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实话读后感

时间:2021-04-15 18:28: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师道实话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道实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道实话读后感

  师道实话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的《师道实话》,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觉:不写虚文,但说实话。在现今的教育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论型”很强的文章。这些教育言论,看起来十分正确,大家也都认同,可是对现实几乎没有任何帮助,陈桂生教授称之为“虚文”。正是有感于这样的“虚文”太多,陈教授下决心说“实话”,他说了很多“实话”,《师道实话》是他的实话系列论著中的一本。

  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作者从“高头讲章、官方文书、时髦论调,或师座百态”中引出话题,然后搭上自己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层理论色彩,实说出来罢了”。通读全书,这倒的确是“实话”。作者能实话实说,道出了一线教师的不易与艰辛,实在难能可贵。对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都有涉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实师道读本

  本书有“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书中就教师角色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个深层次的问题。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以培养责任意识为本。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书中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常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服贴。在“漫话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一节中,陈教授认为“教师应当尊重、不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违背这些起码要求的教师,即使课上得再好,也算不得合格的教师”。很明显,这样的实话你不服不行。事实上不尊重学生权利而课上得好的老师不少,这是教育现实中很大的一块弊病,陈教授发现了,并实话之,非常可贵。

  我们常常讲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些固然重要,然而学生更加珍重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最不堪忍受的,除了教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侵犯自己的人格以外,便是教师的偏见、不信任。陈桂生在《漫话“相信学生”》中说到:“教师相信学生,并取信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不可或缺,是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特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转而一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偏见、不信任,既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心里肯定不会好过。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的学生,一旦得不到老师信任甚至受到歧视,就极有可能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都难以奏效。因此,相信学生非常重要。

  在《教师角色》一辑中,有一篇文章《漫话“善待学生”》,读后感触很深,里面讲到了教师如何善待学生,在谈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的宽严把握时,是这样讲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同学生具体的行为相关。关于纪律、道德方面的行为,简单规则是:某个学生的'行为,如对他人或集体生活没有妨碍,教师原则上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这就是宽容;反之决不允许任何学生妨碍他人,或干扰集体生活正常开展,这就是严格。有关学习行为,原则上容许学生学习成绩有差异,这是宽,不容许任何学生主观上不努力学习,这便是严;从承认学生能力差异出发,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是宽,但所提出的要求必须达到,这便是严。文中还讲到,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而教师如果出于善意,最终也能得到学生理解,前几天我去历城二听课时,已经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反之,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示,如非出于公心与善意,而作为“感情投资”,夹杂讨好学生或其他不良动机,不但得不到学生尊重,某种“作秀”表现甚至会成为学生笑柄。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善待学生”,足矣!

  书中还有很多独到的观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果各位老师有兴趣的话,可以借来一观。

  师道实话读后感2

  在本学期我拜读了陈桂生《师道实话》一书。我感触最大的是作者丰富的知识底蕴。作者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皆有包括。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含糊其辞。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工程师”的隐喻,以往误以为是斯大林的提法,作者纠正为加里宁的话,并且给出详细的佐证。对于“智慧型教师”的提法,作者提出质疑,何谓“智慧型教师”?并且引用了《辞海》以及洛克的相关论述加以阐述。在陈桂生看来,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方能加以评说。本书分“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论述教师问题,引人思考。书中陈教授采用了“以话搭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教师的诸多形态。

  他说,每个教师实际“扮演”的角色同他们应当“扮演”的角色,可能有距离,称为“角色差距”;除此以外,每个教师除本职外,还可能“扮演”其他各种角色。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医生与病员、编辑与读者、演员与观众、律师与诉讼当事人等社会关系,是一种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较为稳定的关系,客观上提供了教师与学生较为充分的交往的机会,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关系提倡“教学相长、民主、平等。”

  为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就应当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教师就要“善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同学生具体的行为相关。因学生的行为而定。如某个学生的行为,如对他人或集体生活没有妨碍,教师原则上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这就是宽容;反之决不允许任何学生妨碍他人,或干扰集体生活正常开展,这就是严格。

  书中针对教师素养陈教授提出了几点疑惑:在中国为数达千万之众的教师中,到底有多少人具备这种素养,有多少人可能具备这种素养?在真正具备这种素养的人们中,究竟有几许人在当中小学教师,有几许人愿当中小学教师?

  没错,教师也是社会工作中的普通一员,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尽善尽美,我们只能为他们设立一个底线。陈教授认为:为了保持“师德”的严肃性,并使师德规范可行,有必要区分教师失德行为与不宜行为。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口头禅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

  正如陈桂生老师在书中所述:教师的口头禅在总体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态度,他们对学生的潜意识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作为教师意想不到的结果。“你给我”、“你总是”、“我搞不懂”、“算了吧”之类的口头禅,尽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但根植于教师内心的却是无视学生的主体、轻视学生的成长、蔑视学生的探求过程或流露自己厌倦的教学思想。这种现象是多么的可怕。

  看来在课堂上、生活中老师尽量少用、不用口头禅,是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一种正面表现。在爱的呵护和培育下,经过爱心的浇灌,通过爱心的沐浴,在爱心的滋润洗礼下,就会生长出爱心的结晶。当然,在这一愉快的过程中,作为老师也将感受到学生的温情和爱心,感受到学生的充满信赖和尊敬的目光,从而让人沉醉其中,这是爱的氛围与环境。为教师,面对的`应该是美好的微笑和真诚的关爱。在这里温润着无言的感动,流淌着真诚的关爱,积淀着人性美好与憧憬,撒满了和谐、平静和愉悦。

  所以说,课堂无小事。提升我们教师的素养,我们就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里,体会人的价值与意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与尊崇,才能够让处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庄严、崇高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的感觉。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请不要忽视那些细小的地方,不起眼的环节。

  陈教授以行文举重若轻,力求实话实说,以独到的笔法给教师做了一个评判,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正如他在序中所说“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这将让我们教师更加明白自己的身份,为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而奋发图强。

【师道实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实话实说的近义词05-17

诚实话题的初二作文01-21

吃实话的精灵作文2000字09-08

柳宗元师道理论09-04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10-02

师说韩愈提出师道思想11-05

辱骂老师道歉信11-25

高考议论文素材:师道09-04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10-02

给老师道歉信范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