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
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1
昨天有机会冒雨参观了晚清“学霸”——云南红河石屏人袁嘉谷的故居,一幢精巧的老式四合院。
虽然平时对其有所耳闻,知道那么一点点的信息,但真正到了他的故居并听了介绍以后,才明白了今天的“学霸”与过去的“学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首先,袁考取的是当年的特科状元。这个特科状元比普通状元“牛逼”,因为它每隔五、六十年才考一次,整个清朝只考了三次,袁是第三次参加的考生;
其次,参加特科考试报名的条件比较严苛,考生必须是举人,并且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等于是一群已经很牛逼的人又在同一个考场、同一份试卷中激烈竞争。
经过三天封闭式大考,袁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名。
其父是茶商,家庭条件中上水平。看他的样貌,属于天资聪慧的一类。
看过的名人故居有那么几个。总体上感觉,名人能够成其为名人天份不可少,还有就是他们所处大时代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可少。
参观名人故居,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的后人现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了?
几乎所有名人的后代所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他们的名人前辈取得的成就大。大多数后辈都沦为了平凡之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这也是他们的前辈努力奋斗的结果。另外,名人都有一份非凡的执着。也许一开始是因为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引起的行动,但后来的执着才成就了大事。昭通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当地恶霸对他家人的欺负,一怒之下,徒步一个月走到昆明,又遇上陆军讲武堂召录年轻学员才偶然地成为一名军人,后又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
既然名人的后人们都没有再取得光辉的成就,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辈的成就只能是前辈的,最多也只是多一些钱财而已。作为一个前辈,没有必要太多地为后人担心,后人有后人的命运。你再辉煌,再怎么为后人处心积虑,到了他们手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完全无法掌控。
过好自己的一生,少些不必要的担忧,这才是王道!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2
纵观历史,吸之以精髓。读史通今,我们收获的是汗水,是沧桑,是辛劳,更是一种精神。
周六的海风划过面颊,风吹与海水上演着滑稽的一幕。涨潮,退潮,都离不开微风的轻抚,似乎他们是天作之合,两种无止息的生命已相融于一体。风对海有情,海对风有意,在生命的长河中他们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伴侣。
——栈桥观海
古老的小巷狭窄,幽静。巷中的台阶记载着沉封悠久的历史、残损破旧的身躯展现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讲述着不同岁月中不平凡的历史。即使被踩踏、被埋没、被歧视、被忽略,但它仍然寸步不离的守护着那一寸属于它的土地,在浩瀚的宇宙中发出它最耀眼的光,就像无边黑暗中的小小星辰,净化着被世俗沾染的土地。
——小巷石阶
陡立的道路旁是两排威严耸立的银杏树,高大、茂盛、繁荫的它们尽情地展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树已达百年之久,穿过树荫,走进老舍故居,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拉车夫——祥子。老舍正是通过祥子批判了那个无情的社会。从祥子的雕像中可以看出他热情、憨厚、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在我看老祥子的眼神中流露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就像是那古老的银杏树一样历经着百年风吹,百年日晒,百年雨打。祥子最后成为了穷愁潦倒、吃喝嫖赌的无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堂中洋溢着书香墨气摆满了老舍呕心沥血的作品,老舍的精神,老舍的作品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成为青岛独具特色的风景。
——老舍故居
栈桥,海,石阶,古老的小巷,古树,故居展现出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它们饱经沧桑,似繁星般点缀着青岛。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3
从爷爷家出来,在路上不经意看到了这个院子,便被它吸引住了——石砖砌成的墙,雕刻着复杂的花纹;木头做成的门窗虽经过岁月剥蚀,有许多或短或长的缝隙,但仍显得十分气派。抬头,看见门上嵌着一块木板,上面大气而精细地刻着:朱自清故居。
跨过高高的门槛,里头先是一个小园子。地是用石块铺成的,两旁整齐地摆放着一盆盆的花。这些花或粉红,或深红,被墨绿色的叶子簇拥着,显得格外娇艳富丽。园子里还摆放着两个大瓷缸,深褐色的底面上雕着许多金色的龙,盘绕着,嬉戏着。乍一看,这缸甚像酒缸,其实不然,里面盛着满满的水。不知为什么,这些水格外碧绿。凝视着水,我心想:想必朱自清爷爷那么多描写溪流的散文,灵感是从此而来的吧。
往里走,便是朱自清爷爷的一间屋子。这屋里到处可见木制的家具与摆设,闻之有一股木头的异香。我看见有两张高木椅子摆在一张木桌子的两侧,心血来潮,坐了上去。也许是因为年久的关系,我一坐上去,椅子就开始“嘎吱嘎吱”响。我看这椅子不太结实,又有许多漆也掉落了,怕把朱自清爷爷的东西弄坏,没坐几下就小心地下来了。
“嘎——”一阵长而刺耳的摩擦声响过,我推开了另一扇木门。一瞧,又是一个小园子,看来朱自清爷爷还真是喜欢园子呀。这园子虽然不算小,但跟前一个是没法比了。我站在园子中间,发现这里既没有鱼缸也没有花草,除了有几条可以通到房间的阶梯之外,空荡荡的一片。我看了看那些未开的门,一股想去敲门的冲动涌上心头——去试探一下有没有人,也许朱自清的后代就住在这儿呢。可是转念一想,如果真有,如此鲁莽地敲门拜访,岂不是得罪了朱自清的后人吗?果然,我还是不敢。在园子里又转了一圈,没意思,便离开了。
走出故居,回头望望,仿佛看见朱自清爷爷正在里面微笑着,挥手送我……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4
很早以前,就想来游览王船山故居,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参观夏明翰故居时,也就顺便来游览王船山故居,再说学习名人的思想也有好处吧。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坐落在衡阳县曲兰镇,系王船山1675年间所购置的。现基本保持原貌。屋前匾额有赵朴初亲笔写的“湘西草堂”四字。草堂前有古柏树两棵,据说为王船山所栽。四周树木环抱,草堂右侧有古藤一株,粗可合抱,盘根错节,缠绕于数株树上。湘西草堂现珍藏有王船山晚年著书立说稀贵的文献史料和生活起居文物。
王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以哲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他努力著书40年,计100余种,4000余卷。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甚至天文学等方面,内容博大精深、其代表作《尚书引义》、《续四书大全说》等。
败叶庐,又称“竹花园”。1660年建成系王船山居衡阳西乡第一个住所,该屋为三间,无楼,清末更更名为“竹花园”,正门前“竹花园”三字系清末王壬秋(曾任船山书院院长)所题。
石船、石船山。石船长约40米,高约10米,由黄赭石天然构成,据说王船山晚年经常在石船上著书,王船山由此而得名。
枫马。枫马是一棵大枫树,生长在湘西草堂左侧20米处,该树根部暴露地面,形状似马,昂首长嘶,“枫马”系王船山所题。我们还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王船山一生最喜欢的第二儿媳妇,因为是她一直照顾他的晚年生活,也是他心中的好女人,他死后都要将她葬在他的身边的墓傍。
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县之秀外慧中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5
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肯定知道,但是了解不太全面,让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孙中山1866年出生,1925年逝世,幼名帝象,学名文,所以后人称他孙文,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的普通农家。今天爸爸妈妈就带我到他的故居看了看。
我们车开到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就到了孙中山的故居。把车停好后,爸爸就去免费领票处领票。我们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荫大道,两边的大树高大挺拔,就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孙中山的故居。我们一直向前走,走到头时向右看就会看到一个红墙绿瓦的屋子,它就是孙中山的家。我们兴冲冲跑过去看到的就是红色的二楼洋房,它比其他的房子大多了也漂亮多了,不愧是伟人的房子。我们向前走,首先看见的是客厅。客厅正前方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椅子后面有一个长长细细的桌子,上面放着三尊菩萨,两边还放着两个青花瓷花瓶。后面的屏风上还有一副横联,写着“金玉满堂”四个大字。客厅两边是客人坐的。右边墙上挂着一个钟和孙中山爸爸的画像。
我们把孙中山的家全都看过了,我们又去了孙中山纪念馆。让我知道了孙中山的许多事情,我知道他去过英国伦敦留学,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想了解跟多孙中山的故事就去孙中山纪念故居吧!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6
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日子,我们成立了一个青竹小队,由王昊为队长,展开了一个参观名人故居的小队活动。我们参观了蔡元培故居、周恩来故居、大通学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还是周恩来故居。
在周恩来故居门口,我们找了一位导游阿姨为我们讲解。我们先看到了一座雕像,导游阿姨介绍:“这是周总理周恩来,是根据一张照片上的周恩来雕刻的。”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小堂前,小堂前是用来办红白白喜事的地方。然后,就来到卧室了,卧室在二楼,是对外开放的。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这破旧的楼梯,来到卧室。“哇,这张床可以算得上是老古董了!”我不禁赞叹到。“这是周恩来的`床,再进去,就是他父母的床了。”导游阿姨边走边说。周恩来父母的床是镶着金边的,这种床,我只在电视上见到过。导游阿姨又带领我们来到灶头,灶头里放着几个大铁锅,灶头的墙壁上,还画着一幅鱼儿在荷叶之中嬉戏的水粉画呢!最后,就是去参观展示厅了。导游阿姨让我们自己看。展示厅里收藏了许多周恩来年轻时的照片,还介绍了不少周恩来的事迹及他的家人。
时间过得真快,这次的小队活动结束了。这次小队活动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周恩来总理,也让我积累了不少课外知识。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7
在乌镇,我们参观了茅盾的故居,还有茅盾的学堂——立志书院。
茅盾被称为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刚一进门,就是一个茅盾的上半身像,手中还握着一根金笔,听导游说,这是茅盾生前用的笔,由于用的时间很长,笔尖磨秃了,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们上前摸一摸茅盾手中握的金笔,就会沾上一点名人的才气,我好奇的上前摸了摸,就算沾上了一些才气吧!
茅盾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鞠躬尽瘁,为社会文化主义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纯粹利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之后,虽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对党矢志不渝。虽然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遥远,但是,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像矛盾那样做一个爱国,对祖国忠心耿耿的好公民。
今天参观茅盾故居,不仅仅看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作品,还看到了茅盾先生对祖国的一颗火热的心,还体会到了茅盾先生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们要向茅盾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品质,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人。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8
今天是7月24日,星期天。我和谢舒阳、沈琛烨等十几人,参加了由宋琦组织的小队活动。去了几位绍兴名人的故居参观。
首先我们去了蔡元培的故居。蔡元培的故居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我们还了解到: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培育出了大批有志革命青年。还著有“蔡元培全集”等书。我想:蔡元培真是个伟大的人,培育出了那么多有志革命青年。
然后,我们又去了周恩来的祖居。周恩来的祖居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我们又了解到:周恩来,字翔宇。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曾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了无数胜仗。我想:周恩来真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忠报国的人。
最后,我们又去了秋瑾的故居,“莫道女儿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里北靠林木苍翠的塔山,并离清波荡漾的鉴湖不远,环境古雅清幽,盛满一代女中豪杰的豪气壮志。还了解到: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我想:秋瑾真是个英勇无畏的人。
这些人真伟大,我要向他们学习,使祖国更加强大!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9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法制民生电视台的老师们组织我们小记者参观秋瑾故居。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也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32岁。
老师们组织我们有序地乘坐公交车,一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参观地点,解说员阿姨热情地接待我们,带领我们来到秋瑾故居的大厅,在大厅外的两侧站立着两棵高大挺拔的玉兰树,进入大厅,解说员阿姨指着大厅的房顶上画面告诉我们:美丽的凤凰代表秋瑾,生龙活虎的长龙代表她的丈夫,象征着龙凤呈祥。前堂摆放着秋瑾生前珍藏的瓷器和使用过的一把历史悠久的长椅。
看完了整个秋瑾故居,仿佛让我回到了秋瑾生活的年代,她曾说过要男女平等,她为保护祖国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有强烈抱负心的我,就应该像秋瑾那样,有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祖国拼搏,为祖国而不顾一切的牺牲自我,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是的。这种精神无时无刻在我脑海里流淌,现在的我们生活多么的幸福,所以回家和妈妈聊天时,我就心里非常坚定了我的信念,遇到困难和难题都要自己想办法来克服,不能逃避,这样我们才会独立,才会成长。所以,每当我想起秋瑾的事迹就会激励我要为自己的学习而奋斗!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10
一座城市的名人故居是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肌理纵横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有人却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拆除名人故居,最近有报道,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梁林故居,就是这样被毁于一旦,令人痛惜。
坐落在东城区北总部胡同的一栋老宅是两位在国内外享有高知名度的著名人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民国时期享誉盛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个才情并茂的杰出女性,她的父亲是个外交官,常常由于工作的变迁带着小徽因到其他国家定居。也许是家庭条件比较特殊,当林徽因12岁时就掌握了六国语言,15岁时就当了她父亲的翻译。而梁思成的身世则是一位名门子弟,是一位政治家。他从小就与林徽因青梅竹马,关系很是融洽。他们的故居理应是典型的名人故居了。
可是,有些人似乎一点儿都不在乎这些,他们认为梁林故居就是一栋老房子,没有任何价值。可是,他们错了。名人故居的意义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
早在2009年7月,梁林故居就经历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后来由于民间保人员和周围民众的强烈反对,有关部门的及时阻止,梁林故居侥幸逃过一劫,以破败之身残存。
但2011年10月,梁林故居原址的末日来临了。这一次的拆除可不能视为儿戏,它让梁林故居简直遭到灭顶之灾:木制的大门被钻得千疮百孔,满地都是碎砖乱瓦,烂泥木屑;而那些尚未敲掉的墙上印着一个个鲜红的圆圈,圈内写着一个个鲜红的字——“拆”!整个故居一片狼籍。
看到这里我象触电似的颤抖了一下,一种咸涩的味道夹着悲愤的情绪涌上心头。天哪,那些贪图私利的人们做了什么!难道他们对我们值得自豪的文物不屑一顾吗?他们就不知道擅自拆迁文物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吗?他们竟然用金钱贿赂有关部门,隐瞒不报,事到今天,没有谁能讲清到底是谁主张拆除文物。
城市需要发展,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同样需要加强,两者应该同步。希望有关部门能正视这一不良现象,并给予主张拆除文物者严肃的处理和惩罚,我呼吁全民重视文物保护,使我们国家的历史更加悠长。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11
“西湖山水甲天下”,但是,你知道吗?杭州还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风炽盛,有众多的文士骚客,生于或履职与此。《名人名居》就介绍了40处老房子,它们是茅以升、潘天寿、钱学森等一批名人雅士在杭州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提高了我们城市的品位。
每一所名人故居都有一段奇妙的历史,书中介绍的一些名人故居我就曾参观过。如钱学森故居占地1。3亩,院落内有一幢面阔三间、进深三楹、两层过街式的木式名居,共有楼房、厢房、平房等10余间,前有天井小院,中有过道厅堂,后有花园曲径,轮廓依旧,保存尚好。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天井小院不可了,院内空气清新,徐徐凉风迎面扑来,使人陶醉,那古老而又雅致的楼房,正倾诉着钱学森坎坷的一生。
钱学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幼时即随父到北京上学,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后不幸染上风寒,回老家养病长达一年,后赴美留学整整20年。在美国,他拥有了金钱、地位、名誉等一切,得知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效力,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坚持奋斗5年,“中国航天之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一心为国奉献和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由钱学森故居的门庭冷落我又想到了“十一”黄金周,西湖景点游人如织,而散落在西湖周边的名人故居却是门可罗雀,与之成为鲜明的对比。是游客们对此不感兴趣吗?还是我们过多地突出了西湖美景而忽略了这些代表一个城市精髓的人文景点?想一想,倘若怀着静谧的心境,在雅致的名人故居里徜徉,用细缓的步履,巡视有着灵魂的旧宅,在宁静中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品味名人曾经的历史,那该是多么惬意之事啊!
在我看来,名人故居不只是陈旧的宅院,而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如果失去了它们,我们的城市或许只是一座苍白无力的躯壳,杭州近代史和近代西湖建筑就不会那么丰富多彩。让我们多多走近名人故居,多了解这些为杭州历史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名人生平,因为在这些景点中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分量,感受其中蕴涵着的独特的杭州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请你们读读《名人名居》吧,让我们随着书中介绍,徜徉于班驳的旧街古巷,感受着那些过往的名人故事,感受着在这些白墙青瓦的历史故居中悠然演绎的杭州风情,感受着书中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把它们一直传递下去……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 篇12
想着要去乌镇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就马不停蹄地了解乌镇,终于知道自己原本对乌镇的了解多么简单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乌镇,在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历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传为佳话;明代洛阳人茅坤,来到乌镇,许是《昭明文选》给了他一束灵光,后来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书院里读过书;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就一直在想,这碧水黑瓦的乌镇,怎会如此耀眼,如此牵动我的心怀?那一刻走神,放佛头枕乌镇的月色入了梦,听到书声琅琅,看到书页被一根根指尖拂动。
在茅盾故居旁侧,和一位老先生攀谈,说及茅盾,老先生说:“说茅盾,不能撇开他的母亲。”一句话,令我思绪翻滚如潮,想到孟母三迁,想到岳母刺字,母亲,在每个人的生命和成长印痕里都无法割舍的存在。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士。自幼饱读诗书,聪明能干,相当有主见。14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又不断求教于丈夫,读历史地理,打开眼界。难得的是,茅盾10岁那年,丈夫病故,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这位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
茅盾中学毕业,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当地习俗,清贫人家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养家,何况茅盾又早年丧父,还是长子。但母亲把娘家一千两银子的陪嫁,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这样,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后来,考取北大预科。
每个寒假,茅盾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乌镇观前街17号。
观前街很是恬静,幽长的街道,给人望不到尽头的感觉。感觉江南古镇的小巷都是这样的,拖着长长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梦里似的,悠远,绵长。与长长的街道相应和着,街面也不宽,两旁尽是木结构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屋檐,织成一条此起彼伏的线条,自有韵味在其中。行走其间,慢慢地凝望两边的古朴房舍,感受这份宁静,竟生出在这长住的念头来。
我喜欢乌镇的这种婉约和雅制,心里就想,乌镇能够留住陈与义、茅坤这些文化人脚步的,是否也是这种屋檐织成的线条,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迹?每个到乌镇来的人,必定从东大街进入,沿着观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梦快要醒的时候,一个恍惚,就走进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经进入到故居内部了,一行人拐进一间房,而我,顺着走廊一直进去。
离开那个走廊,视线一下子开阔了,映入眼帘的便是院中的藤萝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为孙女做的秋千,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孙女在这里嬉戏,笑声必定回荡在这个院落里,抬头凝望,院里极为阴郁,属于南方特有的天气。淡淡的流云里,还有没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个唤他做爷爷的孙女,如今又会在哪里?会不会如我这般,在一个秋千架边,怀念他的爷爷?我想,那是一定的。
回眸,与甬道尽头的茅盾铜像静静相对,那安静祥和的雍容之态里,令我感受到一种亲切。这就是那个享誉中外编辑过10多种重要报刊,写出《子夜》《蚀》三部曲、《虹》《春蚕》《林家铺子》《腐蚀》《清明前后》等共计1200多万字的小说家,这就是那个集评论和学术论文、散文、诗歌,翻译外国小说戏剧等于一身的学者作家?
铜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摊开的书,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双桥镇,想到石板路,对这一方养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怀敬意,很多年,这些婉约的水和石板路流连在茅盾的笔下,而今,茅盾又为他带来了多少荣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就在这里举行,对乌镇,这是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盛宴。活络的,不仅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与茅盾对视,可以除去尘世的喧嚣。
拐进西厢房,那里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厢房是一大间,由一个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茅盾晚年的时候,就在这里接见很多要人还有读者。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
西墙边有一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凝视着桌子上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墨砚,想象着很多年前茅盾在这里挥动笔杆,偶尔凝神窗外的花草,偶尔扶着疲倦的腰身叹气,眼泪上了眼眶,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竟扑扑滴落下来,伸出手指触摸那张桌子,仍旧不能自已,茅盾,这个用文字书写了一生的人,此刻,会寂寞吗?或者再没有静闲的一刻了!
走出房门,茅盾当年亲手种植的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们当是延伸了茅盾文学的精髓要义,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给前来拜谒的后人以警醒和启迪;也或者,他们代替了茅盾本身来迎接前来的文化人群,而茅盾自己隐身于叶丛间,再不现身,安心书写另一个尘世的华章了。
这样想着的时候,心里宽慰很多,微笑上脸,背靠着棕榈树干,侧耳倾听从树心里传来的低语,它们纷纷告诉我:平心静气,视浮名为尘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从茅盾故居出来,又一次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凝视门框上悬挂的“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眼前就出现一个背着老式书包的孩童,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过院落,抵达天井,头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额,还有茅盾青年时的汉白玉雕像。
一袭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说不出的端庄威仪,这与他一直担任政治官员有关,身上自自然然的散发出一股凛然正气,令一些心内固有的胆怯,矛盾和挣扎都会沉稳下来,也似乎有一种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种漩涡……伫立片刻,竟也心内坦然很多,浮躁和虚荣都已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踪了。
“箭云楼”作为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种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早年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桌子旁靠定,看到橱窗里有这样一段话:“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极力用功勉成大器。”这当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断言吧?尚在小学时候,就这样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几个?茅盾是一个异数!
想到茅盾在创作最后一部作品《我走过的路》时,曾在灯下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想到茅盾最后的心路历程,有无奈的认命,一种淡淡的遗憾满足自心间弥漫而生,假若我自己,在暮年的时候,有这样的感慨,也当是该欣慰的吧?
退出立志书院,在观前街站定,再次地想这乌镇——从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开始,到茅盾在这里发奋,这千百年来的文化史中,书籍应该成为乌镇的灵魂所在,也只有书籍,才可以让人记住在乌镇身上流过的所有印记,也只有书籍,才可以成为文化人前来拜谒的精神寄托!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相关文章:
观鲁迅故居有感05-22
游鲁迅故居有感11-17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08-28
参观老舍故居有感作文08-19
关于名人故居的游记作文12-23
观看《奠基》有感09-22
寒假作文:名人故居文化肌理12-14
名人故居游记作文(精选7篇)01-23
观看《朗读者》有感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