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

时间:2024-07-08 11:55: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1

  《教师要学陶行知》这本书是《现代教育报》的主编雷玲,选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征集了校长、老师们从吾学、吾思、吾行三个方面学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动故事编撰而成的。

  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许多主张。虽然他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这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教学的最在弊病就是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不重视学以致用和创新。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二、推行“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要因材施教,他曾生动地比喻:“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组成、经济条件、父母情况、个性习惯、天资禀赋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了切实的了解,才能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教育学生。就像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这也就是陶先生所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他们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三、教到老,学到老。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在今天的电子时代,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碗水。而这一桶水,经过一二十年的滴、漏、跑、冒,可能只剩下半桶,甚至已经成为死水。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教师桶中的水,真的需要好好地补充。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当一块虚心的海绵,随时都可以获取成长。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2

  假期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这一本书,其中陶行知先生的“小学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别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紧的是要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依然走在传统教育这条道路上。我站在台上讲,而学生坐在底下听,一心只想着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成长,也会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教师,甚至教会我们一些,使我们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小先生制”让我意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另一种关系。每一位学生有可能都是一个小老师,当一位学生带动另一位学生时,不仅帮助了他人,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这种理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也应该试着做一些新的.尝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舞台”施展自己才华。

  当我读到“当学生喊出‘凭什么’时,任何说教都是苍白的”这一篇章时,总感觉真的是说到了自己的心坎。想到当学生对自己的命令感到不服或者疑惑时,有时好像都是懒得解释,便用强硬的态度逼迫着他们服从。不知道其他老师是不是同我一般,看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时,真是深感惭愧。成功的教育,不是权威与逼迫,而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在这一方面,我需要彻底的自省与努力。

  学了先生的诸多理念,不断地对照自己的教学,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鞭策自己,我相信我定会有新的收获。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3

  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一书后,我受益匪浅,老先生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有启示的。如果我们能结合其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会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打交道,是否有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关系着一个人生活的是否快乐。一个班级,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孩子在一起交往,摩擦是难免的,但有些学生极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发生摩擦不问青红皂白恶语相向,用拳头表达自己的不满,做错事不承认……这样不仅伤害了别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教师不能认其为“坏孩子”,他们可能不擅于控制情绪或因家长溺爱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或害怕惩罚等,处理时不仅要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更要耐心指导学生改进处理问题的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必要的沟通技巧,就是“生活的改进”。如还原其被人碰踩的.情境,教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练习与他人有理有据的沟通,然后要求对方道歉等。又如两人吵架,帮助两者明白吵架的原因和内心的想法后,要让双方学习如何道歉。道歉时老师可以做示范:“某某,因为当时我的什么错误,所以伤害了你。我为我说的话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让学生跟着学,然后再让其自己道歉。

  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创设借东西、请教问题、弄坏他人东西、弄疼他人、表达不同观点等情境,通过讨论、练习、表演等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懂得用文明言行处理摩擦,培养学生学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在受到伤害时能既文明又有效的应对。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躬亲共做”和“躬亲共守”。教师自己就是一本活教材,学生能从老师这本书中读到很多东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教师自己应做到。教育学生要乐于助人,如果自己能在学生笔掉到地上的时候,帮学生拾起来,助人为乐的道理一定会随着这一俯身深深烙在所有学生心里。班主任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如果学生的爷爷、奶奶到校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老师能热情的拿张椅子,请老人坐下,给老人倒杯水。那么,老师的这一温暖人心的举动,将会深深撼动孩子幼小的心灵,为孩子留下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行为范本。老师所说的话也更能让孩子信服。

  陶行知思想中“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启示教师,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喜闻乐见,就要用什么样的策略。老师经常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如何像春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就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了。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听了那些个吸引人的故事,学生会产生向上的力量,希望像巴斯光年那样勇敢,像快乐王子那样乐于助人,像孔融那样谦让……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文学形象,让学生明辨是与非,明晰善与恶,崇尚真善美,远离假恶丑。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4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暑假里有幸拜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一书很喜欢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记得几年前我带的班里男孩子多,“皮大王”更是不少。可有一个男孩子很特别,很快引起我的注意。他很安静,可以说他太安静了。上课从来不举手,下课了,也从来不和同伴一起玩,最多只在小角落里一个人静静的走着看着。我试着和他说话,他也只是简单的回答。我当时想,可能就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吵闹的班级里,有这么一个孩子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可有一天,在开展“我的家”活动时一个个小朋友轮流介绍家庭成员时,平时内向寡言的他突然跳了起来,边哭边说“我不要介绍我的家,我讨厌我的家”其他孩子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笑话他,这下更糟,他哭着闹着坐在地上,任我怎么劝说也不肯起来。后来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不去理他。可孩子们的注意力早就牢牢锁在了他身上,一节课什么都没进去了。我心里又气又恨,枉我平时特意关心他,怎么就没看出来他是这么一个“刺头”。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想办法“收服”这个孩子,既为了我能有秩序的上课,也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句话中,我汲取了力量和方法。既然我是一名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去爱学生,去教好学生。在具体解决过程中,我分了两个步骤,或者说用了两种“爱”来帮助他。

  一、用平等的爱,抚平受伤的心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孩子的脾气虽然“难看”,但教师不正是要把这难看的脾气改变过来吗?我先把孩子的妈妈找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令我惊奇的是,他的亲生父母生下来就抛弃了他,现在的父母是他的养父母,从小都是太祖母带的。但是从他妈妈嘴里得知,其实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早年工作忙碌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管他,以致于每次孩子犯了错,父母总是狂风暴雨似的打骂一顿,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起来。等到他们发现这个情况时,他寡言少语的性格已经形成。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先和他妈妈说好今天见面的事情不要告诉孩子,以免多心的他以为老师在告状。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刻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是一个如此平常的孩子,我一边为他创造机会,一边又不失时机的表扬,诸如:下课没有和别人一起吵闹乱跑,很能定下心;愿意为老师做事(其实是我特意叫他做的)等等。而他妈妈回家也会有意识的去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事吗?”受到表扬的好事,孩子总是很愿意说的。无形间,他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他都得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学习中的愉悦。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感情障碍,达到心理相容,才能使孩子紧闭的心扉向老师敞开。要做到这一点,作为老师就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给优等生同样甚至更多的的爱去抚平他们曾受到的伤害,点燃他们心中自尊、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

  二、用真挚的爱,温暖孩子的心

  慢慢的,孩子会和同伴一起玩儿了。在我的一声声表扬中,其他孩子也在试着接受这个有点“怪脾气”的同学。可能因为自信,他的各方面表现也有进步。又是在一次课上,我让孩子们复述一个句子,他举起了手。我叫了他,他站起来大声回答,却总卡在一个地方出错。几次下来,孩子们不耐烦了:“你不会说就别说了!”他本就着急,一听这话,眼泪又扑哧扑哧往外掉,双手握拳,做出咬牙切齿的样子。我赶紧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要克制!慢慢来!”他慢慢坐了下来,闷声抹了抹泪。我顺利上完那堂课,谁都没有被这个小插曲打扰到,一切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后来他妈妈告诉我:孩子一回家就告诉了她这件事,孩子非常开心,因为他一听到老师的话,就努力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并且成功了,觉得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我听了也很开心,他自己取得了一个突破,而这是因为他原本坚硬的心开始学会感受来自父母、老师、同伴对他的爱,他的心里开始有了追求进步,为他人着想的愿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关心他,并不是单单因为他打扰了我的教学秩序,更因为我不愿看到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孤单寂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现在,真挚的爱正通过适宜的方法正把他带回集体中来。

  “爱满天下”意味着无私奉献,它是崇高的,更是无私的。陶行知不仅自己有奉献之心,而且反复强调教育学生也要有奉献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的童心。我在学陶行知中,始终以其“爱满天下”的格言,去爱每一个学生。对特殊的学生,仅有爱心还不够,它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成效。他们有上进的愿望,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老师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要有“允许别人犯错误,又允许别人改正错误”的宽大胸怀,认真与其总结成绩,了解反复的原因,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

  我从不愿将孩子比作花朵,花朵太娇弱。他们是一棵棵小树苗,必须得经风雨才能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树苗会自己将根深深扎进泥土中,抵住来袭的风雨。有些树苗,须得老师将爱化成支架,在一旁默默扶持,当他们把根扎深了、扎稳了,支架已在不经意间移走。这时纵有风雨来袭,他们也能从容接受风雨的洗礼。

  以上是我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学陶师陶,在教学中处理特殊孩子的一些事例。我们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当用平等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孩子。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用真挚的心去爱护孩子。同时面对各种情况的反复,教师一定要耐心的看待。教师只有做到热爱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身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要“爱满班级”,必须学着去爱每一位孩子,同时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爱”来自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5

  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一书,我感触很深。本书选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教师随笔的形式,从思想、行动、反思等方面,叙写教师们学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动故事。它是一本充满着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的书。慢慢品味,故事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朴实,却又是如此令人回味,很多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困惑似乎曾经也困扰着我们,它无限地贴近我们的心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读着书中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理念,我深刻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爱孩子;要做一位合格的教师,更要从爱学生做起。爱学生不光是说在嘴里,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应从转变我们教师的观念开始,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诗言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们学生的心田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塑造健全的人格。师爱是师德之魂。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这是一种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又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也正是这种爱,促进了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陶先生的话自勉,学习行知理念,弘扬行知精神,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6

  假期我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其中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工作上给与莫大的鼓励,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一、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

  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学陶行知》读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言10-10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0-24

陶行知的名言220句07-20

陶行知的经典名言语录11-10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名言10-19

陶行知的名言200句05-02

《陶行知喂鸡》阅读答案03-02

陶行知学习心得05-04

陶行知的名言名句140句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