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居笔记》有感

时间:2022-06-17 15:35:34 笔记 我要投稿

读《山居笔记》有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山居笔记》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山居笔记》有感合集15篇

读《山居笔记》有感1

  "当时心里想的只有一点,当一个人面对厚重的文化,沉重的历史感的压迫时,那些所谓的青春的烦恼居然会卑微到那种程度,毫无意义。"

  那个时候刚刚拿到《山居笔记》,心里是有些激动的。其他的几本书都抛到一边,径直托着《山居笔记》就开始了探寻之旅。

  一直都记得,这是唯一的一本书,让我只读了前言就被感动。看完前言,心里很沉重,沉重得几乎不敢再继续看下去。正好那时的我正纠结于各种若有若无的烦恼,或谓之曰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状态。

  因此,我心里只想到了一点,当一个人面对厚重的文化,深沉的历史感的压迫时,那些所谓的青春的烦恼居然会卑微到那种程度,毫无意义。

  以前默默寻了好长时间,希望为青春找到一个可供宣泄的出口,却万万没想到此时的我会如此随意,曾经执着了很久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轻如鸿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很重要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了,那么你还捧着它干嘛呢?

  《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算是连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寻找,再有《山居笔记》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读《山居笔记》有感2

  与这本书的首次“见面”,是一次在书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的第一章——一个王朝的背影。它并没有在开头就大肆记叙清王朝曾经是多么的辉煌,而是抱着一份谦虚的心态以一个游者的身份,在游历清王朝所创造的壮观遗址来走近它,窥探它曾经耀眼的辉煌。这个王朝是个多难的王朝,不过幸得有几位不错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为欣赏的是康熙,欣赏他在表态是否继续修复长城时的那份觉悟: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但我也终究为清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叹惋……

  一章过后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牵动,便决定与这本书做“朋友”。

  以前读过一二本钱老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人对事的分析一针见血,总能以最简洁到位的语言直达中心。但《山居笔记》却更多地体现对人与人性的多层次剖析,渐渐为读者拨开迷雾,看清本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感谢这个朋友让我看到了历黑暗的角落,在《苏东坡的突围》一章中作者为了展现中国世俗社会机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它、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它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他一共列举了五个对苏东坡进行毁谤的人和事。有两个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个不孝之人却也毁谤苏轼不学无术、文辞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职一个芝麻绿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蔑苏轼在游览安徽一座园林时作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是叫人不必热衷做官,他以这首诗缺乏上进心会影响取士的理由给皇上写信检举揭发苏轼,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贻笑大方。也许像他这样的小人物,若不是赶上朝野一股反苏热潮并插上一手,他也不会被后人所知道。还有一个诋毁苏轼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嫉妒苏轼徒以文笔博得圣上及百姓的赞誉,便常在圣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一方面的伟大并不妨碍他在另一方面的龌蹉。作者选取的几个例子看似杂乱却隐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诋毁苏轼就罢了,连芝麻绿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连成就显赫的“伟人”也不例外,足见中国世俗社会机制的黑暗与悲哀。在这种机制下连苏轼这等伟人都无法逃脱被陷害的厄运,那么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对待。

  反思现在,这种机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为得到辉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关注,进而受到多方的质疑,最终逃脱不了厄运。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诺贝尔奖后不久都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环视四周,也许我们自己也曾经听说或经历过失势如山倒,一个人失败后总会有不少身边的人对他施加不闻不问的冷暴力甚至对其落井下石。这种机制其实不是中国的专利,也许只是在中国的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不敢说这种机制来源于人的劣根性,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至少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种卑鄙的小人,妨碍世界创造伟大。

  谢谢《山居笔记》这位朋友,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也会以史为鉴,不枉我与它的一场相识。

读《山居笔记》有感3

  读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笔记》,只觉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千年风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过,感觉有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识丰富之余,与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进士们的挣扎,小人们的挣扎…千年画卷仿佛只有一个“灰”字了得,阴沉沉的让人难以透气,这就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繁荣,表面之下掩盖着怎样一副颓败倾轧的景象?人类文明进步了吗?怎么有时猛然发现周围的事有俨然历史重现?

  不管是帝王是学者或是一个草民,无论地位高贵,地位低贱,他都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个人选择,有人为国家,有人为自己在历史的画页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成败功过自有人评说!

读《山居笔记》有感4

  《山居笔记》这本书有点深奥,具有挑战性,但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认识了古代的文人和现代作家,如苏东坡,冰心,李斌父子等等,非常精彩。

  《山居笔记》的作者是余秋雨。他本是余姚人,后来被划分到慈溪,10岁因父亲工作原因全家搬到了上海。他为了写《山居笔记》,辞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隐藏在山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查找资料,共花了两年时间。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古代的一种惩罚形式--流放。流放者们被带到一些荒芜人烟的地方生存。让我震惊的是,只要一个人被流放,就会把亲朋好友都连带,或者说是牵连九族。他们在那里生活地十分艰难,有些甚至在路上就倒下了,并且流放完毕后还要给公家当奴仆,十分辛苦。他们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我欣赏他们坚强的意志,让我惊叹。

  余秋雨在书中批评了一些昏君,由于以前不允许大家说“小人”,“围啄”等词,但余秋雨说:“既然一切都来自于苦难,你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山居笔记》的内容很广泛。书里写了清王朝的衰败,苏东坡的事迹和科举等,增加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我非常喜欢。

读《山居笔记》有感5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陷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那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愿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苏、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里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著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的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又委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

  我最爱的一篇是《遥远的绝响》。原因有二,其一,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为人潇洒,不拘礼节,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这些哀叹,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书,天亮还要回到这规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潇洒,权且在这羡慕他们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书的结尾,提到的却是小人。小人的确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这是大师给予的忠告。

读《山居笔记》有感6

  有幸读这么好的书,希望有幸结这位老师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气,而是他对遗失文学的爱,对中国人历史的责任感。

  这是本谈论政治功业、文化情结,文化灵魂、商业文明、稀有人格的好书,恰入其缝,无语伦比,算不上奇书,也算是实实在在的世态真事。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章,时时不表现出被这个世界所遗漏的一些重大问题,高人是要有发觉问题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称他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风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应低下尊昂的头庐去认认真真的看这个世界在陈旧黑暗的角落里,被历史所拼弃的文化遗产,这一一都关系到今日社会向前的发展及命脉。关系到至高的中华文明。和毫不夸大伪劣教训。我们应该记住,应该宣扬好的,纠正错的观念观点,对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浅,千万别当作耳边风,别以为不那么重要,这是个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成败的重要话题。

  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

  历经千心万苦,珍惜一线深情。

读《山居笔记》有感7

  我曾想过要把《山居笔记》中的每一篇文章带给我的感动都写下来,有苏东坡突围成功的喜悦,有千年庭院日渐沉寂的沉重,有乡关难寻的迷茫,还有那最震撼人心的遥远的绝响!

  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却发现这份感动在心头弥漫而难以付诸文字。大概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无言的交流吧。

  细细回想,所谓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人到底追求着什么呢?

  如苏轼的身上看到了一份纯真坦率,在岳麓书院立言教学的历代山长用行动向世人表达了一种责任和严肃。而远在他乡的游学士子那遥望家乡方向的目光更多的是依赖和迷惘吧。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说说那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倾的嵇叔夜,那位不顾礼法的嵇叔夜,那位在苏门山上发出绵绵长啸的嵇叔夜。历史上从未有过这般不真实的存在,他纯粹得可爱,他代表着那个年代的风度,风姿,风流,风韵,风骨…

  就像一阵风吹过,不留痕迹却浸入心脾。如此种种,辨不清楚,抛开这些,却发现心莫名的静了下来。或许,所谓的文化人格追寻的就是这种内心的安宁?莫道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山居笔记》有感8

  人生的道路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

  ——摘自《山居笔记》

  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诠释人生,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

  人类从刚刚诞生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大自然的挑战,人类从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刹那便注定了自己的生命将在搏斗中度过。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到步入社会为止,游子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也许是他们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吧。

  人生总是要充满起起落落的,总是悲喜无常的。,这本是世界上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正如辽阔的大海,如果没有风的加入,能显示出它博大的胸襟吗?然而很多人却不愿意选择面对,他们总是那样的怯懦,经受不起风吹雨打;平日里,他们总会发出“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慨,如同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这个哲理似的。可磨难总会愿意或是喜欢与这些人打招呼,而经受不起时间打磨、岁月洗礼的这些人早已被岁月削平、磨钝了,没有一丝棱角了。

  一个人的人生或是真正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从踏进社会这个大家庭开始的。人的生活圈不能总是那样的狭窄,不可能每天只在家庭—学校—公司这三个点之间徘徊吧,你总要学会去沟通,去社交-------也许你会在每天的应酬中感到满足,也许会感到疲倦。但生活就是生活,有时他真的会让人感到厌倦,因为没意义的人生总是会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有时生活会是多姿多彩的,那是因为你在风雨飘摇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航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总是充满探险和求知的味道,。人生之路就存在与你的心中,你是驾驭属于自己的人生。

读《山居笔记》有感9

  山居笔记》的作者是余秋雨,《山居笔记》是《文化苦旅》全书的一部分,这里记载了从古到今的历史的评论。《山居笔记》是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采访中华文明的。

  《山居笔记》是我在书店无意之中发现的,它让我在烦躁的时候平静下来,而且我平时很喜欢历史,历史让我探求到以前的人的生活。《山居笔记》记载了作者对历史的评论,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科举制的好与坏、诗人经历的事情等。

  “一个王朝的背影”以及“苏东坡的突围”是我受感染最深的文段。因为我对有关深宫的事情很好奇,对帝王制很感兴趣,所以觉得王朝很有趣。平时老师对我们说过苏东坡的一生,让我很喜欢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苏东坡的一生都不平凡,他经历过乌台诗案,但仍然坚强的度过一生。

  《山居笔记》没有华丽的字眼,它有朴素的词语,它令人容易感悟当中的事情,也让人感觉到很真实。我通过这些词语明白了当时的文明。它给我一种深入心灵的亲切感,自然流露的文字给我带来了最深刻的印象。

  我细读了《山居笔记》的每个文字,我感受到了余秋雨都是直接有感而发的,让人感觉到真诚,令人更加的着迷。作者的构思很精妙。话题虽然很平淡,但都是以小见大的,他利用质朴的语言续写了社会的现状,让人深思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

  作者写了一句“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荒原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们调理成书馆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我如果对得起自己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我对这几句很深刻,作者写出他对社会的看法。虽然我对这些文字理解的很浅薄,但我也有自己对作者更加深的一层的认识。

  作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附农场劳动。这样看来,作者为了生存而暂时放下了文章,放下了笔,努力的往前走,也看出他的无奈。

  《山居笔记》是以历史的暗角结束的,总共有十一章。它们包含了作者认真的态度和追求。有时候我读不到作者在追求什么,不过慢慢的我知道作者在陈述生命的可贵以及对文明的珍惜。作者简明的语言让我有信心的阅读整本书,而且我对作者的追求有很大的共鸣。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在这个世界要勇于追求,探索以及珍惜。《山居笔记》也让我知道了有时候事情并不是表面看到一般,也许我们需要通过寻找才能知道它的真相。我们要了解历史,改变缺点,珍惜未来。其实我也认为人生太短了,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不能白白浪费青春以及未来的光明。

  我深深的陷入了《山居笔记》中,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xxx

读《山居笔记》有感10

  轻阖上书,书中那抹铅字散发的回肠荡气久久不散。烟波江上的故乡、气宇轩昂的帝王、闲庭信步的诗人、笛声悠扬的隐士,随历史的阵阵烟尘远去,我才发现,我似乎从未正视过它。一直以来,它似乎是电视剧里被恶搞的桥段,旅游时人声鼎沸的古迹,甚至不过是历史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而那覆满了青苔的石阶,被雨水斑驳的门扉,我却从未思考过它的前世今生,从未倾听它无声的诉说。

  “历史,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我们今天所有的生活。”问题是联系历史和今天之间的枝蔓在哪里,这需要我们逐一梳理,找出脉络。之后你就发现,哦,原来这些生活是这样演变的,它来自历史。因为它已经融入我们骨髓、血液里太久,你已经找不出归处及来龙去脉。王维的辋庄,陶潜的桃源,那些写在大地上的诗所承载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消失,余先生在山居之中,听得残荷雨声,从历史中寻得宁静方圆之地,以现代的视角,倒过来去培育所需要的土壤。历史的款步悠悠而来,也指引着我们去建设一种历史风骨犹存的现代化。

  那么历史的款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自是它的文明与野蛮。

  文明者如余先生笔下的魏晋风度,一曲《广陵散》,一身薄履素衣,一柄耕犁,一个绝世独立的背影。如山西晋商,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朝着西口启程,打下自己的一番天地。又如像苏轼一样突围人生的文人们,给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绝响。历史的文明,带给我们的是无数令人仰止的灵魂,指导着如今不再着青衫长袍的我们面对人生。面对人生须有魏晋的风度,不被世俗浊染;须有晋商的锐意进取,勇敢开辟未来;须有文人们不畏挫折的品质,任凭风吹雨打,吟咏《上邪》。历史的文明,带给社会的是明智的前鉴,改革开放以来,商人们就如同当年的晋商一样,忐忑启程,揭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历史的文明,款步悠然。

  当然也有野蛮。宁古塔边,流放的是无数人的青春年华;河姆渡的猎首祭奠仪式,贮存着触目的残忍;而历史的暗角里,可憎的小人吞噬着历史的浩然正气。

  历史的款步中并未掩饰这一切,我们也应直面不讳。正如余先生所说:“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我们还躲不开与蒙昧和野蛮周旋,因而文明永远显得如此珍贵。”而我也愿历史的野蛮可以反哺出如今的文明。

  思及此,再翻开书,我仿佛看见了历史悠然的款步朝我走来。当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里渐行渐远渐无书,历史帮助我们拾起历经千年才铸就的风骨,而我也乐于去正视它,正视它的文明与野蛮。

  我与它,正如羁鸟与旧林,池鱼与故渊。

  余秋雨的散文说的常常是历史与文化,浓重沉郁中满是思索和诘问,但他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与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却是轻灵活泼的,这往往令中学生们更觉亲近,相较于枯燥的历史典籍,这种负载着鲜活人物与文化知识的文章,经由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整合,更易于被理解接受。小作者正是通过《山居笔记》,看到了“烟波江上的.故乡、气宇轩昂的帝王、闲庭信步的诗人、笛声悠扬的隐士……”看到了历史与文化的契合,看到了文明与野蛮的交锋,看到了活了的历史,并于历史的烟尘中辨析出自己前行的方向。

读《山居笔记》有感11

  近些日子觉得非常烦闷,也许是期中考试没考好吧,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借此消忧,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认为感觉有些奇怪。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华丽的词语,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抛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读《山居笔记》有感12

  有幸读《山居笔记》这么好的书,希望有幸结这位老师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气,而是他对遗失文学的爱,对中国人历史的责任感。

  这是本谈论政治功业、文化情结,文化灵魂、商业文明、稀有人格的好书,恰入其缝,无语伦比,算不上奇书,也算是实实在在的世态真事。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章,时时不表现出被这个世界所遗漏的一些重大问题,高人是要有发觉问题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称他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风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应低下尊昂的头庐去认认真真的看这个世界在陈旧黑暗的角落里,被历史所拼弃的文化遗产,这都关系到今日社会向前的发展及命脉。关系到至高的中华文明。和毫不夸大伪劣教训。我们应该记住,应该宣扬好的,纠正错的观念观点,对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浅,千万别当作耳边风,别以为不那么重要,这是个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成败的重要话题。

  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

  历经千心万苦,珍惜一线深情。

读《山居笔记》有感13

  读完《文化苦旅》,找来它的续篇——《山居笔记》,又有另一番感受。我觉得《山居笔记》写得比《文化苦旅》更好些,更有深度些。十一篇文章,虽然每一篇文章的篇幅比较大,但内容却不会把某个点反复重叠描写,而是在开头设下悬念,让读者对下文产生好奇感,再带着好奇感读出作者的分析,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想法。难道这一篇篇文章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体会吗?

  这次,余秋雨教授又一次带着我更深刻地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带着我一同去感受、一同去体会,体会文学中的历史,体会历史中的文学。

  《一个王朝的背影》带我们走进了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让我们知道中国曾有“康雍乾盛世”值得骄傲的时代,曾有一代代明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到清朝渐渐衰落,让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京城被英法联军威胁着,咸丰皇帝带着大量白银逃难,圆明园被烧毁……让我们感到耻辱。话说回来,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不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清朝的衰败,又怎么会有革命,怎么会有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推陈出新。

  《流放者的土地》以宁古塔为中心,提到很多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且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文人,他们大多数因为文学上的争执被流放到宁古塔,然后在那里传宗接代,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的经典文学作品,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化工作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脆弱的都城》更是一个永远的巨大的悬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得不明不白;柬埔寨、吴哥窟的殒落……这些事居然没有人知晓原因,这个大问号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究竟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呢?余秋雨教授心痛地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

  ……

  看完《山居笔记》的所有文章,还数《抱愧山西》和《遥远的绝响》最让我喜爱和难忘。

  余秋雨教授在《抱愧山西》中一开头就向山西表示抱歉,因为他把曾经是全国最富有的省份山西省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看完了文章的开头对下文就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也这么认为,惭愧啊!现在读完整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清代时期第一家拥有一种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机制的日升昌票号在山西;如今被拍摄成杰出的影片的乔家大院在山西……有机会,我一定到山西去走走。

  《遥远的绝响》恰巧又写到了我最崇敬的古人——竹林七贤。文章中谈到阮籍到苏门山用啸声询问隐士孙登,孙登又用啸声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之后写下一篇《大人先生传》。阮籍从孙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说,“‘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礼法呢?”《遥远的绝响》还谈到众所周知的大学者、大艺术家嵇康。嵇康是一个信奉回归自然的人,当同是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推荐他继任尚书吏部郎时,嵇康写了封绝交书给山涛,这就是被传颂至今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如果可能让我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我一定要和他们做一番对话。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地叹服余秋雨教授的见识之广,学识之渊博。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犀利深遂的洞察力去品读历史,更是把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写到读者的内心想法去,他那有深厚底蕴的文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读《山居笔记》有感14

  谁人局面好像下雪了吧?积雪的地皮仍旧埋藏锣声对人才的盼望?应该剧终了,我们起家回头再看一眼,然后离场。

  本日,看了《山居条记》和《山居条记(新版)》,实在,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抵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土壤……”,而新版的序便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许多感触:感于余老师对历史文明的独到看法;感于余老师对现代文明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蜜意、大度的光彩。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遍体鳞伤的突围者进行一场承前启后的绚丽对话。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但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重兴趣,而且对平凡老黎民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时间过滤了统统,我们无法再找答复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放逐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现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土壤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都会之一,西南亚地区的紧张商业枢纽!现在的城里生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想着几千年来四周发生的统统,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大概从中我们可以让本身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平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迷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安然地微笑着报告本身———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分过的!这实在便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首恶巨恶。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极低,也可能很高。就文明程度论,他们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学者。很难说他们是好人,但由於他们的存在,许多光显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急躁,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逐一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干系逐步变得紧张、难堪、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混乱、荒唐。

  由於这本书的篇章很多,以是我由此中选了几篇来写我的感触。当我第一次掀开书时,一看到目录,我毫不夷由的便先选了「苏东坡突围」来读。别问我为什麼,这是我当时的间接反响,我想……应该是因为苏东坡是我很喜欢的现代文人之ㄧ吧!苏东坡,是一个成功的大文豪,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也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失败才使他成为文学史上耀眼的一颗星。

读《山居笔记》有感15

  接触山居笔记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是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极力推荐的。我和他一样喜欢四处游览,于是特别聊得来,迫于最近闲余无事。于是推荐我看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又说如果看完书再去游览,到时候你才会更有目的,更加有感触。于是就这样,我先和他结缘,又和余秋雨结缘了,第一本就是《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的序也别有一番趣味,由于它过于畅销,盗版盛行,其实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毒瘤吧!山寨比正版卖的还火!让作家哭笑不得,哭不是因为少了更多的版费,而是黑心商贩毁了自己的“孩子”,盗版后,通篇错字连连,可谓体无完肤。对作者,读者都是一种迫害。想想自己偶尔贪便宜,买过盗版书籍,不经耳根泛红。而现在其实更加猖獗的应该是网络上的盗版小说,所以最近韩少等作家联名控告百度文库侵权,最后还是百度让步收场。想想其实都是大家无形中导致了这个毒瘤的生长吧。

  书名中山居二字,开门见山,在山中居住,观光旅游,然后写下此作。山有承德避暑山庄,岳阳楼,岳麓书院……都是积淀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迹,都被赋予了诗一般的色彩。写出来的东西真的不应该由“笔记”二字带过。

  书中夹杂着太多史料,正史野史,名人趣事;也有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又有对科举的评判。有阮籍,嵇康的人生百味,有对自己知之甚少的谴责。谈到了山西晋商的兴衰历史,谈到了自己与家乡的复杂情缘……每到一处,余秋雨大师,他站在高出,引导者我们走进每座山,每一个院落。不仅仅是高堂大院,不仅仅是山清水秀。而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古至今!

  每一座山留下了每座山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只有审视和回味。如果没有那些英豪,没有那段往事,也不会有前人的《赤壁赋》,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写出游记,就不会有余秋雨给我们的这顿文化大餐。

  《山居笔记》勾起了多少人对那个曾经住着乾隆,顺治的避暑山庄的向往,对那个培养出了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书院的追寻。太多太多的向往与冲动,也许是一个念头,或许它会伴随着你的一生,或许是余秋雨改变了了你的人生,又或许……

  我决定我还要走进《文化苦旅》《行者无疆》。

【读《山居笔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山居笔记》有感03-23

读山居笔记有感02-16

读《山居笔记》有感05-19

关于读《山居笔记》有感03-29

读山居笔记有感12篇02-16

读山居笔记有感9篇05-20

读山居笔记有感6篇05-21

读《山居笔记》有感15篇06-17

读《山居笔记》有感(15篇)06-17

读《山居岁月》有感02-19