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通用7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1
从孩子记事开始,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关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类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杨瑾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的书。这本书中“蹲下来”是主线,贯穿整个内容。蹲下来不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们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家长眼里,是非常幼稚,非常无聊的,孩子选择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粗暴的践踏孩子的尊严。有一次带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个玩具店门口,女儿停了下来,盯着店里的一套魔仙棒套装玩具,吵闹着要买。由于那玩具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所以我就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以此来抗议。我就告诉她到前面,我们去买比它还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这时候我就火了,就吓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来。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而我没有支持她的选择,还把我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强加于她。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对她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导致她在人前丢了“面子”。其实有时候女儿的选择我无法理解,就犹如自己小时候不被爸妈理解一样,都会充满埋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对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多的这种伤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的拒绝,而是用女儿的眼光来审视、看待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这是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童年的基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会把她当做朋友,用心倾听她的诉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2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3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4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赵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吸引了我。本书的作者是孔屏和张勃老师。张勃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恩师,虽然说她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着对张勃老师的崇敬和对这本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文章。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动作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多维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激发其成就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耐受力,从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等,都是父母事先为孩子去了皮,为了孩子吃起来容易,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却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5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6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一直以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都很了解,从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到后来上幼儿园、小学我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教育他,觉得自己走过的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小孩子感受。在读过《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后,我发现对于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不够了解,所做的决定往往是背道而驰,虽然由于家长的威严使得小孩暂时的屈服,但对小孩子的成长或者说美好的童年起到了反作用。
第一章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一刻开始中介绍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晚上和节假日经常要加班,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经常是以“下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很怕我,有时想和孩子聊聊天,他也是以敷衍的口气与我交谈。实际上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的“蹲下来”,没有设身处地的以小孩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我读过本书发觉自己最大的不足。
第二章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中我读懂了“叛逆宝宝”、“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其实是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苦恼,没有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碰到有些题目会体现出很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发些小脾气,我在旁边总是觉得问题很简单或者说这类题型之前做过,没有认真考虑过小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
第三章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这一章内容里,作者跟父母们强调的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听孩子的心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已经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父母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的决定才是为了孩子好。我现在很注重这一点,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都事前跟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余地,譬如本周六,小孩子去上英语体验班后,我主动的征求他的意见,自己决定上与不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第四章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父母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总是缺点。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总想着自己做主,这时候就可能与我们的意愿有所冲突,这时候我们应该放开手要他去做,失败了他会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成功了他会享受自己的成功喜悦。现在我和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为孩子制定一些奖惩制度,这种方法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第五章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画出什么样的色彩来都是做父母的责任。正所谓成才必需先成人,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以身作则的榜样。有时候家长在不经意间所做的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一些不良的习惯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会不经意的“学会”。例如有些家长会不经意的闯红灯,孩子并不懂交通规则,他们会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慢慢的习惯了也会跟着效仿。
第六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家长愿意从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肯定他的良好行为,修正他的偏差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从父母的肯定中找到自信,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强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告诉我们,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会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7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