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
以钱梦龙创造的字词教学方式解决了《愚公移山》一文的字词;
讨论:以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愚不愚?
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因势利导,让学生下一节课以辩论的形式讨论“愚公究竟愚不愚”这个问题,到时大家根据所持观点将位置分成相对而坐的两个阵营,进行正反方大辩论。
课堂上正方(愚公不愚)与反方(愚公实愚)的第一回合交锋的摘要:
正方:(先以课本语句为所,从愚公移山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愚公不愚”的观点)。
反方:愚公之愚,在于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一碰到二山问题,考虑还不周,就决心要把二山移走。愚公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了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反方: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愚公一样,做事不考虑长远利益,他们都不曾考虑对不对、值不值。就像有一些人一样,决心要把“森林问题”铲除。于是,世世代代都在坚持不懈地砍树伐林,终于,得到了上天的怜悯,上天赐予了我们“特大洪灾”。试想,如果这些樵夫没有砍那么多的树,就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洪灾可就没有那么严重了。这都是前人的愚,给我们带来的难。反方: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通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反方:如今,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会因无助于或少助于社会而被淘汰。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考虑“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这才是智者,更是适者。正方:……
如我所预料,反方由于找到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篇获奖作文,一下子就占据了场上主动,而把老老实实依据课文,认为课文讲得不错的正方同学打了个措手不及。辩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似乎大家已经完成了这场辩论。
分发下事先准备的一道文言加标点练习(前一段是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后一段是我预测论辩赛的情况而作,为方便阅读,下面都已加上了标点):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在纠正标点并进行朗读之后,辩论继续进行,这时正反方的力量又起了一个大逆转,原先认为自己无懈可击的反方阵营中产生了相当一部分“倒戈相向”的起义者,而本来以为自己已必败无疑的正方又看到了一片光明。并据此把对方原来提出来的盘山公路、高架索道都纳入了“移山派”的“方法论”中……
最终的临时性结论是:“愚公不愚”,我们应该以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并学习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这样,通过辩论,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寓言故事重新正了名。而随之而来生成的新的问题是: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那些只是愚蠢之“愚”,那些才是“愚公之愚”呢?在“固执”与“执着”之间,我们走的究竟是哪一条道路呢?
一段改变我知识观的文字:
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善,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灌’的功能。”(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方武《课本对语言课程知识的建构》,引号内文字引自区培民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7页)
这让我觉得知识应该是客观的、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只是知识的功能而已。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问题,但不知具体错在何处,请网友们指点迷津。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相关文章: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29
八年级上册《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03-03
八年级剪纸教学设计02-26
初二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9-29
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08-29
八年级《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16
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的教学设计10-14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