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2-11-23 19:14: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真正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故事里的女人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再到模仿别人的心灵去探寻世界的本质,行为可以模仿,心灵真的可以模仿吗?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也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3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5

  好奇——“他们”的世界,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成长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比如在《苹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

  《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回忆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朋友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感觉她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对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面对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问就会付诸行动不停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一方面佩服他采访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几何学研究生物进化的,还有那个自觉研究玛雅文明停不下来的……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访谈录,而是一本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几何学这样高深的名词也变得浅显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遗失文明的过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从他们的角度,从花的角度看花,从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纯净;从他们的专注,执着于一件自己愿意执着的事情,认真、专注从来不是空口号,困难、束缚、环境、世俗从来都不是事儿。

  而我,或是大多数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生活本就疲于应对,哪来精力专注思考?

  释然——作者用《果冻世界》这篇作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觉轻松很多,看了前面过多的从各种角度解释的世界,纷纷杂杂,脑子凌乱,最后却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时空穿越多宇宙理论也好,被噩梦缠绕也好,无穷无尽的孤独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释了,时间与空间不用分割开来看,而处于其中的我们也无法跳出来看,那些依附于物质却又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冻中的气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质……就是一个大果冻——这样的比喻多简洁,这样的角度真是足够超脱和宏观,物质的尽头,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统一,从细节进入,从宏观走出,是一种了解和学习的方法。

  很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基于这同一物质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过于执着,便成痴;过于不思,则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一种曾经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视,而我,却是因孤陋寡闻鲜于思考惯于浑浑噩噩的`无知。

  此处引用文中一句话作结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6

  1.很少看书的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断断续续差不多两个月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头皮发麻。

  记得有次深夜里读到其中一个桥段,感觉自己的灵魂都震动了一下。从感官上来讲,这本书是值得推荐阅读的。

  2.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边本讲的就是一些和所谓”正常”的人对世界、对自己、对生活持有不一样看法的人。这本书才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学者多次探访精神病院病人的故事,写作的手法比较写实,很有代入感。也有人问过作者,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事件,作者的回答是:如果你觉得它是真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你觉得它是假的,那么它就是真的。

  3.如果以我的感觉来看,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为我本人也是对世界抱有奇思妙想的人。书中有很多时候都在探讨这世界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不同的生物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人们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以及排除异己。大多数达成共识的的人群

  会觉得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是虚假的。这本书就是通过这些少数的被认为不正常的人眼中多了解世界,因为这些人和她们的思想也正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4.不管是为了博人眼球还是确有其事,书中的故事有些是发人深思的,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说的,天才和疯子可能只有一线之隔,现在人类文明飞速的发展,这在古代是无法想象的,也许现在我们看来不正常的人类也正是我们需要去认真研究的通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之一。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7

  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薛之谦

  这本书是一本从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书,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四维虫子》这一章的“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还是在《真正的世界》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撒旦》中那位病人声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光明……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部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类似这些的所有都让我感到震撼。尽管从整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们的说过的话,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我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们看上去的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事情?天才究竟是什么?疯子又是什么?如果有人发现了真理,是不是也要被关起来当做精神病人?无数发现真理的人都曾经被世人唾弃,所以这个世界的主流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是疯子,那么谁是正常人?

  作者从头到尾描述的观点大概是“永远不要用你的思维评判别人的对错”。我感谢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让我没有资格做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谢自己的懒惰让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8

  我本来想看完这本书在写读后感的,可是我发现里面好多感触深刻的章节,那些让我着急读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我一个人。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的出现也是值得一提得温暖故事。其实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个综艺节目上推荐的。后来总是有意无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这学期开学,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书店,所以这本书是爸爸买给我的。我查了一下本书作者高铭,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精神病医疗从事者。可是越读越发现,虽然他的表达方式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每个故事的尾巴,都会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写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尾。

  对于书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触,有的做法令人自闭,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太令人惊讶,有的自身的经历就很不可思议。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对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这篇《永生》里的主人公,可以重生,并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忆。还有《在墙的另一边》里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诉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实的,未知的一切都在墙的另一边。

  书中很多地方确实有艺术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维写得完整而又逻辑性极强。网上有个评论说“不要尽信,权当读个乐子”,可是年轻人嘛,我们的特点就是想太多,看进去了就顺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么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9

  有句话说,疯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只是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事实的确是这样,对于那些所谓的“疯癫”的话语,人们也许不仅仅会得到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观的启迪与思考,甚至还可能会发现,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为作者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种神秘机构,得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直接接触产生的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全书以通篇的访谈笔录作为主体内容,形似报告文学,却又远远高于报告文学。作者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般般的叙述中,引发读者余味无穷的深思。

  此书中收录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疯狂地想要颅骨穿孔获取反自然超能力偏执患者,而最终却被心理作用吓得死去活来;有存在被事实扭曲成为多重人格的杀人犯,尽管犯下罪行却也折射出社会许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纠纷;有每夜被恐惧的梦境折磨得辗转反侧的精神患者,扭曲的梦境展现出放大的社会阴暗面;有坚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文明的精神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宗教、预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坚定不移……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眼里的世界不同于道说的人间,佛说的六道之一,哲学说的无穷辩证迷雾,历史说的时间的累计,却同样妙趣横生,也引人深思。

  我个人让我其中《飞禽走兽》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孩,由于传说中的第六感过于强大而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处于散瞳状态时,所有人的影像都会虚化成为不同的动物。她小心翼翼、为人精细的妈妈是“猫”,慢条斯理的爸爸是“鱼”,而活泼开朗、可爱淘气的她自己则是鼹鼠。而面对照片、电影、电视等虚幻影像,她却并没有任何怪异的视觉反应。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状,作者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她眼中的动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而由此却被诊断为神经异常的可怕异类,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0

  有句话说的极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跟随作者的笔触阅人无数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你们与那些“非常态人类”——精神病人接触过吗?你是否了解他们的心声?没错,我给大家推荐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几乎没有一个能说得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于是作者决定去问另一群——精神病患者们,去接触他们或许能从中获取一些答案。

  我们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举动实在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让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并非正常人,有的喜欢滔滔不绝,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比没什么区别,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来接触了解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

  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这本书,我就来介绍一下几篇故事吧!

  《三只小猪》——前篇,不存在的哥哥,从字面上就有一丝恐怖的感觉。主人公是一个五大三粗,又高又壮,五官长得挺楞的男人。但说话却细声软语,用“她”形容合适不过。“她”认为自己有一个哥哥,实际上没有——或者说很早就天折了,“她”坚信自己有个很会体贴照顾自己的哥哥。在“她”杀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后,“她”坚持说是哥哥帮“她”杀的。

  几天后,“我”拿到了对“她”做的全天候观察录像。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谁叫醒了。“她”努力揉着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着兴奋地起身扑向什么,然后“她”双臂紧紧地环抱着自己的双肩。而同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变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后篇:多重人格。

  她说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杀了。如果他不杀了她,那么他们共用的身体就构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给作者讲了真人版《三只小猪》的故事:三只小猪住在一栋大宫殿里,有一天两只小猪发现一只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斗,一只小猪死了,为了保护最小的小猪,隐藏着怪物的存在,过了很久。事情再也隐藏不住了,但还是尽可能的保护那只小猪,怪物这时发现了那只最小的小猪,并杀死了它,最后那唯一的小猪不惜一切代价,烧毁了宫殿和怪物同归于尽……。

  不久后,他自杀了。据当时在场的人说,他没有征兆的突然用头拼命地撞墙,直到鲜血淋漓地瘫倒在地……

  真实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界定?该拿什么衡量?

  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惊不已的书,它将可以使我们跳出惯性的思维,以一个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通过阅读释放出来。

  这本书可以真正让你知道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会有所震撼……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1

  最近书荒,闲来无事就翻了下柜子。发现了一本不知道是谁放在柜子最下面的抽屉里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上大大的标题“国内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就此就读了那本书。

  本书以访谈的叙事手法记录了一个与我们正常人完全不同的特殊人群—精神病人的世界。从真实性上面看,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本书在写作上添加了作者的主观意愿。虽然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些病人,但作为一本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小说,还是不要太相信。

  除了真实性外,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相比专业的书籍外,它显得不是那么的枯燥。也以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精神病人,这个角度很新奇。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在常人看来天才和疯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看法,也对心理学产生敬畏之心。

  我在设想如果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生活在我们这群普通人中,当他们提出完全与我们之前的认知完全不符的观点时,是否也会像书中所说的会被我们这些“正常人”当作精神病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在精神病人的眼中我们才是患了病的人。

  书的内容就不透露啦,有兴趣可以找下书看。也许看完这本书,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2

  经同学介绍,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铭,书中以访谈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他们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中,我却发觉,这些人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常人。

  我并不了解精神病,也无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在这本书里写过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似乎都没有传说中那么奇怪和令人恐惧,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有的会预知未来;有的会探寻时间和宇宙的尽头;有的在尝试人体的极限。这些在常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些疯子却往往可以用他们独特的思维理解,或者能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也许这些奇特的事物的确是有独一无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们正常人却至今也没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缺少疯子的那一份为目标努力而宁可放弃一切的执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神奇的老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病房里,随时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别的病人谈话。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聊激动了,并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有的人病愈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这个老头的谈话中,提到了时间的尽头和空间的扭曲,在他看来,时间是有尽头的,并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将一个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会造成凹陷.而将一个小钢珠滚过那个凹陷,并和小钢珠移动向外甩出去的惯性达到平衡,小钢珠便会围着橘子不停地转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月球就像这颗钢珠一样,因为平衡,一直绕着太阳转,而在橘子和钢珠的重力下,()薄膜会破一个洞,这便是黑洞,也是老头说的时间的尽头,我们留下的,也会永远拥有。

  读过作者和病人的谈话,我不禁联想到爱因斯坦和日心说的维护者布鲁诺。爱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过是疯子,而布鲁诺为了坚决维护日心说被教会用大火烧死。历史证明,这两位所谓的疯子在科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们认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精神病人或疯子。我们应该用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正如书里所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有一天,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论会成为让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3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4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驱使下,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作者为此困惑的时候,某次听一个是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为什么没人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

  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于是高铭开始饶有兴趣地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并没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

  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更多的人对于这种不忙着挣钱,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职的行为表示不解,同时还半真半假地表示关注:你疯了吗?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是无比复杂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5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听别人提起过,但因为不怎么喜欢看书,所以未曾看过。而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富有魅力,才让我有了翻开它的兴趣。

  新颖的地方,首先是这本书的风格。作者高铭,通过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去侧面描绘了一群精神病人。每一章都会有不同的人和高铭对话,说的内容也不同。这种独特的视角我还真是第一次接触。没想到这样的写作风格,竟会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发了我不曾扩大的思维。

  看了前言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和作者对话的就只是单纯的脑子有问题的病人,但我读了几张后才渐渐领悟了这本书的走向。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世界观。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称为“患者”是因为“普通人”无法接受他们的世界观。而正是有了对不同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们才能从侧面,深入地了解到他们内心的独白。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对面坐的是一个会模仿人的行为的年轻女子(来自于“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亲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认为她被“附体”了。从作者和她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为是因为想要最直观去感受别人的感受,类似于换位思考,只不过跟真实罢了。那她的亲戚朋友或许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许听说了却根本不能接受。而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们,作者全程保持着接收的状态,但也不给予任何的评论,像是一台传输机器,把患者的思维完完全全的写在了纸上。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观,作者打消了评论的念头,让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两个世界观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的缘由。你认为把脑子穿个洞会获得奇异的能力吗?你觉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着和我们相同的副本吗?你是否同意人们可以预知未来?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跃,我的灵魂像是在审核着某些东西,但却又无法获得任何的信息。

  虽然读的书少但有句名言我还是知道的—“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着就是我想点评的所有内容了,因为也许别人看这本的书,他们会觉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样的内容。用224页的“角度问题”来举例是再好不过了,同样是一个女患者,她坚信每个人看带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尤其的小孩,他们甚至比大人跟能认清本质。于是她举了个例子,带小孩去商场,小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无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脚,交融错杂着移来移去,这才明白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能说别人的看法是错的,也不能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之接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说到这,我觉得也差不多了,要想体验这本书的真正内涵,还需每个人亲身的阅读。最后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结束?不,还早着呢。还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东西等着我呢。这本书的开始我就说过了,还记得吗?一切并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探寻永不停息。”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6

  在前几天看完这本书后,没有想着写什么观后感的,但是今天实在是闲不住吧,不能什么都不干啊。

  这本书的主角(作者)在采访精神病患者后写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是真的厉害,因为你长时间和精神病患者接触,可能会被影响,书中也有作者记录下的一句话是:“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负责你迟早会疯的。”

  在这本书中发现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维逻辑和世界观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采访一位女患者时就被这句话给深深的震慑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给作者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句话也成了这本书很出名的一句话。

  书中采访的患者什么样的的人都有下至平头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学生和公司老板,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逻辑真的让人怀疑人生,思维逻辑之强想法之惊奇,但是你细想一下那些逻辑都说的通。

  书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疯了,还是说像以前地心说和日心说的那样,想想太可怕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7

  夜,总是在世界的喧嚣中变得狂躁与落魄,夜的世界充满恐惧与孤独,在这个看似热情的世界里里,无数个黑夜,游荡着无数个孤独的灵魂,无法冲破、无法感知的孤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孤独;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看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羞辱”一本正经的正常人。在我的世界里:你是疯子,在你的世界里:我是弱智。

  天马行空的想象,任我绞尽脑汁终不能理解,亦不能明白,我不知你何故会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不同寻常的思维,非同一般的逻辑……为何你疯了,脑子里却装下了全世界?

  你脑容量的巨大,思维的深邃,使得众人不能理解,读不懂你,道不明你,遍觉你“怪异”,异于同类,于是疏远你,鄙视你,恼怒你,厌弃你,憎恨你,终不能忍受你,一把锁链,锁了你的身,禁了你的言,送你去我们眼中的精神病院。

  然而,终归还是没能锁住你,你脑子里的天马行空在医院里“沸腾”,你或静或闹,或打或啥,或喜或恨,都是你对世界的宣判,众人不懂你,你憎恨我们这群“无知”的“异类”,不懂却自以为是,当你与花草对话;当你看众人是昆虫;当你用几国语言交流;当你分裂诸多人格,谁人理解生而为人的痛苦?

  内心的孤独很可怕。没有人与你共鸣很可怕。听不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围成了一个圈子,唯独你在外。你感到惶恐、无助,被世界抛弃。

  你存在着,这个世界却仿佛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极、自卑、绝望、挫败让你变得极端。于是,不再有对与错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极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证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经典的浴室杀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骇人听闻。

  可怜,我们正常的人那,永远走不进你深邃的内心,永远有多远,远到生生世世不得开启你内心世界的闸门。

  你淡了、怒了、生气了、绝望了……关就关吧,无非是从“小家别院”换到了“精神病院”,无非就是换了个住窝而已,无非就是说我是“疯子”而已,疯就疯吧,做了自我,疯又何妨?

  我的世界里有花,有虫,有四维空间,有时间尽头……有你们永远不能触及的世间角落,有你们永远进不去的人生殿堂。

  纵使我看镜中的自己是怪物,纵使我觉得生命有轮回,纵使我看世人是昆虫,纵使我时而男人时而女人……无妨,疯就疯吧,我也不知道何为疯?

  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你不信众人,觉得我们都是谋害你的刽子手,你该是经历了人类怎样的伤害才会疯狂至此?

  你的孤独无人能懂,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懂你的内心世界,听不懂你的言语,这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这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距离。因为你的孤独,你伤害众人,或许你只是在保护自己,或许你只是不信任这个世界,或许你曾经经历过自己都不曾记起的痛,你累了,痛了,哭了,闹了,也疯了……

  谁才是真正的清醒者?你不屑与我们交谈,因为你不信我们,因为我们卑微,不懂你的世界,是我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存在。

  你无喜无怒,无悲无欢,你的世界里或许什么都没有,又或许什么都有,你曾经爱了全世界,所以装了全世界,又曾经恨毒了全世界,所以忘记了全世界,于是你抛弃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抛弃了你……

  又或许你只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适合你的世界,一个你懂它它也懂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你的真实存在。

  当你离开属于你的世界,你又开始痛苦,自责,内疚,生而为人的规则,道德使你苦不堪言痛不欲生,当你清醒,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尽的痛苦,于是,你宁愿混沌,当不能自已,你遍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你与我们的世界隔着的不是一层纱,而是一堵墙,一堵坚硬无比的墙,当你成人,你的痛苦深入骨髓,当你成疯子,你遍可以为所欲为……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因执着而疯狂,因为执着你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冥想,因为执着,你咀嚼苹果仔细体味,因为执着你打开自己的头颅……疯即是痴,痴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你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我若成佛,天下无魔,不知道,是否这样的执念成就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8

  现在想看的书,一类是经典,一类因种种机缘而来。巧的是,近来有两位朋友分别推荐了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书,一本是朋友和我交换了看,一本是朋友直接网上买了寄给我,而且都说看完了要交流。这几天抽空就看,在新年第一天的下午看完了其中一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平时不会接触类似性质的文本。有时看到朋友的荐书,特意找来读,也是觉得朋友喜欢这本书一定有他的原由,最起码反映了他的阅读趣味和近阶段的所思所想,如果深入一些,从一本书甚至可以了解阅读者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想了解一个人,去读读他喜欢的书,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知道,朋友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一直在探索灵性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她苦苦思索,已经困扰了很久。本来,我对她的状态还是有些担心的,怕她想多了,过于执着,对自己会造成伤害。不过,今天看到她的微文,看到她说“未来我的每个选择都会更温和一些”,我放心了。她已经在学习放下,尽管还有一个过程。

  在人世艰难跋涉,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史都是一部恢弘隐秘而艰难曲折的长篇巨制。有的人破茧化蝶,有的人一生深陷黑暗混乱的精神迷雾。我是个经验主义者,喜欢从生活中去体悟人生百味。我的所有情感体验和生活体悟都必定是从生活中来,一般不会脱离了既有的经验去清谈纯粹的精神生活或去思考很多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事实是不具备这种思辨能力)。哲人说:“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我也曾走过一段灰色时光,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中,兜兜转转,无比困惑。回想那个阶段,是因为认识了一些朋友,是接触了文学和艺术,体悟到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慢慢地才找回了最初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救了出来。其实我也把很多心力用在了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找回自己的过程中。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最好,但已经能做到和内心深处的自我和解。我们要想和外部世界和解,必然先要做到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就如书中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常人更丰富、更多元。很多人也许并不是真的病了,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精神力量更强大,我们以常规思维和心智无法理解罢了。对此,我们不必要一定非要弄懂它,事实上,最高明的精神病医师也不可能全部弄明白。在我幼年时期,曾亲眼目睹家中发生过一件灵异之事,当事者是一位客人。我的一位堂姐,体质较差,早先回娘家时,身上经常会出现奇奇怪怪的情形。只要旁人看明白,请人喊几声话,一会儿就好了,她自己一点都不知晓发生过什么。那时候,因为村子里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父亲还曾被村人请去“驱魔”,晚上走到漆黑的荒野中焚烧纸钱“送客”,还真管用。据说是因为父亲胆子大,火气也大,压得住邪气。但是不知为什么,成年后我再未听到或看到类似事情发生。这里面,是心理作用、是迷信、是精神疾患,还是真有什么,我并未想去深究,也不会影响我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我尊重科学和理性,也对未知的世界,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包容之心。

  探索自我固然是一件非常必要而且严肃的事,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我不建议想太多、走太远。那绝对是一场冒险。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就算是读完此书想和朋友交流的想法吧。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祝福你,朋友!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9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真正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故事里的女人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再到模仿别人的心灵去探寻世界的本质,行为可以模仿,心灵真的可以模仿吗?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0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台词精选02-2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4-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18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经典语录06-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经典台词06-15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11-22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06-12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