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1 09:42:31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热门】关于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故事1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热门】关于成语故事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关于成语故事2

  战国中期的楚国,是一个比较强的国家。但由于贵族的权势太大,以致出现了有的国家惧怕楚国的大贵族昭奚恤(音xù 序)而不怕楚宣王的情况。有一天,楚宣王向大臣们问过究竟:“我听说有的国家,都很怕我国的大将昭奚恤吗?”这时,有个叫江一的大臣,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有一次,有只老虎正在搜寻各种野兽吃,欣喜的得到了一只狐狸。狡猾的狐狸很害怕,但它眼珠子一转,恐吓老虎说:‘哼,你是不敢吃掉我的!天帝派我当百兽之王,如果你吃了我,这就是违抗了天帝的旨意。

  老虎看狐狸又小又瘦,不大相信它的话。狐狸看出老虎疑惑不解的神态,又冷笑一声说:‘嘻嘻!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吗?那么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那些大大小小的野兽,有敢不逃跑的没有?’于是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地走着。果然其他的野兽看见它们,都纷纷逃命。老虎看了,还真以为它们害怕狐狸,可万万没想到,它们怕的正是它自己。”

  江一接着就对楚宣王说:“如今大王治理国家,拥有五千里土地和百万精兵。您把军队全部交给了昭奚恤统领。有的国家怕他,其实怕的是大王您的精兵和实力,这好比百兽怕老虎一样。”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

关于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注音】liàn shí bǔ tiān

  【典故】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

  【释义】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竭力挽回颓势

  【相近词】女娲补天

  【同韵词】畏难苟安、一呼三颠、天崩地坍、雄伟壮观、乐水乐山、猛虎离山、万世之安、洗垢求瘢、公听并观、随寓随安、......

  【成语造句】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以它为基础的史诗中,往往是征服自然的幻想人物和生产或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如炼石补天的女娲,射落九日的后羿,偷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和辛勤治水的大禹,多能巧匠的赫尔古列斯,勇猛无敌的阿喀琉斯等。

关于成语故事4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

  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

  田单把他推荐给齐王,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引起齐王9个宠臣的不满而攻击田单,貂勃慷慨陈词救了相国田单。

  跖狗吠尧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zhí gǒu fèi yáo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解释】比喻各为其主。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各为其主

  【近义词】跖犬噬尧、各为其主

  【押韵词】吃苦耐劳、水落归漕、吮墨舐毫、妖妖娆娆、在劫难逃、千里寄鹅毛、画地为牢、自家撞着、洗髓伐毛、虎啸狼号

  【年代】古代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跖狗吠尧点评

  做人要懂得感恩,故事里的貂勃是由田单推荐给齐王的,而田单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攻击,貂勃慷慨相助,我们得学习貂勃的这种品质哦!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今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关于成语故事5

  成语熟能生巧出处:这个成语来湄于北宋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来湄于北宋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北宋有个名叫陈尧咨的人,很会射箭。当时在他生活的那个地方,确实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因此十分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次,他在家中园内练习射箭,几乎箭箭都命中靶子,看的人无不为之叫好。可是却有个卖油的老汉放下肩挑的油担,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他射箭,似乎对他的箭术很不以为然,只是偶尔点几下头。老汉对周围的人说:“这没什么稀奇!”

  陈尧咨听到了,很是不满,便问他:“难道你也懂得射箭?难道我的箭术不髙明吗?”

  老汉笑了笑,说道:“你的箭法好,我也不会射箭,但这并不稀罕,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更生气了,心想:“这不是小看我的箭术,又是什么呢?这个人说话这么大口气,难道他也有绝顶的本事?”

  他正想发问,只见老汉坦然地说道:“以我的酌油技巧,我就可知道这一点。”老汉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个葫芦,又取出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木勺在油桶里舀起一勺油,慢慢地将油倒下。油从铜钱的方孔中,像一条直线似的直往葫芦里灌,一勺子油全部倒完,葫芦口的铜钱居然没沾半点油。这时,老汉抬起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陈売咨看着老汉酌油的熟练手法,心里明白了许多,笑了笑,把老汉送出了家园。

关于成语故事6

  【拼音】

  xiān lǐ hòu bīng

  【基本释义】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强硬手段解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近义词】

  先文后武

  【反义词】

  突然袭击、不宣而战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典故】

  曹操成气候之后,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曹嵩路过陶谦那里的时候,陶谦招待了他,并且派张颌带军护送。护送的当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庙,张颌及其军士睡在外面保护,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抢夺曹家辎重之心,结果曹嵩被杀。曹操以陶谦纵容手下杀害父亲,想报杀父之仇,起兵讨伐。陶谦势力小,求助于孔融,结果孔融救他没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城,求助刘备相救。刘备于是去找公孙瓒借了3000兵,来救孔融。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讨伐刘备。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了这么句话: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关于成语故事7

  从前有一个很凶的猎人,养了一只猎狗,但是每次都只给猎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实在大饿,偷吃了一点猎物。

  没想到被猎人发现了,猎人拿起猎刀要将其杀死。

  不料,猎狗一时害怕,从园子的很高的围墙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猎人惊讶极了道:“狗急还能跳墙!”

  狗急跳墙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gǒu jí tiào qiáng

  【出处】《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解释】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垂死挣扎 穷鼠啮狸 困兽犹斗 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例句】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阶级敌人~,做垂死的挣扎。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狗急跳墙点评

  猎狗东躲西藏,慌不择路,被逼进高围墙。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纵身一跃,越过高墙,终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墙”这个词在词典里也许是作为贬义词而加以诠释的,词里含有讥笑狗,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救了自己一命,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关于成语故事8

  德高望重的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友好的历史,劝说契丹王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贬谪到青州为官,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地散发。到第二年,河北小麦大熟,很多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招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臣应尽的职责。”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居功自傲,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

  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事实的。

  ——《辞人对小殿札子》

  妙语点拨

  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彦博是老寿星:文彦博活到92岁,富弼活到80岁。八十载悠悠岁月,六十年官宦生涯,富弼的人生长河可谓波澜壮阔。这里撷取的几朵浪花,可以观照到他勤学苦读,克己奉公,为官清正,赈济灾民,视民如子,谨恭慈和,无愧于“三世辅臣,德高望重”的称号。

  德高望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德隆望重、年高德劭

  【反义】无名鼠辈、德浅行薄

  成语是我国语言的瑰宝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成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关于成语故事9

  老马识途

  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乐呵呵地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关于成语故事10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这时候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关于成语故事11

  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 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胆大包天

  [释义]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语出] 欧阳予倩《荆轲》第四幕:“我虽年幼;胆大包天;小小秦庭;何足道哉!”

  [近义] 胆大包身 胆大如斗 胆大妄为 肆无忌惮 浑身是胆

  [反义] 胆小如鼠 胆小怕事

  [用法] 多含贬义。多用于指责、批评人干很不好的事的场合。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浑身是胆”;都形容胆大、不怕。但~是贬义成语;“浑身是胆”一般用作褒义。

  [例句] 布鲁诺干的事儿,在教廷当局看来简直是~的异端邪说。

  [英译] with desperate daring

关于成语故事12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成语故事: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即荀子)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人就是根据这里锲而不舍的意思总结出了这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这说明毅力和决心才是做好安全工作至关重要的要素。

关于成语故事13

  《经典成语故事》这本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展示出中国历史的缩影,在经典成语故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以为父母为我洗衣做饭,陪我学习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尊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以前遇到困难或危险我总是半途而废,慌乱不堪,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有勇有谋,越身处险境就越要静下心来想出应对措施,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都不要自恃甚高,否则就会落得惨败下场,懂得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再一次站起来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永远都不要倒下。

  我在这本书中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要向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学习,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懂事更勇敢。

关于成语故事14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关于成语故事15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可以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11-06

成语故事精选09-01

成语故事精选10-11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6-07

成语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