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春天》优秀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是从生命中来,到灵魂中去的。”
9月21号下午,记得是个阳光肆虐的好时光,下午的阳光正好洒在我的书桌上,看书有点晕晕欲睡的感觉。我刚把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又翻开第一页,写下如下字眼:“12·9·21·下午,初次阅完。这是一本看似平淡无奇的随笔,实质没有功利的人事无法看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的。喜欢本书的原因在于收获了从未有过的视觉和对相同写作方式的认同。”如今再来看自己写的感受,有些好笑。为自己的文笔深深汗颜。不过我想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但确实是我对于散文的综合感受。无论是周作人,汪曾祺还是聂尔,真是喜欢他们的散文的平淡无奇,却如同在阅读生活,又能够感受到他们各自的灵魂。一直以为这才是散文的最高境界。而散文随笔化似乎就是最好的文体了。
最先阅读聂尔的《路上的春天》,是在南方周末的电子版上。读过其中一篇文章,便深深对作者产生了好奇心。之后在火车上,在床头,在书桌上,翻阅此书时,无数次在脑海里想象着聂尔的模样、姿态及行动。就如同看《追忆似水年华》时想象普鲁斯特的模样,看《人生的枷锁》时想象毛姆的姿态。当然不是看每本书都会好奇作者的模样,而是因为如果这本书能够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或者情感时,我就会想知道作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是不是我心中构造的人物。显然我的想法是及其荒谬的。经过多次的教训之后,我已经知道书本的作者是个怎么的人——活在书本之外,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相同的面貌,相同的姿态相同的行动。不同的只是写出的文字不同而已。当然这只是外在而言。是我自己喜欢把生活和书本混合在一起,所以便常常失望。如今我已学乖,不再去胡意猜测别人的相貌,乖乖读书。只是又发觉,当深入阅读其书,作者的相貌是会自然而然的'在脑海里渐渐清晰明朗起来,即使此脑海里的作者与现实中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但是对我来说,脑海里的作者才是真实的人,因为他的五官体态都已是我自己的思想所描绘,也正代表我的思想。
所以,《路上的春天》有一个在我脑海里的聂尔,有了两个作者。也许我又通过其他的途径认识了生活中的聂尔,对比两个聂尔,我发现的是我与作者(真实的作者)之间的相同于不同。我在想,是不是每个喜欢看书的人,都会想象心中的作者呢?那样,这个世界,岂不是有千千万万个聂尔了!
【《路上的春天》优秀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在路上》优秀读后感06-11
《路上父子》优秀读后感09-15
春天,在路上作文05-03
春天在路上作文10-02
春天的路上诗歌08-02
春天-家在路上07-23
《从爱都爱的路上》优秀读后感07-03
《筑梦路上》优秀的读后感06-27
《筑梦路上》的优秀读后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