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历史典故15篇
成语的历史典故1
1、数典忘祖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2、数典忘祖释义
典,古代文化典籍,也指古代的礼制和历史。“数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无知。
3、数典忘祖典故
晋国大夫籍谈,出身于一个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贵族家庭。“籍”这个姓氏,就是由他们世袭的职务得名的。可是到籍谈这个时候,他已不大管理文物典籍了,连晋国的历史也了解得很少。
鲁昭公十五年(前527)秋天,东周景王的夫人穆后死了,大办丧事,各诸侯国都按照礼仪,派专使前来吊唁,并贡献珍贵的礼品。
籍谈与大夫荀跞(li历)作为晋国的专使,也来到东周都城。但是,他们没有带什么珍贵的礼品。周景王心中很不局兴。
周景王决定对晋使施加一些压力,所以王室丧事礼仪一结束,他就特别设宴招待两位晋使,并故意让侍者用鲁君新献的青铜壶给晋使斟酒。
宾主渐渐地酒喝多了,周景王乘着酒兴向晋使荀跞夸起鲁国的青铜壶来,说道:“你看鲁国送来的这件铜器珍贵吗?”荀跞含含糊糊地答道:“确实珍贵。”
周景王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地问道:“承蒙各诸侯国眼中还有我这个周天子,进献了这么多珍贵礼品,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晋国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呵。”荀跞没料到有这样一问,答不上来,就示意籍谈回答。
籍谈也没有思想准备,随口就说:“陛下,各国诸侯获得天王的恩赏实在太多了,献上一点完全应该,只是敝国……”周景王打断他的话,问:“晋国怎样?”
籍谈缓口气,继续说:“敝国僻处深山,与戎狄为邻,从来没有领受过天王的恩赐。我们的财力物力,对付戎狄的入侵都很紧张,拿什么献给陛下呢?”
周王听了这话,责备道:“啊,你太健忘了!晋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们成王的弟弟吗?王室恩泽广被,怎能说没有施到你们晋国的身上?”
籍谈想再说什么,可是周王接连举出许多无可辩驳赏给晋文公的,有襄王的“大路”、“戎路”两种战车,还有武士、弓斧及祭神的美酒,等等。
周景王进一步讥讽道:“你的祖先孙伯黡,是晋国专管典籍的正卿,你怎么把老祖宗的职务都忘掉了呢?怎么对晋国的历史这样无知啊!”籍谈和荀跞实在没有脸再待下去了,不等席终,就告辞而去。
周景王望着这两个人的背影,得意地笑起来,对左右说:“籍谈大约要绝后吧,竟然数典忘祖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2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3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头蛇尾虎落平阳虎穴龙潭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来龙去脉攀龙附凤群龙无首降龙伏虎一龙一猪老态龙钟笔走龙蛇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惊蛇入草龙蛇混杂杯弓蛇影牛鬼蛇神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笔走龙蛇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一马当先老马识途汗马功劳万马奔腾犬马之劳万马齐喑一马平川天马行空快马加鞭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蛛丝马迹兵荒马乱人仰马翻人困马乏鞍前马后人强马壮猴年马月青梅竹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心猿意马悬崖勒马千军万马香车宝马
指鹿为马害群之马厉兵秣马塞翁失马盲人瞎马脱僵之马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羊肠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补牢虎入羊群歧路亡羊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杀鸡吓猴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飞蛋打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犬升天闻鸡起舞杀鸡吓猴杀鸡取卵偷鸡摸狗鹤立鸡群小肚鸡肠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犬马之劳猪狗不如鸡犬不惊兔死狗烹鼠窃狗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画虎类狗
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猪狗不如杀猪宰羊封豕长蛇凤头猪肚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笨鸟先飞如鸟兽散小鸟依人惊弓鸟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凤毛麟角鸦雀无声燕雀安知鹤立鸡群鹤发童颜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燕语莺声鹊巢鸠占鹦鹉学舌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洪水猛兽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狐疑不决鹿死谁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蝇头微利花飞蝶舞螳臂挡车鱼跃鸟飞如鱼得水独占鳌头井底之蛙瓮中捉鳖虾兵蟹将鹬蚌相争如鱼得水沉鱼落雁
缘木求鱼
数字成语:一:一言九鼎一心一意一马当先一目十行一落千丈一举两得一如既往二:独一无二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二三其德一分为二一清二白二三其德三:三顾茅庐三生有幸三长两短三从四德三言两语三令五申三长两短四:四面楚歌四平八稳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通八达四海为家低三下四五:五谷丰登五脏六腑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五体投地六:六亲不认六神无主五颜六色六亲无靠六尺之孤三头六臂三姑六婆七:七窍生烟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情六欲七拼八凑七零八落八:八面威风八面玲珑横七竖八八方呼应八斗之才半斤八两耳听八方九: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三教九流三六九等十:十全十美十拿九稳五光十色十恶不赦十万火急以一当十十室九空百: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步穿杨破绽百出百折不挠百里挑一百无禁忌千:千载难逢千里迢迢千篇一律千钧一发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千锤百炼万:万水千山千变万化万无一失万众一心千门万户气象万千万紫千红
成语的历史典故4
偃旗息鼓的成语故事
【成语】: 偃旗息鼓
【拼音】: yǎn qí xī gǔ
【解释】: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成语故事】: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着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着。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百发百中的成语故事
【成语】: 百发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释】: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手腔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腔,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百川归海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头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百尺竿头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百步穿杨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白云亲舍的成语故事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的历史典故5
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又易之。
释义
形容写的诗文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故事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白居易字乐天,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土,又经过一次考试,当了一名小官。后来官当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者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一个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街,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模佯的人紧锁着浓眉。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环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子远去,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刚才是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
白居易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写了也没有意思。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这才定稿。
成语的历史典故6
捉襟见肘成语的意思是指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该成语典故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一起来看看捉襟见肘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吧!
孔子有一个十分出色的弟子 叫曾参(即曾子)。他住在卫国时 生活很艰苦,穿着用乱麻絮做的袍子,看上去 破破烂烂的。他吃得十分不好,脸上浮肿,带 着病态,手、脚都长了茧子。他十年都没做新 衣服,帽子也破旧得很,帽绳一碰就断。他如 果拉一下衣襟,臂肘就会露出来;一穿鞋,鞋后跟就会裂开。他常常接连三天 不生火做饭,实在是因为没有钱买柴、买米。他的日子不比叫花子好,甚至还 不如叫花子。虽然如此,但曾参并不发愁,相反倒很乐观,常拖着破鞋散步, 边走边高声吟唱《商颂》。他的声音十分大气,洪亮得如同从金石做的乐器中 发出的一样。曾参就是这样过着那常人不可忍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做 官,就算是天子请也不做;不攀高枝,诸侯想结识他都被拒绝。他不爱名利、 富贵,不修边幅,是一个超凡脱俗的高人。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 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则会忘掉心机。
成语的历史典故7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成语的历史典故8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还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的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近?”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是不动手,则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的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就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成语的历史典故9
1、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2、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成语的历史典故10
历史典故: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成语的历史典故11
【盲人摸象的历史典故】
从前,有五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相约来到王宫,希望国王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善良的国王听了,欣然应允,并命人牵来一头大象。
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朝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还有的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过了一会儿,国王看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便让他们每个人说说看大象的样子。
第一个盲人摸着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第二个盲人摸着大象的耳朵说:“哪里,大象又宽又大又扁,明明就像一把大蒲扇嘛!”第三个盲人摸着大象的腿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它明明又圆又高,像根大柱子。”第四个盲人摸着大象的身子说:“大象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第五个盲人摸着大象的尾巴说:“你们说得都不对,大象根本没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盲人们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样子。国王见了哈哈大笑,他们每个人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却误以为摸到了大象的全部。
【成长心语】
“角度决定视野”,你眼中看到的是由你所站在的角度决定的,那只千百年来被人嘲笑的青蛙之所以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就是因为它待在一个只能看到一块天的井里。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角度,但这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固执己见,往往以偏概全,妄加揣测。学习上,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的主旨;交往中,常常怀疑别人对你的态度;做事时,因理解偏颇将好事做成坏事的也大有人在。虽然他们不是盲人,但却和故事中的盲人无异,他们站在事情的一个小角落里,将自己看到的不断扩大化,甚至将其当做事情的全貌,这无疑将成为另一个“盲人摸象”的笑话。不要在还不了解的时候,就对事物妄下断论,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想的是多么狭隘。
成语的历史典故12
【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熟能生巧的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成长心语】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13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14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既顽皮,又不爱读书,加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说话又结结巴巴的,他的父亲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我好后悔生了这么个儿子。”
有一天,左雍与朋友们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虽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看来啊,他真是没多大出息了。哎!”说完,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左思知道这些后,难过极了,不甘心受到这种鄙(bǐ)视。于是,开始发愤读书。
由于左思坚持不懈地发愤读书,他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也非常好。当他读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章中宏大的气魄(pò)和华丽的词语,文章也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但他觉得文章有点虚而不实。于是,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yè)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好《三都赋》,左思拜访专家,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还到蜀都、吴都、魏都三地去做实地调查,真是称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有位自高自大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然而,左思却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没,于是,找到了著名的文学家张华。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经过,再回头来阅读时,越读越爱,连连称赞:“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视名气,不重视文章,别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当时很有名气的皇甫谧(mì)看过《三都赋》后,还亲自提笔写了序言。很快,《三都赋》就在京都流行开了,连以前讥笑过左思的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起来,还说自己写《三都赋》肯定不会超过左思,便停下不写了。
后来,喜爱《三都赋》的人用手抄写下来阅读,抄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京城洛阳的纸张供应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晋书·左思传》
【求解驿站】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着作有价值,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活学活用】此书一出,顿时~,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
【妙语点拨】一个人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左思写出《三都赋》让洛阳出现纸贵的现象,与他之前勤奋读书,积累下扎实的文学知识,以及收集了大量民情资料,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是分不开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写出美文、精品书,就得以左思为学习的榜样。另外,洛阳纸贵的现象也说明写好文章的作用之大,无法估量,不仅能给予大众以精神食粮,还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语的历史典故15
0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
【成语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的历史典故11-03
成语安步当车的历史典故03-28
关于成语的历史典故06-12
关于成语的历史典故11-02
历史成语典故故事11-02
经典成语的历史典故15则05-01
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07-09
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10-25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09-14
历史成语典故大全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