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8 06:39:2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

  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成长成少年。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回顾作者及主要作品(PPT)。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默读课文,思考:的百草园,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奇幻、……

  4、“乐”在何处?(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哪些见过?

  (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感觉器官、动植物、动静结合)

  3、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例:“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分析第一部分

  1、美女蛇故事安排的作用?

  (奇幻,神秘)

  长妈妈讲故事的目的?

  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二、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猜测心理)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5、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6、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完成作业本。

  【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评析10-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学设计02-15

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6

语言描写教学设计三篇03-05

篮球三步上篮的教学设计03-19

《三个好伙伴》的教学设计10-09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09-15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