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2-08-12 09:4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简史读后感 篇1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简史读后感 篇2

  在许多人看来,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甚至,我在教数学之前也是秉持着这样的认知:数学意味着复杂的计算和没完没了的证明,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接触数学学科之后,这样的感觉才慢慢淡去,也体会到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却是与文化、艺术、生活息息相关。而读完《数学简史》之后,就更加肯定了我对数学的坚持!

  《数学简史》是一部另类的”数学简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关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和希腊、阿拉伯,《数学简史》着力于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至于近代文明,则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对现代数学与现代艺术进行阐述和比较,也是《数学简史》的一大亮点。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都有其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价。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而且,数学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时期都与数学发展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现代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问世离不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学来自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现实事物和问题的思考。数学的触角几乎遍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历史和生命的每一个瞬时。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让我思考如何将数学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1、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枯燥、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如果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的有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史可以弘扬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落后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3、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许多数学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4、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还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就像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谈“数”色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化,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数学史的学习对本就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共同了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美……所以我们把数学史的一些辉煌成就和一些感人事例,以一种精神力量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变得非常丰富。

  简史读后感 篇3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

  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那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呢,以下几点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些启发:

  1、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

  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2、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局限性。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比如教学,职业军人等),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

  曾经在16世纪到19世纪,当西方国家将非洲的黑人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时,这些黑人并不被当做同样的人类看待,他们只是被想动物一样对待。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美国更是在前段日子,正是宣布确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3、搞清楚了资本主义和信贷到底是咋回事。资本主义的精神要义在于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更多的生产研发当中,使得这些钱成为资本,从而赚取更多的钱。

  而资本主义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信贷。信贷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仅凭信誉来贷款,放贷的人是投资于未来,是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贷出去的钱可以为其赚回更多的钱。可以说当今经济就是靠着资本主义和信贷来支撑的。

  4、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黑客帝国成为未来人类真实场景(人类意识可能会被机器控制,这一点是非常有可能的,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进化也许就结束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ElonMusk等一众大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简史读后感 篇4

  我们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学会使用火,然后逐渐学会打制石器,然后逐渐登陆其他大洲不断适应各个大洲环境,使得第一次“人类的洪水猛兽”席卷全球。

  此后人类不断进化与发展,进而逐渐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国,然后宗教、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便也应运而生。而人类的数次重大变革既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则深深改变了人类进程,也深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而人类的进化也不过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样,“既让自己的DNA持续永久的复制下去”,只是人类到后来尤其是现在的进化越来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缚。

  回首望去,让我们从一众生命脱颖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脑袋却能思考整片宇宙,这着实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过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超以往,且形式不容乐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虽然如今是史上相对来说最和平的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中美博弈、朝韩危机、中东变局、欧洲风云。而世界终会走向何方,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尚不得而知。

  人类的未来究竟去往何处?作为宇宙的奇迹生命代表的人类,是否甘于自然法则的束缚?而若真的有一天,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那时又该会是何种模样?

  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简史读后感 篇5

  到底是智人驯服了小麦?还是小麦驯服了智人呢?

  或许根本没有答案。

  作为智人之一,我虽然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采集生活,但并不想接受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许现在的生活就是经过了种种取舍才存在于此的。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我现在的生活是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得来,而历史的进程从无对错。那就接受现在的生活,去选择未来。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分岔路,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以后都将成为确定的历史,这一笔但求问心无愧。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用信任构筑体系,只要你相信、我相信、大家都相信,那么一切都是真的、可发展的。智人不停地进步,越活越复杂,牵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和平。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铸造了这个世界,是不是反而困住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滴油,用来推进这个世界的发展。也许地球本来就是想留下文明与故事,而现在只是众多传说中一段属于智人的传说。

  简史读后感 篇6

  漫步生命的历史长河,我们无疑会睁大好奇的双眼接收着浩瀚如海般的生命奇迹点滴。从最初的生命衍生,到随后越来越多的生命进化演变,到再然后的人类的出现,到现如今某些物种的消亡及某些新物种的发现——某事某刻的我们一旦静心下来对这些生命的故事进行汇总整合,我们或许会由衷地发现这是一幅极其绚烂多彩,史诗般的恢弘生命大篇。

  探寻生命的源头,解读生命的历史,我最近正逐一细读着围绕“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主题的科普读本《生命简史》。40亿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光。如何可以从生命的源头追根溯源引领我们去考究生命的历史其实是相当艰巨的工作。不过《生命简史》这这本书册的资讯内容却并不是完全的学者们的假想推测。事实上,《生命简史》最大的亮点就是这本书的编者基于现有的诸多古生物留存下的化石证据,加以更多的推理演化,成就着更多生动淋漓的生命发展历程。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内容,这更是日积月累,或者是更多年份的积累演化而成。今时今日的读者们则可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进一步地深入这样一曲“生命神话”般的分享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生命的历程,我们无疑不仅一饱眼福地答疑解惑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更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认知和对生命发展进程的了解。不断发展中的生命传奇注定着有太多的看点耐人回味。

  永恒的海洋,从尘埃到生命,细胞、组织和躯体,我的同类和异族——这本书循序渐进地借由着地球上现存的化石向我们推演着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孕育等诸多关于生命源头的故事。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之中的内容知识点是海量的。除了让我们大饱眼福外,我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尤其是在相关此类专业的大师级人物的分享中,我们更会深入地了解着原本静默无声的化石实则蕴藏着深厚的话语。

  它们用着形状,颜色,结构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向我们揭开着关于生命发展的奥秘。这些化石变得是那般栩栩如生地充满着生机和灵性。作为读者,我觉得自己翻看这这本书的过程中队生命的简史有着一个更加形象深刻的认知。

  文字的叙述在某种角度比较还是相对的单子。所以这本书的另一亮点就是文中还时时穿插着图文画面的解说。哪怕是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我们也可以借由着这本书真切地学习和了解着生命的主题。深奥的生命话题在《生命简史》这这本书中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这也难怪乎这本书被诸多的读者称之为是一座纸上生命博物馆。

  走近化石,解读生命,《生命简史》一书通过化石,为我们众多对生命话题的读者逐一答疑解惑在书中。

  简史读后感 篇7

  在古代,区分贵族和平民的因素是拥有土地的多少;到了现代,拥有生产工具的多寡,产生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听起来,没有半点平等的味道。

  但就在最近这一二十年,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巨大平等效应,已经深入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团购、共享服务等,让大多数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之外,还让你我感受到了持续的平等感。这种无差别的错觉,似乎在向你我呼喊:“平等正扑面而来。”

  然而,事实真的像你我感受到的这样,简单清晰吗?不是的。作者反而认为,21世纪可能会产生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底层原因,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

  最近几年,哪怕你不关注科技类新闻,大数据这个概念恐怕你也不会陌生。相信你也见证了,拥有海量数据的科技公司,到达的市值,一浪高过一浪。“拥有数据就拥有未来”这一结论,呼之欲出。

  这就是你我身处的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已然超越土地和生产工具。数据的控制权,变成了科技巨头们争相追逐的香饽饽。目前数据巨头们的商业模式如出一辙:靠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再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

  只是现在,数据巨头们更加看重的不再是广告收入,而是他们在赚取广告收入的同时,不断获取的数据。最坏的结果是,长期来看这可能使你我不再是用户,而变成商品。

  长期来看,只要取得足够的数据和运算能力,数据巨头就能代替你我的大脑,来为我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甚至直接操控我们,甚至可能重新设计生物或无机的生命形式。

  先不说未来,就连当下也有相当人群,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毕竟,付出一点个人数据,不用排队就能享受到那么多便利,一般人几乎很难抗拒这种免费的得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选择断开网络连接,保险机构就会拒绝投保,雇主就会拒绝雇佣,医疗机构也会拒绝提供服务。在健康和隐私的这场大战中,健康应该会轻松胜出。

  于是,所有可能预见的情形,最终归结为一个问题,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作者坦言,这可能需要所有律师、政治家、哲学家甚至诗人,一起协作解决。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不影响个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你我或许也可以加入其中,参与讨论,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史读后感 篇8

  我很努力的记住了作者名字,然后开始认真地读这本书。

  智人从亚非大陆到席卷全球,一路上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作者把物种毁灭定罪给智人。

  对全世界上所有的大型动物来说,这场人类洪水的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类自己,还有其他登上诺亚方舟但只作为人类盘中佳肴的家禽家畜。

  我承认在人类征服各种生物到达食物链顶端的过程中,很多生物因此灭亡。但是试想一个场景:一群智人迁徙到了美洲大陆,这里有很多巨型动物,有脖子很长的,有尾巴很大的,有腿很粗的。智人和这些动物一样还不会创造资源,只能利用现有资源,资源有限,混吃等死的智人估计都不够这些巨型动物塞牙缝。动物都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巨型动物有,智人也有。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中智人胜利了。巨型动物死亡了。然而人类被作者形容为毁天灭地的洪水。我觉得对人类来说不公平。

  有时候,我们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然而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认知革命下,智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生存的能力。智人尝试驯化狗,养鸡,杀大型动物,让自己的孩子顺利长大,让自己的部落明天依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随之狗被驯化成宠物,鸡进化的肥肥的,大型动物灭绝。显然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而是为了生存而做选择。

  后来人类不再需要和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了,那就转为内斗了。

  首先,人有互信才产生金钱,有了金钱置换资源,人们就开始追逐财富。

  其次,人类通过想象构建出阶级,宗教构建出神,上层阶级构建出国家,人们就开始追逐权力。

  然后男性战胜了女性,白人战胜了黑人,富人战胜了穷人。

  人类在追逐财富与权力的过程中,欧洲人通过革新技术创造武器征服一个又一个新的大陆,并且顺便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提高了航海技术等等。当然,上层阶级的地位是不稳固的,被压迫的人们不断反抗,成功的下层阶级会成为上层阶级,帝国本质未变只是至高权力的椅子上换了一个人而已。在这样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人类为了巩固和平现状学会了设计制度、设计规范约束、设计法律。为了达到平衡制约,人类学会了博弈,让利益双方共同遵守约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可怕的毁灭性武器。随着战争成本提高,战争利润下降,现在的地球出现了空前的和平状态。

  似乎当人类在做恶事的时候,也会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技术的提高,世界的发展。

  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从无正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人类演进过程中,感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斗争,然而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敬畏。

  我们敬畏生命的短暂所以珍惜,智人为了子女和自己的生存敢于对抗强大的对手。

  我们敬畏群体的力量所以依附于群体,建立秩序发明规范有了文明。

  我们敬畏自然的神奇所以创新,我们利用资源,我们用热能转化动能,我们用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我们在改造自然。

  或许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并不重要,从宇宙大爆炸产生原子到构成分子再到结合成有机体演化成智人发展成人,我们经历了太多,无法追溯过去,无法想象未来。站在每一个岔路口,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没有神力预测,我们也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但我们走过,都留下痕迹,又都找不到边际,但是这都是人类走过的路啊,都有意义。

  简史读后感 篇9

  有读者认为这本书并无新意,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将一些零碎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本质上也没有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价值。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提供了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也不在于表达了前所未有的观点,而在于,用可读性强的生动的文字,有理有据,视角宏大,系统性的阐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其间也对金融、宗教等历史进行了描述。

  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内容,以及作者试图提出的观点,都做到了逻辑自洽,而不是生硬说教,至于其中的信息谬误?目前也并没有发现有人明确提出,因为作者确实都是引经据典而来,你可以不认同他提出的观点,但没法反驳他所描述的信息。

  总之,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或者说看点在于:

  1、有趣的知识点;

  2、整体性和系统性。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网红"书,因为能做到一点就已不易,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一定会成为经典之作。

  简史读后感 篇10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伏尔泰

  人类之所以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并用以构建共同的“想象”。

  初读此书,这个观点就让我留有深刻印象。

  而这正是是作者,赫拉利,一个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对现今人类社会的解读。

  这个观点乍看无理,但却是本书的灵魂,随着文章的推进,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一点点逐步清晰,让人一时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那最初的想象上,而使这想象成行的,是人类对其的相信,百分百的相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们就开始想象,他们制作并不存在的事物的雕像,并崇拜它们,信仰它们,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开始。人们因一个共同的想象聚集在一起,互相信任,形成了一个个部落,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了农业革命,人类似乎开始从居无定所的生活中走出,开始驯化种种能为人类所用的植物与动物,有了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更是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现今,历史学家们发现一些历史遗迹,也与人类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作者明确的表示了他对农业社会的不推崇,并将农业革命形容为“史上最大的骗局”,但从现在来看,这仍旧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开始。就在这人类发展的源头,人们也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想象勤勤恳恳地劳作。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个国家产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现,社会上也有了阶级划分,人们相信恶人有恶报,而奴隶生来就身份低微。从这时,人们的“想象”似乎并不都向着美好的方向了。甚至以前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各大宗教的分歧使得神学争论愈演愈烈。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杀得难分难解,国家与国家也不停交战,互不相让时,他们对对方手中的钱币可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一种新的互信系统产生了。金钱正是这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比起任何国家、法律、等级或是宗教,金钱的魅力让它毫无阻碍的跨过一道道鸿沟,丝毫不受宗教、种族、性别或是性取向的影响。

  读到这里,稍一思考,就发现作者的用意,从始至终在文字里透出来的,都是对人类社会梦幻泡沫的戳穿与嘲弄。他甚至不用“人类”这个词汇,他频繁的使用”智人“,这个生物学意义的词汇。他想做的,只是将人类从高高的食物链顶端拉下来,把人类从自己的想象里点醒,告诉人类其实他们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而人类的“想象”在“上帝”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想象”,造就了当今的现代社会,使之达到了现在的高度……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从动物到上帝”,人类是否能够成为上帝?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放下书,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作者在写农业革命时写下的一句话: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早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简史读后感 篇11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将挑出其中两个议题与大家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01、关于幸福的探讨

  幸福感究竟是什么?幸福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曾经的人类忙于与瘟疫、饥荒、自然灾害、战争等影响到自身生存的因素作斗争,从而忽视所谓的幸福感受,或者说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活着就是幸福。而在瘟疫、灾害和战争被完全攻克的未来,我们不必再为生存担忧,幸福究竟是什么,它以何种形式而存在,它对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这也许是个模糊而又难以言表的哲学问题。书中作者从理性的生物学层面解释道:人类不断演化,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人体生化系统对于人们做出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行为的一种奖励。因此,人类的基因中蕴含了追求幸福快乐的原始动力。作者这段解释我觉得相当精彩,他将一个模糊的哲学问题用理性的科学认知阐述,让我们能直面自己对幸福的追求,直面自己想获得幸福的欲望。

  既然基因决定了我们本能的去追求幸福,就不免有些人尝试通过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手段欺骗人体生化系统,直接获取我们想要的那个奖励——幸福快乐的体验。例如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失落而沉迷网络中的虚幻世界,再或是通过毒品等药物获取精神和肉体上超脱。这些扭曲的追求短暂幸福快乐感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成为当今和未来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最真实最纯粹的幸福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的向往,能够活在当下,并对未来充满期待,既不苦中作乐强颜欢笑,也不怨声载道自暴自弃,该哭哭该笑笑,动力和激情常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02、关于未来人类“神性”的探讨

  正如本书副标题写到“从智人到神人”,人类未来的终极进化体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处于什么状态的,作者给出了几个假象。人类的科技攻克多个领域的重大课题,其中包括具有超强学习和运算能力的人工智能诞生,它们智商远超人类,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力,人类将不再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或将“退居管理层”;生物学和医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修复病变的器官使人类寿命大幅度提升,甚至可以通过大脑移植实现永生不灭!人类社会实现最大范围的大数据,任何问题都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最优解,资源调度、信用成本等社会问题将不复存在等等。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甚至有些惊悚。我看完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成神了!这就是本书对未来人类所谓“神性”的探讨。

  对于作者提出的未来人类社会,我的想法是:淡定,坦然面对。科技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越是对科学深入专研,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越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就越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纵观整个人类文明,从神学到经典物理学再到量子力学,每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都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观念的粉碎和重塑。我们不必过于担忧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准确把握未来人的生活状态的,就像百年前的人们也无法想象现在的我们所拥有的科技一样,也许现在的人类在过去的人眼里就是如同“神”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只有尽人事,听天命,摆好心态,在不断的科学探知中消除我们的愚昧,在一次次的思维认知的碰撞中涅槃重生。或许,当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人类真的离所谓“真理”、“宇宙的本源”很近很近的时候,我们能拥有接受这一切的素质和度量,坦然面对一切,到时候或许所谓的“神性”人类已是普世众生。

  简史读后感 篇12

  拿到这本书已经两个月了,说实话,我不太愿意翻开它,虽说是普及版,但过于深奥的内容,作为一位科学专职的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们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科学贡献同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他却创造了奇迹。(据了解“渐冻症”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简称M。N。D。)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

  正如霍金所说,这是一本不仅让青少年,而且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书。他删去了《时间简史》中过于高深的部分,重写了相对论和弯曲空间这两章(它们分别讨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习上,作为一名不到三年的新教师,更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的教书工作中,我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因为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工作时间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上课。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我将来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简史读后感 篇13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另人类不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由于有强烈的好奇心,就利用暑假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读完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些哲理

  对我而言,我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我对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很感兴趣。对于《时间简史》我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水平不高,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

  首先,这本书科学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相信迷信。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们都不想蚊子生活在这里,可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计划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好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就是两个法宝,可以帮你脱颖而出,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现在是"适者生存",他们为了不淘汰而竞争,这也会使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所有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虽现在得到人们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会迷惑可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而且能让读者若有所思,《时间简史》这是这样的一本书。而对于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人生是传奇的,他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身体的不幸让霍金煎熬着,然而他却孜孜不倦。

  这就是我读《时间简史》的感受。

  简史读后感 篇14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很广,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霍金都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霍金还介绍了“奇点定理”和“霍金辐射”这两个自己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以及试图解决宇宙起源问题的“无边界宇宙模型”。

  一、奇点定理

  霍金和彭罗斯利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且宇宙中的确有我们观测到的那么多物质,那宇宙一定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

  1.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

  埃德温·哈勃等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而且离地球越远的恒星,离开地球的.速度也越快。这意味着,宇宙就像是气球一样,在不断地膨胀。

  2.“奇点定理”意味着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宇宙必然有一开端。“奇点”是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无限大、密度无限大、引力无限大的点。宇宙就诞生于“奇点”之中。

  二、无边界宇宙模型

  在描述宇宙历史的模型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当前的主流理论,但这一理论目前无法解决宇宙起源问题。霍金因此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宇宙大爆炸模型无法解决宇宙起源问题

  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诞生于“奇点”。物质、空间和时间,都是大爆炸之后才出现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对于我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宇宙时空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边界和开端。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物理定律,都会在奇点处失效,因此人类无法直接研究奇点。

  这就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空间。

  2.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没有起源和开端

  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是“有限无界”的,没有边界和奇点。霍金认为,这个宇宙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受任何外来事物影响,没有创生和消灭的时刻,它就是存在本身,不需要上帝来创造它。“无边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个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所组成的四维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时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范围上是有限的,但却没有形成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科学规律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适用,不会发生崩溃。

  三、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也就是“黑洞辐射”。霍金利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提出,黑洞也会发出辐射,并不是完全黑的。

  1.黑洞形成

  当恒星的内部燃料耗尽之后,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就可能坍塌成黑洞。黑洞质量大,体积小,引力极高,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只要进入某个临界区域,就永远不可能逃出黑洞。

  黑洞吸引一切的性质,跟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冲突。所有有温度的物体,都应该发出辐射和粒子,但如果连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黑洞怎么能发出辐射呢?

  2.霍金利用“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黑洞辐射”

  霍金提出,黑洞的边缘在一刻不停地产生成对的粒子,其中带有负能量的粒子会被吸到黑洞里去,但还有一些带正能量的粒子,可以从黑洞的边缘逃脱。在外界看来,就好像是黑洞在不断地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霍金辐射”。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下,即使是看似毫无一物的虚空,在微观上也是波澜起伏的。会不断地产生成对的粒子和反粒子,再碰撞到一起发生湮灭。黑洞的确会发射出粒子,但这些粒子,并不是从黑洞里面跑出来的,而是从黑洞边缘的空虚的空间里,无中生有变出来的。

  相信大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很荒谬,但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了解得更多呢?终其一生,爱因斯坦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不受欢迎。然而,1952年他得到担任以色列总统的提议,他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畅言无忌的支持得到了充分的承认。但他谢绝了。他说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过于天真。可是,也许他真正的理由却并非如此,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

  智者之所以称为智者,是能够认清自己,知己其所能,其所不能。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阳到达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只有到那时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将来光锥之内。类似地,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处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至于我们看到的最远物体,光是在大约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看见的,或许早就不存在了。

  简史读后感 篇15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

  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竟可以这样书写!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于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周而往复。然而,我们即已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对比霍金教授,我们是何等幸福。21岁时,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这种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对死亡,他没有低头。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死神散跑。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书中,解释了宇宙、空间、时间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内容,比如不确定性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测量一个天体的位置与速度时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语言生动有趣而不乏深刻,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智慧与幽默。也许,这就是为何一本科学类的著作能风靡全球的原因所在吧!

  通过阅读《时间简史》,普及天体物理的知识,让我对宇宙的神秘产生了浓厚发兴趣,更惊讶于那是多少次的必然与偶然,才有了太阳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类生命的场所。

  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会仰望星空,感悟宇宙的奥秘。神秘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总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远。就如同无法洞穿那无穷的宇宙一样,我无法想象,霍金教授,是运用了怎能样的力量才能完成这“时间”的书写!他的书中的内容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我们都只是时空中那微小的尘埃,但是,我愿意让这尘埃能在时间的爆炸中,现出耀眼的光芒!

  简史读后感 篇16

  花了很长很长时间,读完了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被作者优美诙谐的语言,出其不意之处透露的机智,以及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所折服,并深深佩叹作者的博学和才智。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改变,让我有了记录和分享一些读后感的强烈动力。

  与一般学术味浓重,刻板枯燥的历史书不同,这部长篇巨著把抽象的历史以平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以你我能体会理解的方式阐述,让人很容易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久久放不下书籍,是一部集趣味和思考深度为一体的历史著作。

  除此之外,本书另一个亮点是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挑战传统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比如"帝国主义"真的是万恶不赦的吗?民族主义者宣扬的所谓传统文化真的是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吗?科学真的是独立于政治或资本利益的完全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吗?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些所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吗?人类社会本身也许越来越和谐,但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动物的感情需要和生活质量?

  接下来,就书中的一部分感触最深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就人类历史的开始,作者提出了和传统历史学不同的划分方式。相对于经常被提到的“史前社会”和人类历史正式开始的“农业社会”(大概至今一万多年前)相比,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早在7万多年前就开始了--“史前社会”的称呼忽略了农业社会之前漫长时期,人类的广泛活动和创造成就,以及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深刻影响。

  其次,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写道,进入农业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实例为证:农业社会的个人,由于能耕作的食物种类有限,比石器时代行动自如的猎人们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加之很多在当时来说致命的流行病,都来自圈养的家畜,而一旦流行传染,由于人类的固定聚居方式,立刻大范围扩散,后果不堪。

  那么,如果生活质量是一种落后,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放弃自由的游猎生活,而选择安土重迁?作者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类是短视的,短期的便利带来的是长期的损失。第一代的游猎者受到小麦这种拥有迅速种子散播能力的植物的诱惑,以为终于可以有安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他们停下脚步,花时间播种,耕作,犁地;经营麦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人类渐渐地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一代接一代,等人类变得完全依赖某一片土地的产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以为选择了一条捷径,最后却被套在了历史的陷阱里。

  广而推之,历史的前进总是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吗?作者举了一个很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邮件,由于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书信邮递,我们都认为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秒传的速度,导致我们的邮箱往往塞满了不必要或我们永远没来得及打开的信息。邮件,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效率,还是更多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毫无关联。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向。

  由此逻辑推展出去,作者进一步问了一个历来被历史学家们忽略的问题:史学家们自古以来研究革命,研究历史转折点,研究征服者和艺术家......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人类越来越幸福了吗?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有比古人更卫生的条件,更先进的医疗,更便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赞成现代人更加幸福的观点。但是,别忘了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揣测古人。但如果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外在条件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期望值和其是否被满足的话,那么古人生来就没有要求夏天一定要住空调房,或者假期一定出国旅游购物然后发社交媒体,或者自己的短信必须在5分钟之内收到回复之类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不会因为期望没有达到而焦躁失落,他们的幸福感应该不会比越来越难满足的现代人差。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第三世界”人民的受挫感和反抗的动因,与其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毫无改善,不如说往往是由于全球媒体的传播力量,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往往是白人中产)的生活状态所刺激并引起不平之感。比较,往往是焦虑和失望的源泉。

  通过阅读这一部漫长的历史,我开始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历史位置:作为一个MBA学生,也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市场“和”消费主义“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也更加清醒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被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成功”这些哲学性的议题。在商学院,我们学到的很多技能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基本上都是:怎么赢得更多消费者?怎么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怎么为股东或投资者增加价值?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目标等同于终极意义,却很少去追问--当消费者购买了更多或更贵的商品,当创业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财富,当投资者有了更多利润回报以后,so what?人类,或者我们每一个个体,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吗?

  正如书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的兴起。人们开始不再如宗教中宣讲的一样,觉得最好的时代属于过去,生存的意义就是努力修复过去的美好。相反,大家开始相信未来,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资本家。他们把通过商业积累下来的利润,不是用来挥金如土,而是进行再投资,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投资。

  于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两种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消费者,被广告和永远不断翻新的商品激起无穷的欲望,无止尽地帮助社会消费过剩的产能(如果营养过剩得了糖尿病?太好了,这时候医疗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获利--对拉动GDP增长真是一箭双雕)。投资者,反倒会生活节制,谨慎对待利润,并把大部分剩余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内容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消费者被各类信息产品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想想多少人一天对着“抖音”花了多少时间?),而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的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利益增长前所未有。

  这样看来,科技的发展,不是填补了世界的不平等,反而加深了世界的不平等。

  如果说历史有自己的逻辑,不一定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想成为什么,那么科技本身的高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并不等于幸福;人类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恐怕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

【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宇宙简史读后感02-27

时间简史读后感05-24

《宇宙简史》的读后感09-22

数学简史的读后感04-20

生命简史的读后感04-10

简史读后感范文01-09

《时间简史》读后感03-19

读后感:《时间简史》03-23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03-13

时间简史读后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