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30 17:25:42 笔记 我要投稿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

  所谓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实践,真干,处处力行弟子规,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而不习,等于无学。“不力行但学问,长浮华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末学要感恩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帮助老师们成长,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体现。末学更要知难而进,好好学习和领悟教育的真谛。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能为每位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末学现在最大的目标和志向。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2

  《弟子规》一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它首先讲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小时候,我总是以为妈妈理所当然的应该为我做很多事情。我习惯了母亲纵容我!有什么话我也只会和母亲说。

  父亲,从来都是不善言辞的,也不懂得怎样去表达爱。每次回家后话也不多,时常和母亲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那时候,我总觉得父亲是没有爱的!

  只记得有一天母亲去看外婆了,走得很匆忙。父亲是从来不会做饭的,我想大概我和父亲会出去吃点什么简单的不叫饭的饭了。可当我放学回家开门看见父亲很戴着跟他很不搭的围裙,一副很认真的做饭请不要打扰的样子。大概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父亲,心里莫名的有点酸酸的,晚上也很莫名的跟父亲说了很多话。

  印象很深的记得他很期待的问我,还行吗?好像有一点咸了,我试过了觉得还好,不行的话我再重做一次吧。你试试?我完全忘了那顿饭是什么味道了,只是觉得和平常的味道差了很多。也许,我尝到了父亲的味道。后来父亲还第一次为我切了饭后水果,我们很融洽的聊

  了什么,那时候我突然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能体谅父亲了,也觉得父亲原本很亲切。第二天父亲叫我起了床,做了很简单的早餐。母亲回来后,我觉得我反而更喜欢和沉默的父亲交流。我甚至嘲笑父亲应该多像母亲学习做饭,真的很难吃呢!父亲说等他老了,他就做饭给母亲吃,他们一起去一个安静的地方,他说他要好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的感觉,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一家都很幸福!

  父亲一直是我们的顶梁柱,母亲就是我们家的后勤总部。那时候我突然就理解了不太会表达爱的父亲,父亲——原本就很高大。

  没有任何人能与他们相比较。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甚至很沉默。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

  日月如梭,我只希望时间慢一点,一直做他们的小孩。陪着他们一起平淡的幸福着!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3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资料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此刻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我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我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厌恶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当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样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此刻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当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这些熟悉的句子出自《弟子规》。暑假我阅读并背诵了一本终身受益的好书《弟子规》。它分七个部分,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热、让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智慧,不仅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 养成好的习惯。

  我背了《入则孝》后,改正了很多缺点,现在爸爸妈妈的呼唤,我多能及时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对于爸爸妈妈的教导和责备,我都会耐心的 聆听和虚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妈妈强词夺理。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学习和品德上不如别人的话,要发奋努力,迎头赶上去。而衣服和饮食上不如别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产生攀比心。“衣贵洁、不贵华”,告诉我们穿的整齐干净就可以了。“对饮食,勿拣择”告诉我们不可以偏食。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 增一辜“我们小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要拿出勇气,勇敢面对错误,知错就改,不能因为掩饰凡下的错误就说谎,又犯下了另一个错误,会错上加错。

  《弟子规》是我的良师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识,我会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如果爸爸妈妈说去楼下买个什么东西,我会很不耐烦的,不情愿的去,心里还会有所怨言,弟子规,让我深刻醒悟到自己的错误,我会在今后加以改正。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谈恋爱,所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爸爸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成绩会下降的这么迅速,开始的时候,我会说:下次我一定努力,因此,爸爸也没有追究,相信了我,随着高考的临近,我从班级的前几名掉到十名之后,爸爸似乎知道了我在上学期间谈恋爱,

  不误正业,很严厉的批评了我,我当时特别不服,没有悔改,和他大吵了一架,现在想想自己真的很过分,说的话一点也不像晚辈,没有礼貌,弟子规让我再一次得到了升华,从此以后,我对待家长的教诲认真听取。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生命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事情。这个父母句4次重复父母,说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体肤、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力量,他(她)们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那么,我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孝是没有条件的。

  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凉快。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东汉年间的黄香,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黄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让父亲去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凉快一些。这样父亲就能安然入睡了。

  “卧冰求鲤”同样讲的是孝是没有条件的这个道理的.。西晋时期的王祥,母亲早亡,他一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而继母总喜欢在父亲面前挑弄是非欺负王祥。所以,王祥从小也就失去了父爱。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祥仍然拼命满足继母的要求。有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结冰了,怎么办?于是王祥脱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回想自己平时跟妈妈说话时,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说:“妈,你快去给我倒杯水”、“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我用“您”来称呼父母了。学着用商量的、请求的语气和父母说话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他们或许也不需要这种温馨的话语,或许他们所需要的是我们的一个轻轻问候,一个关怀,一个懂事的行为,一个好的成绩,对于那些成家立业的孩子,家中父母需要的是他们的常回家看看。

  父母是我们这一生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他们只是一种默默

  无闻的爱的奉献,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没有任何人能与他们相比较,我们得懂得一个人的根本,就是去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可有些孩子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整天只知道读书,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他们往往经不住风吹雨打;还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长辈,认为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的良苦用心,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美德。

  《弟子规》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孝”,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让我今后更加的懂得去孝敬父母,让我不再刁蛮任性,不再做家中的公主,让我学会了作为一个乖巧女儿所应该做的事情,从此以后,我要以《弟子规》来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端正自己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泛爱众”字面解释很简单,就是要广泛地关爱大众,关爱众生。虽然短短三个字,要想做到实在不容易。在当今社会,能够广泛爱大众的人,必须是品行一流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种广泛爱众生的人,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远大抱负。而爱大众的基础,一定是能具足孝道的人,没有孝心的根基,“爱众”就是幌子,就变得流于表面。孝亲是爱众的基础,它们又是一体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对自己的老人关怀到极致,才能把博爱的力量传递出去,传递给身边更多的老人。同样,能够对孩子关心,继而辐射天下所有的孩子,这种爱的宽泛性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的印象里,最有影响力的是我敬仰的周总理,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回忆周总理的访谈记录片,片中那些朴实的农民,当记者一提到“周总理”的名字,就会潸然泪下,甚至痛哭流涕。时隔周总理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人们,能够在提到名字就会当场痛哭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而受到无尽恩泽的百姓们,还会因为伟人的名字而动容的,实在闻所未闻。他的感染力,在那个时代,早已渗透到人民血液中,成了人们割舍不去的记忆。记得周总理年少时就曾发下读书立志的大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饱含了周总理的家国情怀,那种悲天悯人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德,是他成就大业的基础,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亲仁”字面解释就是亲近、依止道德高尚的老师,善知识,乃至仁人志士,君子,圣贤,高僧大德等。这个“仁”字蕴意很深。中国文化“仁”是一个核心思想。但应声明,仁学不仅仅是儒家的专利,比如中医学,在古代都叫“岐黄、杏林”等,其实中医是针对西医的叫法。“岐黄“这个词我没有进行考证,但我觉得它的渊源很可能出自于《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中的“皇帝”与“岐伯”曾针对养生与修道,做过深层次对话,或许出于无限尊仰,后世就把医之道说成“岐黄”之术,也因为“皇帝”问道,乃开后世爱民先河,也体现了医学“仁”的思想。还有“杏林”,这个词背后也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叫“董奉”的医生,他常年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要求为人治病,若重病被治好,家属需在其后山上种植五棵杏树,若病轻被治好只需要种一棵,这样十几年后,后山上已种植了漫山遍野的杏树,暖风习习,疏影摇曳,煞是好看。“杏林”从此成了医家的代称。可见,医道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广行善道的。而医术称为“仁”术,还可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些许端倪。左边一个“单人”,右边是“二”,其实,“二”为阴阳分判,天地分形的相状。加之人立其中,所以医家的仁学仁术,也是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反过来看,孔子以“仁”作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的标准,是有其深远意义的。而我们要亲仁,就是亲近最高的道德,亲近最有品德的人,乃至亲近古圣先贤留下的最渊博宝贵的经典。

  “有余力,则学文,”是指在其品行方面做得很好,尚有多余精力,可以学习文化。这里的文化,在过去儒学体系,应该是学问和技艺,《周礼》中讲到六艺,分别是: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计算)。当然,这还主要指儒家学问。其实从其他体系探讨学问的话,可以升华更多复杂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科,分工比过去不知细致多少倍了,所以这个“学文”,在今天看来,也可以演变成庞大的技术知识。从总叙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祖宗的文化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就是说把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类推,最后面的,是抉择中可以先放下的。而通观总叙,我们发现“余力学文”是最后一个陈述的,也就是说,古人和现代人对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有不同理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沿袭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路模式,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恰体现在这个关窍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现如今,才华、技艺的展现更占重头戏。现行教育中,专才的培养力度远远超过德育的培养。这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现状。看看那些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我常思索,这和市面上卖罐头的批量生产何其相似。人才在批量生产,批量加工,批量分流,批量包装,批量销售,感觉只有这样,中国才可成高才生的生产国。可是试问,中国出过多少诺贝尔奖?中国近现代出过几个真正的思想家,几个大哲?中国的思想源动力在哪里?在思考这个过程中,我突然认识到,“德才兼备”,和“才德兼备”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一个字眼的调整,却让人们在教育方向的重心上,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中国为什么罕见大思想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思想家需要品德给养,需要修心,需要察照,需要内省,需要坐忘等功夫,没有这个心的升华,单靠“脑”这个工具,是不可能出大德大师的。一个有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试问,他会把自己的才学引向何处?世界的战争从未止息过,而那些靠头脑运营世界操纵天下的人,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已不再是什么秘密。在此,学习《弟子规》的过程,让我不得不进行一次厘辩。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7

  除了行孝之外还要泛爱众,论语中有句话是:“欲人爱己,必先爱人。”由此可见泛爱众的重要性。

  除了要泛爱众之外,还要以“信为先”这里就给我们的老师、教练和同学们敲了个警钟。比方说教练、老师答应或承诺学生说你要做什么事,但是你去忘记去做了或者是没有去做都会造成学生对你的不良印象。而同学们也要以信待人,如果你没有信用,别人就会看不起你,你就会没有朋友!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好、学透彻《弟子规》,并落实到生活中去吧!他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建设和谐校园、一起谱写青春的乐章吧!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8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当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此刻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能够为父母做一些自我能够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当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当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当恭敬地听而不能够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悲痛。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能够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向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9

  开学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弟子规》,这是我认识的第一本关于孔子的书籍。对于这位新“朋友”,刚开始时我可并不欣赏它。

  漫不经心的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开始发怵,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意思。我不情愿的朗诵起来:“弟子规,圣人… …咦!这是什么字呢?”我奇怪的自言自语。随手翻开了字典,找到了这个字。我本以为自己已经记住,可读到第二遍时,我又忘记了。“真烦人!”我大声喊起来。妈妈走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刚才的一切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亲切地说:“这是一本国学书籍,里面讲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妈妈还耐心的讲了讲里面的内容。听了妈妈的话,我又继续读了起来,读到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段时,我明白了:孝顺父母要从小事做起。我为我自己能够理解这些道理而感到高兴。于是我更加渴望能把它读懂。渐渐地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位新“朋友”了。

  我发现,通过读《弟子规》不仅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还直接引导了我的行动。有一次在课间游戏中,一不小心我把梁辰语的胳膊给碰伤了,我本想给他道歉,可又觉得这样做太丢人了,不好意思说出来。回到座位上,我心里很不安,仔细想了想,突然《弟子规》里面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展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想到这句话,我心里踏实了。我走到梁辰语身边,诚恳地说:“对不起,刚才是我错了,我不应该使劲儿推你,还把你的胳膊弄伤了,请你原谅我。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再玩的时候我会注意的。”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更加喜爱我的好“朋友”《弟子规》了。它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我道德行为规范的指明灯,我要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0

 《弟子规》教诲我们,幸福的源泉在于以一颗感恩的心,一颗付出的心对待他人,要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舟才会划向幸福的彼岸。因此,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迅速投入到力行《弟子规》的热潮中。学习《弟子规》,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就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融入到一点一滴中。

  我相信《弟子规》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这也应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就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弟子规》为模范,为成为一名文明的实验学生而努力吧!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1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规范、道理;做人应知的规范,应知的道理。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首先阐述了如何尽孝。在“入则孝”这一节中,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依稀记得曾经的我因为心里的小小叛逆,却美其名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选择远离父母,同时也摒弃了他们给我规划的人生道路。

  我常常觉得和他们有隔阂、有代沟。对于他们的话,总是默默地听着心里却不以为然。然而,当我步入了社会,孤身在外,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才开始为当初想要挣脱父母的怀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法而后悔。曾经在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时,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一条能够预见未来的路,总好过现在的不知所措。当我慢慢的发现,仅仅是陪伴父母这件小事想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时,我开始害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会成为我多年后的遗憾和无奈。

  很多人都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入则孝”恰恰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并非一时之念想。所以以后我们要心怀对父母的感恩,将孝心落实到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上,这样就不会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为难和悔不当初的感叹。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2

  寒假生活结束了,我觉得我的假期过的很有意义,因为老留的作业是背诵并理解《弟子规》。这跟我们平时的家庭作业不一样,因为不仅仅锻炼了我们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本事,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主要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召唤,回答不能迟缓,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迟迟不去行动。可我以前不是这样父母叫我做事时,我总是假装听不见,学了《弟子规》后,我意识到我错了。

  《弟子规》中还有"置冠服,有定位。"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自我的物品摆放要有明确的位置,不要太随意,而一向以来,我的物品经常随处摆放,需要用时,经常找不到,所以在这个假期里,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其中就有打扫屋子,自我整理自我的物品摆放位置,此刻我的房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妈妈眼里的"小猪窝"了,我自《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收获,比如说,在学习上,不要拖拉,爱护书籍上要做到,尊敬师长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规》对我的帮忙很大很大,今后我必须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我的努力下,我必须会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小学生!

  成功要不断积累——读"孟母断机"有感沈阳市南京十校二年一班郭万达指导教师姜崇艳

  今日,我背了《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具体意思是:父母的教诲,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必须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理解。"孟母断机"是关于这四句话来源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读了一些很深奥的书。有一天,他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孟母看见了他,立刻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一样意让我补习英语,可是我还是坚持学了。因为我想:成功源于不断积累。仅有学习的外语知识多,接触外语知识的面广,我才会比别人积累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有很多例子,在那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经过读这个典故,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成功=1+1……+1!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3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我学习《弟子规》,主要有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我们要孝顺父母

  我们要听从父母的吩咐,为父母分忧,不让他们担心。“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孝顺长辈。孝的第一步是倾听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实践。我常常十分愧疚,因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懒。父母叫我做事时,我常常拖一两个小时,有些事甚至一两天不去做。孝为百善之首,我连这么小一点事都不能做好,怎么对得起父母?

  二、我们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

  《弟子规》提倡对长辈要“孝”,对平辈和朋友则要“弟”。所谓“弟道”,即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们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出门在外要注意礼节。喝东西、吃东西时,或落座或走路时,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会餐时,在座的如有领导、师长,不要看到远处一道自己喜爱的菜,就不管不顾将其撩过来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着一两道菜,别的菜连一筷子都不伸。这些礼仪是对长者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三、我们要管理好自己

  我们要生活有规律、外表整洁、爱干净、行为规范,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涵养有内涵的人。处事要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时不会出现大的错误与瑕疵。给人良好的感觉很重要,一个衣冠不整的人不会有人愿意接近,一个过度饮酒,出入不良场所的人也不会有所成就。行为不端正的人不会让人放心与信任。

  四、我们要讲诚信

  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谣生事,败坏他人名誉是极其可恶的。不要轻易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五、我们要懂得仁爱

  众人平等,不管是谁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你不喜欢但是你不能伤害他,对好人赞叹与传播,对恶人制止、适当包容、教导、感化。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语言清晰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它是一本优秀读物,对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道德,有着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弟子规》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一面镜子,一面帮助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培养良好习惯的镜子。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4

  在寒假中,我读了弟子规之黄香温席的小故事,心潮就像大海中的海浪一样,无法平静下来。

  黄香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只能和父亲二人相依为命。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读了这则小故事后,我想我应该向黄香学习。平日里应该给父母洗洗脚,敲敲背,沏沏茶……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得孝敬自己了。而我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不能再对爸爸妈妈大呼小叫了,应该换一下,我来孝顺他们,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可我一次也没有尽过自己的职责,带给他们温暖,反而尽添乱,仔细地想一想,真不应该啊!

  同学们,为了全家人,一起努力、奋斗吧!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文明,这是一个我们大家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校园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把培养同学们的文明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这学期,我们不仅创编了实验小学文明礼仪三字经,还在理解背诵《弟子规》的基础上,开展了“弟子规,我践行”的德育实践活动。

  《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儒家经典,是华夏子女传统文明礼仪美德的精华,是教我们如何保持高尚的人格,以及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让我们在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既能了解古文化知识,又能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笔记05-13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1-02

《弟子规》读书笔记10-01

弟子规读书笔记10-03

《弟子规》读书笔记11-18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1-12

弟子规读书笔记精选11-20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02-07

《弟子规》读书笔记精选01-29

读书笔记弟子规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