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志读书笔记1
典韦,曹操的超级保镖,东汉末年陈留已吾人,其人勇力过人。陈寿所做的《三国志》里,对于典韦有如下记载:
豪杰之士,有勇有谋
典韦的同乡刘氏和睢阳人李永有仇,但是因为李永是富春长,算是当地的豪强,家里门客众多、戒备森严,因此刘氏没有办法得手。典韦和刘氏交情莫逆,为了替刘氏报仇,他暗藏利刃,驾着车载着酒,装扮成闲人,在李永家的门口等待时机。
?趁着李永出门的时候,典韦上前刺杀,并杀死了李永的妻子。随后,典韦取出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处于闹市,因此有几百人追击典韦,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动手。不久李永的死党带人来袭,双方展开了激战,但是尽管对方人数众多,但是典韦还是脱身而去,自此,典韦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勇力过人,跟随曹操
董卓之乱时,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联合起来,典韦在张邈的司马赵庞手下,他可以用一只手就将牙门旗举起来,这让赵庞对于典韦的力气和才干,十分惊讶和敬佩。后来张邈和曹操决裂,典韦就投靠了曹操,开始的时候,隶属于夏侯惇的部队,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之职。
临危受命,护主有功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曹操抢先了先机,还没来得及撤退,吕布亲自领兵前来救援。曹操陷入了险境,于是临阵招募勇士破敌,典韦抢先应征,阻挡吕布军队的进攻。
面对吕布部队的万箭齐发,典韦不为所动,对左右的人说:“等到贼兵到了十步之内的时候,再告诉我。”不久随从的人说:“到了十步以内了。”典韦说:“到了五步之内,再告诉我。”不一会儿,随从的人说:“到了五步之内了!”声音十分惊恐。
?典韦不慌不忙,把背后的小戟拿在手里,对准吕布的先锋部队,一边投掷,一边前进。吕布先锋部队的人都应声而倒,没有人敢继续前进,刚好到了日暮之时,曹操的部队才得以引军撤退。
折冲左右,贪杯之人
典韦和许褚一样,都是曹操的侍卫长,他经常带领几百精锐亲兵,在曹操的大帐周围巡视,确保曹操的安全。每次作战的时候,典韦和曹操的几百亲兵,都冲锋在前,往往能率先攻破敌阵。
?典韦为人忠诚可信,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经常就住在曹操大帐附近,而不是回到自己的住处。但是,典韦喜欢喝酒,且酒量极大、为人豪爽,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都尽情吃喝没有节制,这也为典韦之死埋下了祸根。
以一敌百,力竭而亡
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率军投降,曹操十分满意,设宴款待张绣等人。曹操在向张绣等人行酒时,典韦手执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走到谁的面前时,典韦都紧跟在身后,对人怒目而视,自始至终,张绣等人都不敢仰视曹操。
张绣因为曹操纳其婶婶,感到羞愧难当,便采取了贾诩的计谋,趁夜偷袭曹操。因事发突然,曹操毫无准备,为了争取时间让曹操逃走,典韦和几百亲兵拼死抵抗最后典韦受创数十处,双方短兵相接,叛军想活捉典韦,典韦用双臂夹住两个军士,将他们杀死,其他人畏惧典韦之威,都不敢上前交战。
但是典韦孤立无援,张绣的部队,像潮水一样冲了过来,典韦伤势加重、流血不止,打骂张秀是背信弃义之人,随后力竭而亡。
?曹操知道典韦的死讯后,放声大哭,众人都认为曹操是因为自己的长子曹昂之死而难过。曹操说我不是哭自己的儿子,而是感念典韦将军,没有典韦将军我已经遭到张秀的毒手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2
小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我常常静不下心来读书,觉得书太无聊了,还是游戏好玩。真不知道大人说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到底在哪里。直到有一次,我随手翻了翻了一本姐姐的《三国演义》,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刚看到了桃园三结义,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刘备、关羽、张飞萍水相逢,三人都有为国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靠刘焉。
接着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书中塑造众多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还有我最喜欢的浑身是胆的赵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赤壁之战。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周瑜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前几天我和爸爸讨论张飞之死时,我俩互不认输。爸爸认为是张飞睡觉的时候,被敌军所杀。而我认为张飞临出兵前,因为平时他对手下经常鞭打,手下将领为了报复他,将其杀害。最后妈妈决定买一本原著《三国志》,让我在书海中找寻答案。盼望着新书的到来,我又可以品味这些精典故事了。
三国志读书笔记3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担任过汉朝的太尉,他的父亲周异,曾任洛阳县令。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于周瑜有如下记载:
孙策至交,情同兄弟
周瑜身材魁梧,容貌俊秀,当初,孙坚起义兵讨伐董卓,把家迁徙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二人交情特别深厚,周瑜让出路南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登上孙策家的厅堂拜见他的母亲,在生活上和孙策互通有无。
周瑜的从父周尚担任丹杨太守,周瑜到任所去探望他,正好赶上孙策将要东渡长江,到了历阳,派人飞马去告诉周瑜,周瑜便率领兵马来迎接孙策,孙策高兴地说:“我得到您,大事就成功了。”
周瑜于是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顺利攻克,这时孙策麾下有数万人马,于是他对周瑜说:“我有这些人马,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您回去镇守丹杨吧。”周瑜便率军返回丹杨。
迎娶二乔,壮哉周郎
不久,袁术派堂弟接替周尚,任丹杨太守,周瑜便与周尚一起回到寿春,袁术想让周瑜在自己手下做将领,周瑜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请求出任居巢县令,想借路返回江东,袁绍答应了周瑜的请求。
于是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这一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去迎接周瑜,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当即配给他士兵两千名,骑兵五十名,周瑜当时二十四岁岁,吴郡人都称他为周郎。
不久,孙策准备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当时乔公有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女,孙策自己娶了大乔,而周瑜则娶了小乔。周瑜跟随孙策进军训阳,击溃刘勋,进讨江夏郡,回师平定豫章、庐陵二郡,被留下镇守巴丘。
力排众议,扶汉抗曹
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大军进入荆州,荆州刺史刘琮率部投降,曹操得到了刘琮手下各路人马共十万。孙权麾下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恐慌,孙权召集下属,询问有什么好的计策应付眼下的局面,参加讨论的人都说:“曹操如同豺狼虎豹一样凶恶,且凭借汉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
周瑜说:“不是这样,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凭自身神明威武和雄才大略,加上有父兄创建的功业,依仗割据江东有地方千里,兵精粮足,英雄豪杰都归附于您,准备一起建功立业,本当横扫天下,替汉除此奸佞。
今北方未定,马超、韩遂在曹操之后,时常袭扰导致其后方不稳。且曹操所率部队,多不习水战,虽号称百万,何足道哉!今曹操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去投降呢?请让我统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为将军破曹。
赤壁火攻,攻取南郡
周瑜在赤壁之战时,采纳黄盖的火攻之策,一举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周瑜和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隔江对峙,并派甘宁先去占领了夷陵。
曹仁分兵包围了甘宁,周瑜得到讯息后,留下凌统守卫后方,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救援甘宁,在夷陵城下击溃曹军。随后周瑜率军和曹仁在南郡决战,尽管自己被流矢射中,依然激励士卒奋勇争胜,终于击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将下隽、汉昌、州陵三个县做为周瑜的封邑,并让周瑜屯兵江陵。
灭刘伐益,未成之谋
赤壁之战后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刘备和关、张之间的关系,但是孙权顾虑北方曹操的威胁,同时又担心刘备不好控制,会破坏孙刘联盟,因此并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建安十五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攻取益州的建议,得到孙权的支持后,便回到江陵整顿军马准备出征。在路途中周瑜身染重病,不久在巴丘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这里没有被气死的周瑜,只有英年早逝的英雄,孙权闻讯后,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奈何天妒英才,以后我还能依靠何人呢?”这里没有精彩的演义,只有真实的周郎。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
浅析襄樊之战与关羽失荆州之谜
前 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蜀将关羽于先主刘备在沔阳称汉中王后,亲率大部分荆州兵团北围曹仁所部于樊城。并在同年八月,利用汉水暴溢、水深数尺之际,“水淹七军”,向驻扎在樊城北面的于禁援军发起猛烈的攻击,结果斩庞德、擒于禁、困曹仁...
小霸王的选择——从孙策到孙权
我们谈到历史进程的时候,常会谈到一个词,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很多事情都可以这么简单的总结,什么什么都是历史的必然。比如因为暴政,秦朝是必然灭亡的,因为暴政加外戚专权西汉是必然灭亡,因为暴政加外戚加内侍所以东汉必然灭亡等等。
三国志读书笔记4
还没开始《三国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书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快放暑假时,正好赶上央视十台在播《百家讲坛之三国人物》。这个电视里播的三国和我看的书里的三国有一些出入,电视里在讲三国时,会不时的提到一本书——《三国志》。而且说到《三国志》这本书中记载的事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讲的有些事是虚构的,有些人物也是虚构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本《三国志》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图书馆借了《三国志》这本书。
《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晋时期的陈寿。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它也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书里竟然讲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物,从魏国开始,魏国里面写了七十五个人物;接下来是蜀国,蜀国里面共写了三十七个人物;最后是吴国,吴国里面是写了四十四个人物。
作者写的各个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群体特征。例如,写到魏国的谋臣时,不仅写他们多智善谋,而且人格完善;写蜀汉的谋臣虽然也才过人,武将虽然也勇冠三军,但是都有明显的缺点;而吴国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点。整本书把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群体人物的刻画写得栩栩如生。难怪时人称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这本书看过之后,我对书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蜀国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这样评价孔明的,他说:“有见识懂政治,足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在临机应变,统帅军队方面,不很擅长。”我觉得最能体现他有见识懂政治就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那一段,他把关羽放在华容道是非常对的。如果把赵云放在华容道上的话,他会立马把曹操抓到刘备那里,可是刘备和孙权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来,刘备可怎么跟孙权交代啊!如果把张飞放在华容道上,他当面就把曹操给杀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万大军一起攻打蜀国怎么办!而且现在还不是让曹操在死的时候。可见诸葛亮在用人和在政治上是很有谋略的,这样的事还不仅这一件呢?还有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所以我觉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书笔记5
寒假期间,我全文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读后确实令我受益匪浅,收获多多。
《三国演义》全文共有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演绎了一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如:桃园三结义、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历史典故当然要数“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了。 “草船借箭”主要描述了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二十只草船驶往曹操的兵营,曹操因怀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不上他,使诸葛亮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草船借箭”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空城计”主要描述了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由于没有士兵迎敌,便想出了空城计。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他却沉着冷静,泰若自然,将城门全部打开,自己在城楼上悠然自得的弹琴唱曲。司马懿看罢心想:我方大军兵临城下,他居然还能稳坐城楼、悠然自得的弹琴唱曲,估计有诈。于是司马懿引兵退去。“空城计”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
另外,说起“刮骨疗毒”的故事大家一定也很熟悉吧?有一次关羽右臂中毒箭,神医华佗用刀刮骨给他疗毒,在刮骨的时候,关羽面不改色,仍旧喝酒吃肉,谈笑下棋,没有发出一声疼痛的叫声,真是一个铁骨铮铮的铁汉子。如果有兴趣,《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也不防阅读一下,真的很好哟!
三国志读书笔记6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后,有一个故事使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个故事是说司马懿攻打街亭。马谡愿去守街亭,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便派他和平平去守街亭。到了街亭,马谡要在山上下寨,王平再三劝阻,马谡还是上山下寨。魏军到了街亭,看马谡在山上下寨,立刻切断水源,放火烧山。最后马谡逃走,街亭失守。
这个故事表面是因为马谡不听劝告,一塞上山下寨,使蜀军乱套,街亭失守。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却不在他身上,诸葛亮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这个人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让马谡去官运亨通蜀军的咽喉城——街亭,害的蜀军失去了它。一个人再好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可是蜀军中的一位绝顶聪明的`军师,可他也会犯很多错误。有时优点不可能是个纯优点,它中间也包含着不好的因素。如:诸葛亮太谨慎了,不敢直出叙谷,攻打眉城,不然他应该早就攻取长安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我们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争取让缺点变得更少。
三国志读书笔记7
前几天,我把《三国志》读完了。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书笔记8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人。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钟会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在魏国官居要职,魏国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司马师征讨毋丘俭期间,钟会典之机密,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废帝曹髦夺权的企图。平定诸葛诞叛乱,钟会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累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务不插手,献策杀害名士嵇康。
景云元年,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魏灭蜀之战中,钟会、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蜀汉降将姜维行反间计,与钟会同谋,打压同僚邓艾,欲占据西蜀自立,图谋反叛。以郭太后遗命矫诏起兵,讨伐司马昭,后因部下发生兵变而失败,死于乱军之中,时年四十岁。
少年成名,非常之人
钟会出身颍川世族钟氏,为太傅钟繇的老来子,荆州刺史钟毓幼弟。钟会少年时聪慧敏捷异常,五岁时,钟繇带着他去见蒋济,蒋济认为钟会“非常人也”。等钟会长大后有才数技艺,博学多闻,尤其精通玄学,弱冠时,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一样知名。
高平陵之变后,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成为了曹魏的幕后执掌者。而钟会早年就受到司马师的赏识,是其重要幕僚之一。
识君之能,辅佐司马
正元元年,高贵乡公曹髦继帝位时,赐予钟会关内侯的爵位,钟会私下对司马师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正元二年,毋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谋反。当时大将军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朝廷大多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只有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氏东征毋丘俭,钟会随行,主管机密事宜,卫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为后续部队。后来司马师亡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钟会谋谟帷幄。
当时朝廷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魏帝曹髦此举是想夺回司马昭的兵权,钟会、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与司马昭一同回朝,退到雒水南屯兵驻守。于是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迁为黄门侍郎,升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离间之谋,功成不居
甘露二年,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招其回京,当时钟会母亲去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听从命令,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后来诸葛诞谋反,并向东吴寻求援兵。司马昭带着魏帝率领二十六万大军亲征,圣驾停驻在相县,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再次随行。
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等人,率领三万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二人因为惹上官司,带着母亲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设计写信给全怿,说吴主因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全怿恐惧便开城投降,投降的人都受到了礼遇,从此城中的诸葛诞开始人心背离。后来攻破寿春,钟会出的谋划最多,因此越来越得到司马昭的宠信。
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大军还朝后,朝廷欲升钟会为太仆,但他坚决拒绝,只在司马昭的府中担任小官儿,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因为讨伐诸葛诞有功,钟会被封为陈侯,但他也不接受。魏主曹髦下诏表彰他功成不居的处事态度。
权欲熏心,大权独揽
261年前后,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虽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务,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因为钟会的谋划。
景元年间,司马昭以蜀汉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料想他们国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将近,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汉可以攻破,于是钟会和司马昭共同谋划,勘察地形,纵论形势。景元三年,钟会被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景元四年秋,魏国举兵攻打蜀汉。当时的统兵将领是邓艾、诸葛绪、钟会,其中钟会为主将统兵十十万,邓艾和诸葛绪每人只有三万人。在行军途中,钟会为了立威,杀掉了许褚的儿子许仪,诸军闻之无不惊恐畏惧。
为了独揽军功,钟会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把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这样一来,整个伐蜀大军完全由钟会统领。
陷害忠良,邀买人心
但是由于蜀汉军队占据天险地势死守剑阁,钟会大军进攻剑阁没有攻下来。不过冬十月,司马昭已经各路军频繁捷报,封魏公,加九锡。魏军攻关不克,且运送粮草路途遥远,于是钟会便开始商量退兵的事。
这时邓艾奇袭得手,率军到达绵竹,击杀诸葛瞻。姜维听说诸葛瞻已经被打败,便率军向东到巴西郡。此时邓艾率军逼近成都,蜀主刘禅率众投降,刘禅又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将自己的符节送给胡烈,又从东道向钟会投降。
钟会下令禁止将士抢掠,礼贤下士,用以安抚蜀地官吏。又结交蒋斌、蒋显,和姜维情好欢甚。十二月二十四日,朝廷下诏以伐蜀之功,封钟会为司徒,并封县侯,邑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各千户。
反行已现,反心已明
平定西蜀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因为邓艾有专权不奏的情形,于是便上书说邓艾由谋反之心。于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进京,司马昭怕他不服从命令,命令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
钟会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帅大军,自认为天下无敌,不愿居于人下。加上手下猛将精兵如云,于是举兵反叛。钟会打算派姜维带领蜀军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这时候钟会收到了司马昭的书信,书信上说:“我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军骑兵万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总会收到书信后大惊,他对亲信们说:“对付邓艾我就足矣,而相国自己率军前来,必定是发现了异状。我应该迅速行动,如果顺利,就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在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而且自淮南之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的功高名望,怎么能有好的归宿?”
功败垂成,三贤授首
钟会正月十五到达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朝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臣在蜀国朝堂为郭太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钟会强迫手下将士都在版上写下同意作为凭证,但是他手下的将士都不跟从他。有人劝钟会把这些人全部杀掉,钟会一时犹豫不决。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和胡烈儿子出门击鼓,各路军士也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忙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说:“但当击之耳。”景元五年正月十八日,钟会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
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蜀中大乱。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蜀中重臣很多被乱军所杀,而关家则为庞德之子庞会灭门。邓艾父子及心腹将领也被卫瓘指示田续等人杀害。后卫瓘约束众将,成都之乱方平。
钟会没有娶妻,只养了兄长的两个儿子。钟邕跟随钟会作乱,一同被杀。钟毅和钟会的侄子也被下狱,最后钟毅被处死,其他人被司马昭赦免,司马昭又默认向熊给钟会收尸。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演义笔记
落笔因由,上部英雄崛起群雄逐鹿高潮迭起,将鼎立而未鼎立的三国之势,描绘得异常引人入胜。进入下部,钟爱的英雄们逐渐老死,剧情愈发沉重,为完整阅读,故有笔记。记录跌宕的局势,沉淀阅读的痕迹,不知不觉记两万余字,至今依然觉得下部晦涩难读,至诸葛陨落,便停笔了,或来日再续。也许随着...
无物心静
砺剑山庄|第四章 校场双枪决,明月照沟渠
三载漫漫,一千多的日子似龟行,又似飞箭。 “诶,我说降蛙,你说那个新来的伊泽帅不帅?”白衣男子坐在屋梁上,吃着冰糖葫芦。 下面的青衣少年一脸鄙夷,抬头说道:“安鼠姐,你眼中除了宝物和好看的男子还有别的东西么?一身男儿打扮,鬼都看不上你,看上你的那都是有龙阳之好,断袖之癖。”...
三国志读书笔记9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10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11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12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东汉末年,曹魏的名将。徐晃本为杨奉手下骑都尉,后来杨奉被曹操击败,徐晃便转投曹操麾下。特别是在樊城之战中,做为曹仁的援军,击败了气焰正盛的关羽,而被曹操盛赞为“有条侯周亚夫治军之风”。在陈寿所做的《三国志》中,对于徐晃有如下记载:
徐晃年轻时,做过河东郡小吏,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立下了功劳被封为骑都尉。后来吕布和王允诛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作乱,在长安大肆屠杀。
这个时候,徐晃敏锐的意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劝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汉献帝渡河到达安邑的时候,加封保驾有功之人,徐晃被封为都亭侯。
建安元年,汉献帝在河内太守张扬和兴义将军杨奉等人的保护下,回到了洛阳。杨奉被汉献帝封为车骑将军,驻军大梁。徐晃见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便劝杨奉归附曹操,杨奉开始的时候,答应了徐晃的建议。
建安二年,曹操保护汉献帝准备迁都许昌,杨奉受到韩暹的挑拨,一起出兵去劫驾。结果在梁地,杨奉被曹操打的大败,徐晃知道杨奉并不值得辅佐,便借此机会投靠了曹操。
徐晃在曹操手下得到了发挥的空间,曹操分兵给徐晃,让他攻打卷、原武两地,皆被徐晃攻克,徐晃因功被封为裨将军。又跟随曹操讨伐吕布,俘虏了吕布手下的将领赵庶、李邹二人,后又和史涣一起,在河内斩杀了眭固。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先是击败了企图捡便宜的刘备,稳定了曹操的后方。而后又击败文丑,解了白马之危,被曹操拜为偏将军。九月,曹操出兵和袁绍交战,被袁绍击败,只好坚壁清野在大营固守。
恰逢这个时候,袁超的粮草运到了官渡,押粮官韩猛勇而无谋,荀攸建议曹操派遣得力将领去劫粮,扰乱袁绍的军心,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曹操问荀攸谁能胜任,荀攸说徐晃勇而有谋,可以胜任。
于是徐晃和史涣带领几千人马,化妆打扮后靠近韩猛的部队,出其不意在故市将其击溃,焚烧了袁绍的辎重,曹操加封徐晃为都亭侯。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趁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为了争立后嗣的机会,发兵北上攻打冀州。曹操派徐晃去攻打易阳,易阳令韩范在徐晃的劝说下,准备率领全城军民投降。
徐晃对曹操说:“现在袁尚、袁谭还没有被击败,各个城池的守将都在观望。如果我们用强兵灭了易阳,其他人就会死守不降,那样整个河北就没有平定的一天了。不如招降易阳,其他城池的守将见到,必定望风而降。”
曹操认为徐晃说的很有道理,加封韩范为关内侯,不久之后,河北全境平定,这都有赖于徐晃之谋。徐晃跟随曹操对袁谭穷追猛打,在南皮杀死了袁谭,又在白狼山一战中,彻底打败乌桓,剪除了袁氏的余孽,被封为横野将军。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派徐晃辅佐曹仁共守江陵,抗击东吴周瑜的进攻。
西凉马超、韩遂作乱,徐晃跟随曹操讨伐,兵到潼关无法继续前进。徐晃建议由自己统领五千人马绕到马超之后,截断马超的后路,这样一来就可以对马超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曹操采纳了徐晃的建议,并用了贾诩的反间之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不久就击败了马超,韩遂也归附于曹操,彻底戒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徐晃率领部队固守马鸣阁,保证了曹操部队后方的通道,并多次击败刘备大将陈式的进攻,蜀军很多都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曹操知道后,十分高兴,把指挥军队的符节交给了徐晃,并说:“将军能守住此阁道,就是守住了通向汉中的咽喉,断绝了刘备夺取汉中的念头,打通了我军内外的联系,真是妙计中的妙计!”后来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曹操亲自到汉中,顺利撤出了其他的部队,这不得不说是仰仗了徐晃的谋略和见识。
关羽击败曹仁,又用水淹七军的计谋,击败了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的念头。司马懿建议利用东吴和西蜀分矛盾,分化瓦解孙刘联盟,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出使东吴联络孙权。同时派徐晃带兵,去援救在樊城被关羽所困的曹仁。
徐晃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让士兵假装修建长堑,示意要切断蜀军的退路,蜀军畏惧不战自退。徐晃占领了偃城,两面联营,向围困樊城的蜀军迫近。
关羽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围头,另外一部驻扎在四冢,徐晃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谋略,出其不意偷袭四冢。关羽怕四冢有失,亲自带领五千步骑兵来战,徐晃利用关羽重义,和关羽拉家常,麻痹关羽。而后大叫:“得关云长首级者,赏千金!”
关羽大惊说:“大哥说的是什么话?”徐晃说道:“刚才是私交叙旧,现在是国事,自然不同。”两军展开混战,徐晃击败了关羽,并穷追猛打,紧随关羽之后,一举攻陷了关羽的深沟壁垒,解除了关羽对樊城的围困。
当时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曾调动张辽等人援救樊城,可诸将未到,徐晃已经击败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曹操亲自出城七里之外,迎接徐晃的凯旋之师,并说:“襄阳、樊城得以保全,全赖将军的功劳!”
徐晃治军严谨,曹操巡视诸营,多有士兵脱离岗位,想一睹曹操真容。只有徐晃所统领的部队,每个人都恪尽职守,不擅离岗位。曹操见后连连称赞徐晃治军有方,有西汉名将周亚夫的风范,是真正的将帅之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13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读过吧。号称“三国迷”我今天就来说一说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三国演义》主要讲了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蜀国。但好景不长,刘备的蜀国就被他的儿子刘禅拱手送人了。
这本书中,有一章让我甚感兴趣。这一章主要讲关羽攻打樊城时,却被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回防途中却被孙权杀死。关羽不仅是世人眼中的盖世英雄,还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过五关,斩六将的大英雄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人杀死了呢?带着疑惑,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我读了十多遍,突然悟出一个道理:关羽在“三国”中是一位“忠义”、“神武”的大英雄。几千年来人们把它当作完美的神来供奉。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也充分说明了人无完人,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也一样有缺点,就是“骄”。
俗话说“骄兵必败”,在荆州的问题上他有三个错误:一是没有处理好同盟友东吴的关系,拒绝联姻要求;二是没有处理好和刘封、孟达等同事关系,导致自己孤立无援;三是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痛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失去了性命,留下千古遗恨。
读完这一章,我从中也学会了两个做人的道理:1.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当时关羽把诸葛亮的话听进去,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就不会发生这种事;2.搞好朋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关羽和刘封、孟达搞好关系,那当时他们两个就会出兵相救。这样关羽也许就能抵挡一下孙权的攻击,保住生命。
《三国演义》这本书用一个个章节讲述一个个大道理。但这些道理要多读才能悟道,心细的你们快来读一读吧!
三国志读书笔记14
怀着激动的心境,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资料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可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以往煊赫一时;蜀,以往功成不居;吴,以往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能够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是两个人都有自我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可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
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最终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可是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必须会不远的。
三国志读书笔记15
我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也见识了他们英雄的胆略与卓越的智慧。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大臣专权,矛盾日益尖锐,宫廷产生了内乱。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斗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股军事和政治势力。刘备自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建立了蜀国;曹操为其子曹丕打下基础,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又斗争的三国鼎立局面。后来他们的子孙争权夺利,几经争斗,最后由司马炎夺得帝位,灭了蜀国、吴国统一了天下。
通过阅读这部书,让我认识了董卓的奸诈,吕布的骁勇;让我知道了曹操的奸险机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司马懿的谋略。也让我看到了关羽、赵云和马超的威猛。三国里这些英雄人物,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真是一部必读的好书,现在我把它推荐给大家,让我们更加珍爱历史,了解历史。
【三国志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三国志》读书笔记09-03
三国志读书笔记07-07
三国志读书笔记范文07-13
《三国志》读书笔记范文06-24
三国志读书笔记4篇09-20
《三国志》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06-24
三国志诗歌07-14
三国志阅读答案06-12
《三国志》阅读答案06-11
《三国志》的名言名句摘抄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