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国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叙述了作者和他的老师莫里教授在每周二的谈话。在走完人生旅途前的近100天里,两人谈论世界、自怜、死亡、遗憾、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所有这些,看起来多是心理或者哲学的范畴,并没有小说一样跌宕起伏的情节。然而谈论的问题和观点却是那样的通俗易懂,没有令人费解的高深莫测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
同样即将走完人生路途的中国作家杨绛先生也谈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走到人生边上》尽情的诠释表达。杨绛先生主要谈到了鬼神问题、灵魂与肉体问题、人的本性问题、命与天命问题、锻炼灵魂和修身之道、以及人生价值。所有这些似乎也都是哲学问题,比相约星期二的观点更为深刻,毕竟杨绛先生乃是百岁寿星,历经人生百年历练,其观点自然意味深远。她所谈论的问题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是大多数中国人所思考的问题。印象最深的是先生谈到:“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而对本书印象较深的则是莫里先生关于家庭的谈论。书中描述了莫里同他的祖母的合影,同他的弟弟大卫的合影,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子的合影。比对自己,不用说和祖母的`合影,就是与父母的合影我也没有,也没有与兄弟姊妹的合影,似乎也没有与妻女三人的合影。“事实上,没有了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莫里先生如是说。没有一定的历练,尤其是苦痛和病魔的经历,很难有这样的感慨。更是那些动不动就离婚的新生代所难以理解的。“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在病魔肆虐莫里身体的时候,莫里坦言:“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与这点,我感触颇深。父亲住院期间,虽然有我们陪伴,但他总是要求母亲过来陪他;出院后,日日有姐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还是要母亲来陪他;在家里,更是不用说。我也曾在医院看到一个老头,三个儿子及儿媳大都在旁边陪会,老头就是要求自己的老伴在旁边。莫里先生把家人的守护称为“心理安全”。这种安全“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的爱是至高无上,这种爱又是多么的重要,“相爱或者死亡”。在多数中国人看来,这种至高无上的爱更多的是家庭成员应当承担的责任,中国人羞于谈爱。事实上莫里先生在谈到要不要生孩子时就谈到了责任。“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自己的孩子。”与莫里的观点相反的是罹患癌症的作者的弟弟“不要任何家庭成员呆在他的身边。”这也许是另一种爱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4-09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4-28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07-13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07-02
相约星期二,相约生命初中作文05-25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01-23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_700字01-13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精选20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