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4-08-30 09:00:15 海洁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11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11篇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1

  前一阵子,看刘哲老师微信转发的马伯庸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的有关介绍,觉得挺有意思,就在京东上买了一本。最近读了该书的第一个故事《徽州丝绢案始末》,和大家分享一下感触。

  故事发生地在南直隶下辖的徽州府,该府管理着六个县,分别是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一天,歙县一名叫帅嘉谟的学霸,闲来无事算起了徽州府历年的税粮账册。就这么一算,发现了问题,他认为本应该有六个县分摊的“人丁丝绢”税目,却只有歙县独自承担,这怎么行,不公平嘛,于是乎,正义感强的`帅学霸决心要为歙县老百姓讨个说法,就这样一场前后持续近十年的“丝绢案”开始了,在马伯庸的妙笔下,各地百姓、乡绅、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等诸多利益集团各怀心思、算计妥协的博弈之局跃然纸上,十分有趣。

  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多是规模宏大的历史叙事,多是王侯将相的荡气回肠。而那些贩夫走卒、市井无赖,真正构成社会一血一肉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喜怒与哀乐,他们的心思与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这些人,在史书中的记录不过寥寥数笔,在历史上或许毫无地位可言,可他们生命中的喜与乐、悲与欢、离与合对于普通人的意义不亚于时代大势。

  在《徽州丝绢案始末》中可以看到,小人物也可以创造大历史。当故事的主人公帅学霸在呈文上写下第一个字的瞬间,这一切就像齿轮上的链条,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不管初心如何,裹着所有人向前走,不管前面是一马平川还是万丈深渊,都已由不得自己。许多事情,一旦开始,可能再也无法回头...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2

  首先感谢作者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文中的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说是很难发掘出来的。

  本书是和其他历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历史书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叙述,而本书则是通过自下而上、见微知著的描述,通过普通老百姓与胥吏、乡绅、地方官之间的逐力,再现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历史爱好者,可以是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非历史爱好者,读着也如推理小说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帅嘉谟学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寻求真相的毅力,确实惊人敬佩,从这个角度看来,马伯庸又何尝不是”帅嘉谟”,不然哪有这本书的出现。

  在书评中看到一句话,“存在便是合理”,看完这书,尤其第二篇风水引起的士子科举成功与否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常识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情况。

  关于档案,感觉和本书其他内容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书中。

  胥吏这个文着实让人感到无奈,易地自处,也是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本书中最令人悲愤的一个,明明啥事没做,却偏偏被人盯上,不从还无处喊冤,一声叹息。

  最后,再次感谢马伯庸的“死磕”,让我们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3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最爱看的还是历史书,最最爱的还是明史。像当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激动,一口气看完。喜欢当年明月和马亲王这种阅读很多历史材料之后归纳总结,只是当年明月是编年体,讲的王侯将相高居庙堂的故事,马亲王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纪传体,讲的是基层小老百姓的故事。

  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大篇幅主要讲述了这四个故事,后面两个故事比较短,没有那么精彩。前三个都是地方上的故事,是基层群众和基层官员与高层领导与法律制度硬碰硬的死磕,然后所有人都在权衡自己的利益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这种权衡,不断能窥见明朝这座大厦一点点在崩塌。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人物决策的改变,影响的是数以万计人物的命运,也庆幸数以万计的人当中有人选择记录下这些故事,让后世的我们看到。

  最爱的是黄册库那章,实在是太绝了,横穿了整个大明史。明朝的黄册,类似与现在人口普查手册和土地房产证资料,每10年更新一次,记录了每一个生活在明代的.人的身死由来,每一块土地的归属变迁,黄册的质量也反映了每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朱元璋朱棣时期的黄册材料要求较高管理严厉放了几百年依旧清晰可见能翻阅,但是到嘉靖万历年间的材料偷工减料管理松懈放了几十年就已经失踪或者不能翻阅。在这些黄册上,能感觉到生活气息,也感受到历史温度,近300年的历史都藏在玄武湖(后湖)的中央,当时搜集黄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插手谋求利益又各种和稀泥,但是又随着南明的灭亡很多都被当作柴火当作火把毁灭。

  “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华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以前觉得开国皇帝,开疆扩土武将最为重要,看完这章发现文臣更为重要,打完仗后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盘散沙一团乱,人口统计经济统计耕地统计,每一样都是由基层人员一个个一点点实地去做,需要一套强大的系统来管理,上行下效。历史书上就简简单单一句 几几年,某某朝建立,立年号某某,但是实际上还要好几年整合才能成为真正成为一个朝代。还有,中国实在是一个力量过于庞大的机器,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有整体配套体制的改革了。

  都说以史为鉴,呵呵,这本书里面详细描述的官场的姿态,跟400-500多年后的今天还真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4

  这本书是明代纪实文体,主要讲了一些平民百姓关于赋税劳役方面几个难缠的官司。说是难缠不是因为官司复杂,而是中间纠缠了各层级官员的利益而使得事情变得难办。从这些故事中能深刻感受到明代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艰难困苦,明代的基层机构对百姓的掌控与盘剥,真是“皇帝不下县”。

  这本书在讲故事之间,插入了大量的注释,一口气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甚至有些费力,慢慢读就还好。《古董局中局》相对是比较简单的,《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更紧凑更有趣,叙述时开始夹入一些解释,有些影响阅读,结尾也有些仓促。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很明显故事相对简单,大量的注释非常影响故事的阅读,但是不读又不完整。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笔记,一本亲王在搜集、调查、了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写下的笔记,开心的是亲王大方的分享给所有人,让读者都能更深刻的了解明代背景,缺点是影响了故事的`趣味性、阅读的流畅性。而且这本同样的也是前两个丝绢案、龙脉案精彩,中间的档案馆冗长略枯燥,结尾的简单急促。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5

  逛亲王的微博发现的一本书。万恶的微博经常限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到亲王出现在我的首页了。进入亲王首页的契机似乎也是跟明朝有关,好像是说在明朝“住店的细节”。看那个我真的是惊呆了。看这本书也依然惊呆了。

  一直以来都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叶公好龙式兴趣,有好的纪实文学就巨喜欢,但是自己不会去啃古籍,读着就头疼)。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我知道的大明皇帝也就那么几位。而且对于明朝的认知,除了洪武爷和他的发家史之外,好像就记得锦衣卫和阉党的丧心病狂了。大明朝在我这里就只是一个概念,只与君君臣臣有关。直到看到这本书。

  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太让人感叹了。

  是啊,历史怎么可能只与君臣相关呢。家国天下,百姓始终是王朝中最最重要的参与者。其中黄册的故事最让我感叹。黄册的存在基本与大明国祚相同啊。他所经历的也是一个国家的兴衰。曾经的国之重本,在两百年后竟然成为了有权者、有钱者敲髓吸血的.工具。就算有人建言献策指出弊病,也因为触动了无数的利益集团而无疾而终。多么可悲。多么可叹。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总是因为低估了人性之恶,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谋害。

  劣币驱逐良币。在这样的形势下,所有人都必须学会“作恶”才能生存下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故事啊。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6

  读完《显微镜下的大明》,仿佛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之旅。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大明王朝的基层社会。作者通过对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的挖掘与梳理,如丝绢案、龙脉保卫战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而又复杂的历史画卷。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普通百姓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抗争,看到了地方官员的无奈与挣扎,也看到了中央政权的决策与影响。这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琐事和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真实。无论是执着的帅嘉谟,还是精明的杨干院僧人,他们都不是完美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着自己的欲望、弱点和坚持的普通人。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或顺势而为,或逆流而上,共同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戏剧。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由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书写的,更是由无数平凡的百姓共同创造的。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都可能对历史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在各种利益冲突中找到平衡,如何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它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让我们对明朝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7

  《显微镜下的大明》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大明王朝基层社会的神秘之门。

  在这本书中,作者马伯骞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生动的叙事能力,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故事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六个看似不起眼的基层政治事件,却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了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

  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大明王朝统治下的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们在苛捐杂税、官僚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重压下,艰难地生存着。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丝绢案中,百姓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惜与官府抗争,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官员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官员往往举步维艰。但是,也正是有了这些有良知的.官员的存在,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显微镜下的大明》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之作。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思当下,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总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我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8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作者马伯骞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明朝基层社会的众生百态。

  在这本书中,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被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事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生态和人性善恶。

  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将这些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他不仅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基层百姓的生活困境、官员的腐败与无奈以及制度的弊端与局限。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丝绢案。这个看似简单的税收纠纷,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民间抗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也看到了官员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权衡与抉择。这个事件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普通百姓的奋斗与抗争。

  这本书还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以往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宏大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而忽略了基层社会的历史。然而,正是这些基层社会的历史,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读完《显微镜下的大明》,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遥远的明朝。我看到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正义而抗争。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思。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关注基层社会,倾听百姓的声音,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9

  翻开《显微镜下的大明》,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朝基层社会的神秘之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叙述,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马伯骞通过对六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明朝社会的复杂与多元。这些事件看似琐碎,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明朝百姓的生活百态、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以及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深深吸引。那些普通的百姓,为了自己的权益不惜与官府抗争;那些正直的官员,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敬佩,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历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和分析,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真相。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现实的启示。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自己,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10

  历史应该是生活本身。很喜欢的书,从一些明朝公案入手,翔实生动的叙述呈现出大明的面貌–不仅在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也在于作为其中一个个微小组成部分的人如何生活。见微而知著,从这些故事中好像也管窥了明朝的吏治、宗族、制度与人性。

  徽州民风实在令人印象深刻。改税案感慨于制度的因循守旧和自我僵化,一项临时税收竟然就自然地被沿用数百年还引发了六县大争论;龙脉案看着因风水而起的争论,看着六十余年的反反复复,一任又一任官员来来去去,深感“官府真的要管没有管不来的”的同时也多少觉得世家大族并不恤民,灰户或许多有苦衷,还是要做好产业发展和再就业问题;祖庙案被这群人的骚操作和对司法制度的`熟悉深深折服,然而最后“人的命运啊还是要看历史潮流”,能夺回祖庙说到底还是刚好合了圣上心意。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黄册的故事。一项王朝根本的制度,从发始之初的精心设计、逐步推行,慢慢变得形式主义、敷衍塞责,直到最后几无用处。黄册的编修最好地反映着,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黄册的衰落恰恰是大明基层的腐败吏治,中上层膨胀的官僚阶层共同所致,这些盘踞在王朝血脉中的利益集团吸食着王朝的生命,直至积重难返。于是覆灭成必然。读时忍不住发想,什么样的制度才可以呢?从哪一步开始才能挽救?明朝的这些沉珂,说到底是封建王朝固有的总会走向土地兼并、富者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最后推翻而重分田地的模式吗?还是其实是有挽救途径呢?黄册、里甲这些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人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的同时不就必然会导致乡土权力、世家大族、土生土长的“吏”实际掌权这些情况的出现吗?叹息,疑惑。

  最后两个简短的案子,一个生动地体现了吏治可以腐坏到何种程度,多小的官员都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尽情寻租,读来令人悚然而惊。另一个四条冤魂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亲王的人文情怀。四人之案成了朝堂斗争的引子,成了王振作威作福迫害忠良的又一典例,成了大人物、大故事中那微不足道、可一笔带过的发端。可是那四人如何,有人关心吗?传统的史学不关心,正史不关心,政治史不关心。但总有些人在意的,如亲王一样的人,如我们这些读者。为之叹息,为之共情,看这些小人物如看我们自己。

  本书的主旨,也让我不禁想到此前选修课上讲的历史人类学–穿过漫长的时光试图描绘古人的生活,在故纸堆中埋头追溯他们的所思所想,于历史的“边角”,望出一片崭新天地。是生活的历史,是历史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概还有一点–就像在黄册故事的结尾,亲王写“大明的每一个人,这里都记得”。那些生活重压下坚韧求存的百姓,为众人抱薪的改税先驱,固执保龙的文人与迫于生计的灰户,四条冤魂……这许许多多人,这里都记得。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 11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第一次读作者的非小说类历史纪实文学,对作者文字功底的实力我就不赘述赞誉了,只极力推荐。

  我不排斥阅读规模宏大的历史叙事,帝王将相,荡气回肠。现代电视剧改编的大部分也都是深宫六院的皇家琐事,夹杂着一些野史与情爱来吸引观众。

  而正统史书居庙堂之高,常令读者觉得缺乏烟火气。以前阅读史书时,偶尔会揣测文字背后到底是些怎样鲜活的生命。帝王将相、后宫深闺,这些是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的,而那些贩夫走卒、市井无赖,真正构成社会的一血一肉的这些人,在史书中占据了不过寥寥数字,在历史上或许毫无地位可言,但他们一生中的悲欢离合对于个人的意义绝不比时代大势更轻……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与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类的话语概括,而更细致的描写则少之又少。可能就连当朝的记史官都认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蝼蚁般存在。

  而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里,没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没有烛照天下,明见万里的大人物风骨,只有小人物的地气。这种地气是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国家的政策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多交一份税等于少吃了几顿饭,就这么简单。

  历史,还是要从纷纷扰扰的.细节中看去,才更显滋味。

  当把全书看完之后,这里面的勾心斗角,人心百态,官场和民间的各种潜规则,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朝:一代代官员林立法度迭代而新,一页页沾满尘土的书页静默无声。

  文中所写之事,都藏着平民百姓最深刻的苦难,更也显露着历史中最闪耀的光芒,这不是庙堂之高黄钟大吕的震耳发聩,而是江湖之远起于青萍之末的长风呼啸。

  更多的,好像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在。大概是我想太多吧,以为历史就是用来喻今的。你看那大明朝的恢弘之下藏着多少不可言说的螽蟁蟊蠹,又有多少地与民、民与官、官与官、官与皇权、皇权与地循环往复的错综缠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各种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是每个当事人所面临的"经济基础"。

【《显微镜下的大明》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范文07-15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通用8篇)09-08

显微镜下的世界作文07-31

显微镜下的世界作文通用7篇11-23

显微镜下的世界作文(汇总4篇)11-13

[优秀]神奇的显微镜作文02-20

济南大明湖作文(优秀)02-07

显微镜作文08-12

我的显微镜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