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04 14:08:23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说课稿集合15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世界文明古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

  (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初中地理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

  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非洲》。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非洲这一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其内容包括:非洲的气温和降水、主要气候类型与农业的关系。教材从非洲的气温、降水的特征对非洲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通过阅读部分呈现出气温和年等降水量线的读图技巧,为以后分析通过此类图总结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一的学生对于非洲,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前面已经学习了非洲的地形,对非洲的地形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非洲的气温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基于他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我会让他们在上课之前搜集资料,自主读图探究,梳理学习思路,上课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非洲的气候。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的分析,描述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归纳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2、初步领会运用气候分布图,描述气候特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升读图分析能力。

  3、增强对于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升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非洲炎热的气候。

  难点: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在PPT上展示非洲服饰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非洲的服饰有怎样的特点?(宽松肥大、无袖、无领或矮领,式样简单)并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们从生活出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非洲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温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气温分布图,分析读气温分布图三要素。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说出:等温线读数、疏密、走向。

  【设计意图】掌握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气温特点做好知识基础。

  在PPT上出示非洲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的气温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鼓励,并归纳非洲的气温特征。即: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气温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炎热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2、降水

  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要点。

  【设计意图】掌握年降水分布图的读图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降水特点打好知识基础

  在分析了读图要点后,我会在PPT上出示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习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年降水量的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夸赞,并从整体到局部归纳非洲的降水分布特点。即: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多干旱少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降水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干旱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习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3、非洲的气候类型

  在PPT上出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一,找一找非洲的主要的气候类型。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邀请两个学生来回答之后对非洲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进行补充说明。

  4、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由于气候类型与农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结合气候类型图以及农业景观进行分析。

  首先,我会出示一组图片展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景观,并简单介绍其气候特点。然后展示相关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让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阐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感悟地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剩余活动题部分。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强调对于读图能力的提升。

  【作业】尼罗河两大支流分别是: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它们各流经哪些气候区?并试着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同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习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习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习2】

  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 章第 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8-12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01-14

初中地理说课稿《印度》10-19

初中地理中东说课稿01-08

初中地理美国说课稿10-29

初中地理说课稿《中东》11-27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01-27

初中地理《板块的运动》说课稿12-22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