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上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记曲礼上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记·曲礼》的课前预热中有一个同学提问,大致的意思是:为何即便像鲁迅胡适这些人都是反对传统文化的?鲁迅甚至还说“吃人的封建礼教”?如今我们要学的确是在我们心中处于圣坛地位如鲁迅说的“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助教的回答很精彩,赢得了学员们的热烈掌声。曾亦老师的课堂讲解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回过头再看曾老师的论文和《曲礼》的原文。对“亲亲”和”尊尊”,“文”和“质”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何为《曲礼》?
《曲礼》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包括普通百姓,文人士大夫和上层统治阶级。曾亦老师在讲课开头说到篇名《曲礼》的时候特别提到曲礼中诸多细小行为规范的规定反映出作为中国人其人心之曲折,弯曲,这种解释赋予《曲礼》新的含义。也很有意思。相比西方人,这很能说明中国人的心性。即便在中国的庭院设计中也体现了这种“曲”,如中国的房屋或者园林,一进门必然有一座假山或屏风挡着,让外人不能一目了然看见里面的内容。这种“曲”在中国的建筑当中随处可见。这是否可以说明中国人向来比较含蓄,谦逊?但与之相对的也可以说中国人善于遮掩,不自信?中国人似乎也一直在寻求这两方面的平衡。只不过,在今天看来,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中国较之那些文明历史较短的国家在礼仪方面的规定更加繁琐,更加曲折。
“亲亲”和“尊尊”,“文”和“质”。古人重“时”和平衡之道,矫枉必须过正。
我一直在体会柯老师讲的“文质彬彬”。如今读了《曲礼》,又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若我们断章取义孔子“吾从周”,认为周朝的礼教是先进于殷的;同样地,今天我们断章取义“吃人的礼教”认为古代的礼教是“吃人”的,那就是上了大当。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当时的社会现状去考虑。新文化运动时的`五四革命时期,鲁迅说的是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的。但放在今天,时过境迁,已不合时宜。
曾亦老师的论文《论丧父制度》(简称)中引用的一段话特别能说明问题。《春秋》桓十一年何注云:“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而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与质也。”古人重“亲亲”和“尊尊”的平衡,重“文”和“质”的平衡。如果说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中国社会的现状要求当时的国人打破繁文缛节,打破“文”胜“质”的格局。那经过了100多年,我们如今已发展到了“质胜文则野”的时代。已经到了“穷则反本”的阶段,各种现象都要求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天道的状态之中。我特别赞同矫枉过正,矫枉必须过正,否则就再也回不到那个我们认为正确的地方。
《曲礼》在今天的意义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现今的国人时不时闹出笑话,世风日下,不堪目睹。让不论是外国人还是国人惊呼曾经的“礼仪之邦“在哪里?
学习《礼记》,学习《曲礼》,让我们重拾古人行为规范,检讨自身,进而变化气质,改变自身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人。我想这或许是学习的现实意义吧。
【礼记曲礼上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礼记·礼运第九》原文12-15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范文08-13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08-13
礼记原文12-15
《礼记·礼器》原文01-22
礼记礼器原文12-15
礼记月令原文12-15
《礼记·月令》原文04-23
礼记文王世子原文12-15
礼记之奔丧原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