园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熟悉小学低段的教学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有明确目的。最好能向小学一年纪老师请教,共同商讨适合幼儿更好入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
4、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与他们最好的配合
要把孩子的.学习情况跟家长做如实的介绍,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班中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请他们来观摩我们的活动。当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后,就会主动跟老师询问,比如:孩子动作慢该怎么协助幼儿园改正、怎样辅导孩子做10以内的加减、怎样让孩子学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等等。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相信经过家园双方的努力,孩子肯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
5、其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二、重点与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流程
设疑探索——讨论体验——记录延伸
五、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面粉光滑、细、轻、白色、无味的基本特征。
2.知道食用面食的好处。
活动重点:感知面粉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学习如何和面,了解面粉和水的比例调配。
活动准备:
面粉一袋、水、量杯、量勺、盆、盘子、筷子、面团一个、记录表、不同种类的面食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了解面粉特征
“盘子里盛放了一样神奇的东西,宝贝们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
“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的)
“用手指来捻一捻,觉得怎么样?”(很细)
“吹一吹、看一看、它会怎么样?”(像粉一样,轻轻的飞起来) “鼻子闻一闻它有没有味道?”(没有)
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什么?(面粉)
教师小结:面粉的颜色是白色的、摸上去是光滑的、感觉又细又软的、吹一吹很轻,闻起来没有气味。
二、和面
1.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面团,与面粉并列摆放,“小朋友们想一想,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呢?”(将面粉与水融合到一起进行和面)
2.和面方法及调配比例
尝试配比,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啦。”用量勺取3勺面粉放入盆中,使用量杯加入5ml水,用筷子进行搅拌(特别提示:和面时不能一次将水加足)看一看面粉是否能够和成面团。
再次加入1ml水,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面粉的变化。以此类推,逐一加入适量水,直到面粉变成面团。
3.幼儿动手制作面团
依据上述教师示范的方法,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和面,并将和面过程用记录表进行记录。
三、了解面食的好处
出示不同种类的面食图片,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好吃的食物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面粉)食用面食都有哪些好处?(幼儿自主讲述) 教师小结:1.面食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及钙、铁、磷等丰富的营养素。2.面食含有能缓解分解的糖分,可以提供身体机能所需的热能,而且易消化。3.面食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四、倡导幼儿喜欢吃面食
活动延伸:
《面点屋》小朋友们将自己和好的面团拿到面点屋,用面团制作面点并进行装饰。
活动反思:
幼儿对此次活动没有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9
活动目标:
1、 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 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 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 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3、 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 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0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概况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情境。幼儿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笔者在参与导师课题中,从对课题实验老师调查中了解到:教师们都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操作材料,知道在操作活动应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安全可靠操作材料;90%教师认为在为幼儿提供充足材料方面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幼儿太多,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收集有关材料,收集过程缓慢;很多时候幼儿仅仅只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但持续时间不长,操作目性不强。由此可见教师在材料收集、选择、投放及如何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方面存在困惑。然而材料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过程。
(一)鉴于以上原因,该园制定了以下活动课程目标:
1.探索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材料如何引发幼儿主动探究行为,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2.引导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3.利用家长资源及幼儿生边环境丰富材料,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欲。
4.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情感及认真科学态度。
(二)为达到以上目标,该园设计了以下课程实施方案:
1.利用多种途径获得材料。
(1)引导幼儿从自己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2)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3)充分利用户外材料。
2.有效选择科学探究材料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材料,激发、
(2)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3)根据幼儿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
(4)把握材料所蕴含价值,准确地为目标服务。
3.根据需要变换投放材料方式
(1)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
(2)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
4、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1)引导幼儿以自己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感知。
(2)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需要。
从该园自己制定课程方案来看,制定步骤较为规范,但该方案制定过于笼统、范围过于狭隘,不能够更好彰显其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方面作用。再就该园在此课程方案基础上,其教师设计活动课教案来分析该园是否能将科学活动课作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来对在园幼儿进行教育。
笔者对该园教师活动课设计进行了择选和比较,发现大部分教案都是《好玩球》《有趣图形》《神器声音》《我小手最灵巧》此类以认知以及生物或物理性了解常识基础上,而对于培养幼儿形成科学价值观和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策略上则表现出明显不足。
二、从该园体现出科学活动课程方案编制主要问题
该幼儿园已经能够结合《指南》以及《纲要》来制定活动方案,并能够从“材料”入手进行科学活动课程设计,但是在制定活动方案时仍能反应出很多问题。
(一)课程结构单一,复合材料体现较少
笔者在对该园课程计划于各教师活动设计比对上发现其教案中结构非常单一。以课为时,一个课时一个内容,几乎没有太多延伸。例如在活动设计教案《我小手最灵巧》中设置活动目标为:
1.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各种瓶子和盒子。
2.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打开瓶子和盒子方法。
3.萌发探究事物兴趣,并体验成功快乐
贯穿整个课堂过程即如何打开瓶子,结构单一,对于其他材料开发不够。虽然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但是此课局限于方法传授单一性。因复合材料少,教师灵活性创造性缺乏,很难在此课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拓展。
(二)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科学态度培养
在该园整体探究式课程设计方案中其最主要传授内容是以知识为基础常识学习,所有活动教案中包括目标与活动重点在内都主要是以知识摄入为目。如《好玩球》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球多种玩法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运球活动,增强身体协调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玩球乐趣
活动重点:尝试用身体控制球,探索球多种玩法。
其中没有一点是提到怎样辨别球类及其材质是否对幼儿有害,也未让幼儿对玩球时间以及对球类运动对自己价值以及判断哪种球更适合自己,在何种情况下玩球比较好,在何种情况下不应该玩(例如下雨天)等等科学对待身边事物态度。
活动方案设置只为粗浅让幼儿获取表层知识,更不触及价值观、人生观构建,这样幼儿教育势必不会走得长远。
(三)以培养认知为主,对科学策略运用不够科学
科学素养是指对人全面培养,促进人整体素质全速提升,具备科学基本常识、拥有科学人生态度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综合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有积极的探索兴趣,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号笔,大的记录表一张。
2、幼儿经验准备:先认识油和水,感知其特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出示水和醋)
如果把水和醋倒在一起,会怎样呢?
1、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现象。
3、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水和醋混合在了一起。
二、第一次操作: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的分离现象
1、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会怎样呢?教师记录幼儿猜想结果。
2、幼儿动手操作,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记录幼儿操作结果:无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
三、第二次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出示筷子,让幼儿猜测搅拌后油和水会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搅拌静止后的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
教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和水是分离的,是不会混在一起的。
四、幼儿尝试“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
――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
2、户外:找蜗牛
3、观察蜗牛
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
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
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
6、小结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3
一、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二、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三、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
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
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
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4
资源收集及环境创设:
1、每人两个杯子(内装水和牛奶)、花片、塑料盆一个;
2、人手一块抹布。
3、各种器具:塑料玩具、小筐、漏斗等。
4、每组一个大的塑料盆(供幼儿玩水用)
5、教室周围粘贴有关水的各种图片。
活动流程:
一、 组织幼儿玩水,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幼儿可以自由地用各种器具玩水,启发幼儿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 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 让幼儿分别品尝水和牛奶,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味道的?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 让幼儿分别在水和牛奶中放入花片,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水是透明的。
4、 请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幼儿观察水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感知“流动”。
三、 小结水的特性,自由观察教室周围的图片或自由玩水。
预期目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此活动中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了解水的特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
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06-21
幼儿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10-09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合集)06-22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汇总12-24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09-15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09-26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08-22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01-01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01-01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